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苏格拉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文案整理99句】
admin 2023-06-18 01:42:37 个性说说 ℃苏格拉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1、〔1〕笔者在《希腊启蒙运动》中专门讨论了苏格拉底在希腊启蒙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3、苏格拉底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美德同智慧联系在一起。他说:“正义和一切其他美德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决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14〕在这里,苏格拉底明确地指出,一切美德都是真、美和善的,真美善都对人有益有用,因此无人有意为恶,而无知就是恶〔15〕。
4、他是一位达士。这样的人,史载中,便再无第二人了。
5、只会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苏老师是不喜欢的。你不能因为自己知道苏格拉底,就觉得比别人更有智慧。苏格拉底老师告诉我们的是,最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6、我们的老祖宗有句话说得好,无为而治。很多时候,公司里手下员工太没有能力了,就是因为经历和领导太有为了,什么都放不下,不敢让员工去尝试,总喜欢去插手,这样自然员工得不到锻炼的机会,永远都很没有能力,怕独自一人去做事,更怕做错事。
7、我们翻译成“一个人应该”的这个希腊短语不仅没提到它所涉及的生活是哪个人的生活,它也完全不曾指定要从哪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这有很大的好处。“我应该怎样生活”并不意味着‘我应当怎样道德地生活”。由于这个缘故,作为起点,苏格拉底向题不同于我刚才提到的那些关于义务或关于人怎样作为善好之人去生活的问题。它有可能等同于关于良好生活、值得去过的生活的问题,但这个概念本身并不包含鲜明的道德要求。结果有可能像苏格拉底所相信的那样,像我们大多数人所希望的那样,良好生活正是善好之人的生活(苏格拉底相信,必定如此;我们大多数人希望,可能如此)。但果若如此,这也是个有待得出的结论。应该只是应该,就这个词本身来说,它在这个极为一般的问题里并没有什么不同于它在“我现在应该怎么办”这种普普通通的问题里。
8、〔32〕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卷上第68页。
9、比如说要想做一个真正高明的人,自然是要不断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本领,让自己在任何方面都略胜一筹于别人,能做到这样,自然就会成为一个高明的人,会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但是大家都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要求。
10、〔14〕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3卷第9章。
11、有些哲学家会愿意回到苏格拉底所处的位置那里,从头开始,反思着追问常理和我们的道德关切或伦理关切,不为文本重负和哲学研究的传统所累。这个想法自有可称许之处,本书也打算在定程度上尝试这样做:本书将以探究问题的方式展开,并希望把读者牵引进来。但在另一个层面上,没有根据可以认为,我们能够或应该甩开这个专题的研究史。一项探究之为哲学探究,在于反思的一般性,在于要求具有理性说服力的论证样式。很多敏锐的反思者曾劳其心力表述过讨论过这些问题,忘记这一点就太幼稚了。道德哲学面对的是这些而非那些问题,这是其历史和当今实际研究使然。此外还有一个重要之点:逻辑、意义理论、心智哲学等等其他哲学分支也有自己的研究传统,其中又包括某些技术性的内容。虽然除了数理逻辑,其他分支很难说有什么“成果”,但在这些分支的现状那里肯定有很多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其中有些对道德哲学颇为重要。
12、我们所谈的,可不是个无足挂齿的问题。苏格拉底说,我们在1谈论的是,人应该怎样生活。也可能是柏拉图报导他这样说他在一本书里这样报导,那是关于这个话题最初写就的几本书之。柏拉图认为哲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像苏格拉底一样,他曾希望,一个人可以通过哲学理解为自己的生活制定方向,如果需要,就为自己的生活重新制定方向;是的,这里所说的理解是哲学特有的:普遍而抽象的,理性反思的,关心的是我们能够通过各种探究获知的东西。
13、经过一场浩大的审判,苏格拉底被法律以正义的名义处死。
14、如果不富裕,真的要懂得勤俭。如果你有钱,很富裕,更要懂得勤俭。因为唯有勤俭,才能让人慢慢变得富起来,你不知道勤俭,就算家里有金山银山,一代人吃不完,两代人就吃完了,这也就是富不过三代的说话。
15、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认为“美德即知识”,恶行是由于无知,知识是教育的结果,贬低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主张不能轻信感官,要用心灵的眼睛寻求存在的真理。哲学应该研究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
16、诚然,黛玉的「聚散观」与庄子「不如相忘于江湖」之逍遥,从表象观察,的确有些许类似。仔细对照后,并不难发现,此两者之本质天差地别。
17、所以,他不主张像自然哲学家泰勒斯等人苦苦地探究自然的作法,他强调人应该探索内心世界,认识自己,只有有知识有美德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从而不仅超越了自然哲学,也超越了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过分强调人的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因而,苏格拉底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18、难怪现代人喜欢说:怕老婆也许能够当上苏格拉底。
19、多少人在婚姻里,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而苏格拉底却把一手烂牌打成王炸,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和格局。
20、本书将尝试勾画出道德哲学最重要的那些发展,但所取的方法是沿着在我看来最富意义的一些方向来探究这些发展都有些什么问题。我希望本书对他人论著的阐述是准确的,但当然也只能是选择性的。这倒不只是因为我对道德哲学这个主题的阐论将不同于别人所作的阐论(想来必定如此——若本书还值得一读),这也不是本书有多大代表性的问题;这更多是因为我不会一味关心它有多大代表性。就当今学界——至少在英语世界里—讨论这个主题的种种常见进路而言,至少在一个方面,本书没有代表性。比起大部分当今道德哲学,本书对哲学具有多大力量抱有更多怀疑,它对道德也抱有更多怀疑。
21、在苏格拉底的政治和法律思想上,他认可雅典民主政治,但又反对雅典民主政治运作过程中的不合理程序,比如陶片放逐法和抽签选举制。他觉得法律是公正的,呼吁公民都要遵守法律、服从法律,这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在自己被一群没有知识的人判了死刑后,本有逃跑机会的苏格拉底为了遵守着不公平的法律拒绝逃亡,坚守自己的法律思想,最后喝毒酒身亡。在这方面,苏格拉底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去坚守心中最永恒的真理, 所以说,苏格拉底是个伟大的人。
22、幸运的是,他的学生柏拉图记录了当时法庭的辩论,让我们有机会聆听这位伟大智者的千古绝唱。
23、但是,在70岁的时候,服毒而死,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24、因为一旦放开胆子去做,就会遭到老板的打压或是批评,这样的公司也只会遗失人才,留不住人。聪明的老板都是不管事,都是让别人来管事。而不聪明的老板自己累死累活,还得不到好处,还把公司管理得一团糟。
25、苏格拉底为哲学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哲学史家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柏拉图极其深刻的影响,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甚至后世的西方哲学。
26、苏格拉底决定去找一个比自己聪明的人,带他一起去神的面前质疑。
27、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28、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有个堂弟格老孔,想做领袖,喜欢哗众取宠当众演讲。
29、神之所以说他最聪明,并不是因为他有多智慧,而是苏格拉底知道自己无知,并敢于公开承认。
30、在哲學課上學生們向蘇格拉底請教:「老師,能不能用實例說明一下究竟什麼叫詭辯?」蘇格拉底稍作考慮一下,然後說:「有兩個人到我這裡來做客,一個人很乾淨,一個人很髒。我請這兩個人洗澡,你們想想,他們兩個人誰會先去洗澡?」
31、然后改变自己,拔高升级;挑战自我,突破极限,走向成功之旅。
32、道德哲学的目的,以及它能够抱有的任何值得认真对待的希望,都与苏格拉底问题的命运难解难分—一即使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合理地希望单单靠哲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说到这个希望,有两点一上来就应该提到。第一点尤其是写作者需要记取的—事关这些巨大的问题,他若说这种抽象的、论证性的写作值得认真对待,那他是在做出多么巨大的断言。还有别的书在讨论这个问题,说起来,所有的书,但凡以人类生活为话题又写得还好的,都是在讨论这个问题。哲学写作者必须记取这一点—即使他不认为他与苏格拉底问题的联系在于他要尝试为之提供答案。
33、最后,美德具有整体性。通过对诸如正义、勇敢、虔诚、自制、友爱、智慧等具体美德的讨论,苏格拉底指出,美德出自人共有的理智性,是一种知识,他们构成一个整体。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和虔诚是相互关联的,而智慧和自制是同一个东西,勇敢也出自智慧,一切美德都和智慧相关,总是表现为善。虽然苏格拉底并不否认各种行为美德之间的差异,但他更强调它们的同一性,即它们共同的理智性,共同的使人获益从善的功用价值。这种本质上的同一性使各种美德内在联结,不能孤立存在。这就是说,美德作为对善的实现和追求,具有整体性。这也就意味着“要真正成为一个善人是困难的”。但是,由于凡人皆有趋善避恶的本性,所以,尽管生活中难免有错和恶,人不可能全智和善,要恒常地永远做一个善人不可能,但做一个高尚的人并不是不可能的。
34、说到这里,如果大家对以上的回答不是很满意,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苏格拉底的一段名言,他就一语道破了如何做一个真正高明的人,真知灼见!文字如下:
35、所以,他不主张像自然哲学家泰勒斯等人苦苦地探究自然的作法,他强调人应该探索内心世界,认识自己,只有有知识有美德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从而不仅超越了自然哲学,也超越了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过分强调人的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因而,苏格拉底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36、海勒丰回来,就把这话告诉了苏格拉底。如果你是苏格拉底,当你听到神谕说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你会如何反应?很多人会欣喜若狂吧,那么,苏格拉底是怎么反应的呢?
37、说到这里,如果大家对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满意,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苏格拉底的一段语录,就道出了这2个字,是人为的贫穷,很多人贫穷的原因就是如此!文字如下:
38、疫情下的理性反思:群体性政治抑郁,灾难新闻的骚动
39、为追求话题,追逐高效,我们忽略思考,把原先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毫不留情地省略成了两步,直接从博学到了笃行。
40、苏格拉底说:住一楼妙啊!进门就是家,不用爬楼梯;搬东西方便;朋友来访,不用一层一层去问……还可以养花种菜,真是其乐无穷!
41、其次,善是自由、自制、自主。在苏格拉底看来,善不仅指事物的有秩序安排,也指个人的自由和自制以及由此决定的个人的自主。他指出,自由对于个人和城邦都是高贵而且美好的财产,能够做最好的事情即从事善就是自由,反之,受到阻碍不能从事善也就是没有自由。相应地,凡是不能自制的人也就是没有自由的人。那些不能自制的人不仅受阻不能去从事善,还被迫去从事恶。那阻挡人去从事善同时还强迫人去从事恶的主人也就是最坏的主人〔8〕。由此,苏格拉底认为, 善就是一个人自主地自制而获得从事善的自由,而能够自主就是智慧,就是健全的理智。他说:“智慧是最大的美德,不能自制就使智慧和人远离,并且驱使人走到相反的方向去。”由于“不能自制使人对眼前的快乐留连忘返,常常使那些本来能分辨好坏的人感觉迟钝,以至他们不但不去选择较好的事情反而去选择坏的事情”。所以“健全理智和不能自制这两种行为是恰好相反的”〔9〕。也就是说,善就是个人的自主,相反则为恶。
42、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43、首先,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苏格拉底认为,“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有哪个不能自制的人能学会任何好事并将它充分地付诸实施呢?”〔16〕“因为一个不能自制的人并不是损害别人而有利于自己,像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掠夺别人的财物来饱足自己的私囊那样,而是对人既有损对己更有害,的确,最大的害处是不仅毁坏自己的家庭,而且还毁坏自己的身体和灵魂。”〔17〕苏格拉底不仅这样说了,而且“他的实际行动比他的言论更好地表现了他是一个能自制的人。因为他不仅制服了身体的私欲,而且也战胜了与金钱有关的一切事情。”〔18〕即使对于他人,他也是首先要求他自律自立,“苏格拉底并不急于要求他的从者口才流利,有办事能力和心思巧妙,而是认为对他们来说首先必须的是自制,因为他认为如果只有这些才能而不会自制,那就只能多行不义和作恶多端罢了。”〔19〕苏格拉底之所以强调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因为在他看来,不自制就会使人受身体情欲支配,不择善行事,甚至去做无耻的事,即使人远离智慧〔20〕。而自制作为理智对欲望的克服,使欲望以适度的方式得到满足,才能给人以最大的快乐。
44、疫情下的认知降级:美国阴谋论为何在数亿人中流行?
45、不论何种角度都能找到活着的快乐,并百分百享受这份快乐。
46、苏格拉底很喜欢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
47、〔2〕(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1卷第1章15—16节,商务印书馆1984年。
48、既然知识是美德的基础,是通向至善的人生境界的钥匙,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而非意见)呢?换言之,通向至善之人生境界的入口在哪儿呢?对此,苏格拉底提出了他那句著名的口号:“认识你自己。”人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是无知的,而神才是全知的,人才可能由无知到知,进而至真知,找到通向至善之路的入口。
49、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住在一座七层大楼里。
50、〔6〕柏拉图:《高尔吉亚篇》,见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444页。
51、能够让别人为自己开道,让别人来为自己解决难题,从一个小混混,混到了开国皇帝,可见他的能力就如苏格拉底所言一样,他是一个真正高明的人。刘邦的能力就恰恰与项羽相反,项羽就是谁也不愿意去用,只相信自己。而刘邦却知人善用,借助别人的能力,使得自己不被蒙蔽。
52、〔26〕〔3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2卷第6章,第1卷第1章。〔29〕参柏拉图:《美诺篇》。
53、邓晓芒:为什么中国人总是用对待兽的办法来对待人
54、约公元前4世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于非命,溘然长逝。这使人们不禁要问,号称民主的雅典,是真的民主吗?
55、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
56、苏格拉底认为,道德行为需要选择,面对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快乐和痛苦,人们总是选择较大份量或程度的快乐,较小份量或程度的痛苦;当面对痛苦和快乐交叉的事情时,总选择快乐超过痛苦的事情而避免痛苦压倒快乐的事情。人们对快乐和痛苦作出选择时必须对它们加以衡量和测度,这种测度本身就是知识,只有知识才能保证作出正确的选择,保证我们获得善的生活。因此恰恰是知识支配快乐和痛苦等情感,是知识构成美德的基础。这样,苏格拉底明确宣称,美德即知识。
57、两者之间最大区别在于:苏格拉底因为思考而痛苦纠结,而一头猪浑浑噩噩却快乐无比。
58、而苏格拉底的一腔热情却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反而加剧了雅典人对他的误解和憎恶,并最终被判极刑。他在判决的最后说道,现在我们各走各路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这两条路哪一条比较好,谁也不清楚,只有神灵知道。
59、贫穷真的有原因的,虽然出身农村,这不是构成真正贫穷的原因,真正贫穷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去努力,你看要有多少出身农村的年轻人,一直很克制自己,生活过得很勤俭,十年举家都搬进了大城市,在大城市安家了,让人羡慕。
60、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61、中国不缺粮食?袁隆平:没有,如果别国不卖粮,就麻烦了!
62、苏格拉底一生省察内心,燃烧自我,活出不同寻常的人生意义。
63、在庄子的寓言中,他将鱼儿相忘于的「江湖」,比喻为道家的「道」。人群里的热闹气氛,便是鱼儿的「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然而转眼成空。鱼儿的「不如相忘于江湖」是远离生死烦恼,与其在人间求福,不如向「道」中谋求一种恒久的快乐。
64、这种望而未至的所求,无形中转变为了极寂寞的境界,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65、全球同步的大都会化进程,让工作场合以外的社交,成了件奢侈的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漠。
66、最后,善是真善美的统一。苏格拉底强调人别于他物者,在于人有理性(努斯)。但是,他又指出,人的理性和宇宙理性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中之一粟。人的理性是神给予的,不仅如此,神为了有益给人以眼、耳、鼻,使人直立,有手,让人能说话表情。所以,人的努斯和宇宙理性相比只是很小的一点点,只有神是无所不在的。但是,苏格拉底的神却只能根据理性,以善为目的行事。在他看来,只有理性和善才是最高的绝对的标准,苏格拉底的神是理性的神而非宗教意义的神,它以善为目的,而这个善不仅有伦理、功利意义,而且是最高的绝对价值,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把苏格拉底的哲学称为“善的目的论”。
67、汉口殡仪馆挤满家属排长队,没有哭声只有沉默
68、苏格拉底出生于的雅典黄金时期——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是一名助产士。柏拉图是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69、有些人还真做过这样的梦,觉得把自己打扮好一些,穿得好一些,找一个有钱的对象。这样的人,现实中也有,还梦想成真了,但这样的人,现实中真的不多,一个村里都难出来一个,那用别人话来形容,就是典型祖坟冒青烟了,运气这么好,找了一个有钱的女人的,倒贴房子,车子,钱,还有职位。
70、再次,善是使事物有益的原因。苏格拉底认为,善是有益的有用的。比如他说,神正是为了有益的目的将眼、耳、鼻以至理性、智慧灵魂给予人〔10〕,他还说:“对于任何人有益的东西对他来说就是善。”〔11〕他甚至将关于善的知识称为“一种关于人的利益的学问”〔12〕,而“一切可以达到幸福而没有痛苦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就是善和有益”〔13〕。事实上,苏格拉底的善,希腊文agathon,本来就有好、 优越、合理、有益、有用等含义,英文译为good,中文译为善。但是,苏格拉底说善是有益的时,绝不是把一切有益有用的东西都当作善的纯功利主义的。相反,他认为,善之所以为善,是使事物成为有益和有利的原因,并不是事物的有益和有利就是它们成为善的原因。他反对一般人的为满足个人的情感和欲望需要的功利观,认为这种利益是表面的、短暂变化的,不是真正的利益。他要求人们辨别和追求真正的最高的利益,这种真正的利益是对灵魂需要的满足而不是对肉体需要的满足,这种满足即其他一切有益的原因,是善本身。因而在苏格拉底这里,善又是一种和知识、真理、美相一致的功利。
71、學生們又向蘇格拉底請教:「老師,詭辯就是有意識地為某種謬論做論證,其中有巧妙的不易發現的邏輯錯誤。能不能用實例說明一下怎樣才能識破詭辯中的邏輯錯誤?」蘇格拉底思考了一會兒,給學生們出了下面的智力測驗題:「有兩位工人,一同維修一個多年沒有維修過的又老又舊的破煙囪。當他們從煙囪裡爬出來的時候,一位很乾淨,另一位卻滿臉滿身的煤灰。請問你們:誰會先去洗澡呢?」一位學生說:「當然是那位滿臉滿身煤灰的工人會先去洗澡嘍!」
72、「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年闺中知有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每每读到〈葬花吟〉,脑中总不免滋长一种感觉——这该是一个多么寂寞且没有安放的灵魂啊。
73、苏格拉底的知包括对事物的知、对善的知和对人本性的知。如果说关于事物和善的知是美德的基础,是通向至善之路的钥匙的话,那么关于人自己本性的知则是通向至善之境的入口。人只有先懂得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的无知,才可能进一步获得关于事物和善的知识,以实现美德达到至善。人如果对自己本性一无所知,则必然导致恶。对自己本性的了解是其他认识的基础。而人的本性就在于相对于神来说的无知。所以,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一个人要想有知,进而有德并最终达到至善之境,首先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就是通向至善之境的入口。
74、我们一方面放弃思考的特权,一方面远离人群。从苏格拉底的痛苦中脱离出来,也不过是只让我们变成并不快乐的猪。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
75、这三问,包含人的本质、人生价值、人生目标等重要命题。
76、他不断辩证,创立学说,关注人们的思想生活,引进以人为中心的思考,实现一场精神革命。
77、苏格拉底其实心如明镜,他知道别人是看戏不怕台高。
78、看着是个有理想的上进青年,但他的知识和才能却不匹配。
79、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你要娶这样的夫人?”
80、苏格拉底把一地鸡毛的生活过出高级感,把看似糟心的婚姻蜕变成感人的爱情。
81、他的朋友就跑去求神问卜,问苏格拉底是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82、争论中,他妻子突然气冲冲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一顿,然后跑出去提来一桶水,猛地把水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83、首先,苏格拉底指出,自愿从恶避善不是人的本性,在面对大恶和小恶时也没有人愿意选择大恶。人的畏惧和恐怖这两种情绪可以理解为对恶的预见;人们所以会对预见恶产生畏惧和恐怖,就是因为无人自愿遭遇恶、接受恶。苏格拉底说:“对善的想望是为一切人所共同的,而在这一点上,是并没有人比另一个人更好的。也没有人想望着恶的”〔29〕。“没有人自愿趋恶,避善趋恶是违反人的本性的”〔30〕。在这里,恶既指与善相对立的恶,也指与有益相对立的失败。在苏格拉底看来,知必然导出行,知识是德行的基础。有知识而去为恶者是不可能的。为恶只能出自于无知。
84、作为一名雅典公民,苏格拉底也曾三次参军作战,战斗表现英勇顽强,也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陪审官。
85、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86、苏格拉底亲昵地说:我们彼此相爱。我乐意听你唠叨……我在极乐世界等你,我将报答你一切。
87、苏格拉底遇见格老孔,老远就喊:听说你想做领袖,这是真的吗?
88、在他强大的逻辑、巧妙的提问下答案水落石出,道理不点自明。
89、苏格拉底善于提问,他像一个助产士,启迪思想,驱动思考。
90、苏格拉底: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91、然後蘇格拉底再次問道:「如此看來,兩個客人中究竟誰會先去洗澡呢?」「髒人!」三個學生喊著重複了第一次的回答。「又錯了。當然是兩個都洗了。」蘇格拉底說,「乾淨人有洗澡的習慣,而髒人需要洗澡。」「怎麼樣,到底誰會先去洗澡了呢?」「那看來是兩個人都洗了。」四個學生猶豫不決地回答。「不對,兩個人都沒洗。」蘇格拉底解釋說,「因為髒人沒有洗澡的習慣,而乾淨人不需要洗澡。」「老師說得都有道理,但是我們究竟該怎樣理解呢?」學生們不滿地說,「你講的每次都不一樣,而又總是對的!」蘇格拉底說:「正是如此。你們看,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運用正確的推理手段,實際上違反邏輯規律,做出似是而非的結論,這就是詭辯!常見的詭辯手法有偷換論題、捏造論據、循環論證、機械類比、強詞奪理、斷章取義等等。」
92、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不能盲目自信,但也不能轻信别人的意见。只有处处留心、时时求证,才能从看似不同寻常的地方找到深思熟虑的结论。
93、一上来就要提到的另一点是针对读者的。哲学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件值得严肃考虑的事情们在大学里(但不止在那里)研究的专题,一个积累了大量技术性文献的专题,怎么竟可能为这么基本的人生问题提供回答,而我们竟还看得出它是这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很难看出这怎么可能,除非像苏格拉底那样相信,读者识认出这个回答,因为它是他原本可以对自己给出的那个回答。但这怎么可能?这又怎么能跟存在着这样一个专题连在一起?对苏格拉底来说,这不是一个专题;他只不过是在平平常常地与朋友们交谈,他加以引用的(至少,怀有敬意加以引用的)作者是诗人。仅仅一代人之后,柏拉图把道德哲学研究与数学这样困难的学科连到一起;两代人之后,出现了专题论文,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直到今天,那还是一本最富启发的论著。
94、朋友和学生纷纷恳求他去乞求赦免或外出逃亡。
95、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实际上是通过他的一系列言行来告诉我们他所坚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即“只要我还有生命和能力,我将永不停止实践哲学,对你们进行规劝,向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明真理。”(1)18实践哲学实际上就是苏格拉底终其一生所坚持的价值取向,苏格拉底所有的知识与行为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即便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质疑、恶意的控告,甚至威胁生命,也没能让他放弃他所坚持的价值观。
96、苏格拉底的善既具有道德意义又具有功利意义和本体意义。在他自己的讨论中,并未给善下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但透过他关于美德和善的各种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善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97、苏格拉底开导他:治国治家同一理,你先试试增进你叔父家的福利?
98、小卖部老板走了,武汉医院主任这篇文章刷屏朋友圈
- 上一篇:用胸有成竹造句写一句话【文案整理55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292℃公司团建三句半台词【文案整理87句】
- 228℃以和为主题的名言警句【文案整理20句】
- 220℃与供应商合作共赢的句子【文案整理55句】
- 210℃有涵养的个性签名女人八个字【文案整理35句】
- 170℃做人先立德的名人名言【文案整理77句】
- 152℃进击的巨人语录经典【文案整理67句】
- 150℃邪不压正经典台词【文案整理50句】
- 150℃十二种说明方法及例句【文案整理60句】
- 149℃发誓最狠的话【文案整理25句】
- 137℃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造句【文案整理73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