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说的这句话【文案整理75句】

admin 2023-06-22 01:50:33 个性说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说的这句话

1、顾炎武从小就随嗣祖读《孙子兵法》《吴子》《左传》《国语》《资治通鉴》以及朝廷刊行的《邸报》,养成了他关注时事政治、关心现实民生的治学取向。

2、于是,问题的焦点又一次转到这句名言在晚清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学界基本认定,其提出有一个过程,首先是对顾炎武原话的改写,然后在改写的基础上提炼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名言。而问题就在于,该过程是由梁启超还是由麦孟华完成的?

3、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旋即清军入关,定鼎北京,遂挥师南下,开始对整个国家进行血腥的军事征服。

4、后来,人们才又赞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顾老师的原句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5、为了表明抗清的决心,顾炎武决定改名。他原名绛,字忠清。因敬仰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改名炎武。作为一介书生,他还在家乡积极参加苏州、昆山保卫战。家乡被攻占后,他以精卫填海的精神自勉,立下“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誓言,奔走于太湖流域,积极开展抗清斗争,其间几经磨难,甚至险遭不测。

6、一个团结凝聚的民族,比一支强大的军队更具有震慑力。只有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个人都能够团结在一起,把民族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民族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凝聚起磅礴之力。我们真正的民族复兴,才不仅仅是一个梦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说的这句话)。

7、砺刃少年营是由一群有情怀、有担当、有想法、有办法的军人老爸们创建的公益性青少年拓展培训组织,以“塑造优秀人格、培养良好习惯、锻炼强健体魄”为建营目标,培养孩子的勇敢担当、知行皆强。基于独立思考和社会支持,砺刃少年营将依托自己的实训基地,不断推出社会实践、户外运动、乐观心理等课程,请不甘于平凡的您持续关注……

8、未婚守节的嗣母王氏出生于书香门第,性格刚强,有着良好的文化教养,常给顾炎武讲述岳飞、文天祥、于谦等忠臣义士的故事,教导他做一个忠于国家民族的人。

9、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0、南明小朝廷形成后,他为朝廷出谋划策,并针对南明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然而明朝天命所不归,在其准备启程往赴南京之时,南明又被清兵所灭,此时江南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投笔从戎,加入了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的战斗中,终阻挡不了清八旗精锐,江南之地一再陷落;无奈回老家昆山,与友守城拒敌,城破两个弟弟被杀,生母手臂被砍断,嗣母绝食殉国;后因家仆之罪被捕入狱,又引出了一段“钱谦益白书收徒”的文坛异闻,体现了顾炎武光明磊落之胸怀。

11、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南直隶昆山人。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因避人陷害,曾化名蒋山佣。居亭林镇,学者尊称亭林先生。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说的这句话)。

12、首先,他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别。怎么区别呢?他老先生说得明白:“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13、2017年砺刃少年营“浴火凤凰”、“草原神鹰”军事特色夏令营火热征集中,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14、救国救民是d和军人的职责,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凝聚这种民族力量的基础。

15、原文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保天下者,匹夫与贱与责焉耳矣”。意思是说,保卫国家是帝王大臣,有权有势的人谋划的事,保天下是每个人都有的责任”。

16、关于顾炎武其人,学者尊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启音韵训诂之学,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从这一点来说,整个清初的训诂考证的学潮,就是顾炎武开启的,可见其学识和影响。而对于满清异族的反抗,也是伴随他一生的。

17、顾炎武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8、清朝初年,文人屡因文史犯忌,被杀被斩,还是有人偷偷写。我很喜欢的作家戴名世,就因「南山案」被杀。一个读书人,没有造反能力,偷偷写点私家历史,不求名不救财,就是因为某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驱使。

19、颂曰:漆室之女,计虑甚妙,维鲁且乱,倚柱而啸,君老嗣幼,愚悖奸生,鲁果扰乱,齐伐其城。

20、嵇绍长大后,因为嵇康得罪,端居在家侍母至孝,是山涛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说嵇绍有贤能,“父子罪不相及”,应加录用。司马炎就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八王之乱”时,嵇绍以晋惠帝司马衷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正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都逃跑了,只有嵇绍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嵇绍遇难,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21、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古代的亡国很常见: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晋承魏祚,南北朝更迭,这些都是统治者变迁,很多甚至只是宫廷内斗,宗庙不得血食,对于民众生活的影响并不大。这些国亡不亡的,不是很紧要。

22、  顾炎武的这段话在中国传统文化未断层的环境里是没什么争议性的,只要读书人,只要对中国文化有一定基础,他们就能够明白〝亡国与亡天下〞或〝保国与保天下〞的含义。这句话真正出现大规模误解,是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事了。顾炎武的话随后被断章取义,并广泛地作为小学生中学生的教条。小学时就见到教室墙壁上张贴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来又读到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始知顾炎武的原意。而且,有趣的是发现顾炎武的这些话在被广泛误解误读了。

23、广泛地阅读,深入地思考,始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所望于门下诸生也。

24、长期以来,梁启超并未被言之凿凿地确定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早提出者,但实际上,对该话语的运用,以他最为灵活和频繁。1901年,他仅在诗中就有“天下兴亡各有责,今我不任谁贷之”“匹夫例有兴亡责,归去来兮尚未迟”两种不同说法。时人对该说法过度引用,以至于1921年梁氏在演讲时说道:“我且不必说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这些废话。”可见时人对这句名言的热衷程度。随着该说法流行于世,更是衍生出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安危,匹夫有责”等说法。

25、清朝乃异族所建,非汉人政权,这时候的明朝皇族迁都南京,成为了南明,而异族占领京师惹恼了民间士子阶层,明朝遗老遗少甚为不愤,一些报国爱国之士往投南明弘光小朝廷,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大儒——顾炎武唱明“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日知录》正始一节)”。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6、为学要坚持“博学于文”的道德准则,有所作为。“博学于文”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约束自己,就不至于离经叛道。

27、中国人的“天下”,说的不是整个世界,而是指的整个文化和地理含义上的中国。这种文化含义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东亚文化圈都有体现。比如著名的“天下布武”,说的自然就只是日本那一亩三分地,不可能说整个世界都布武,织田信长既没有那个实力,也没有那个眼界让全世界布武。

28、因此,他提出“风俗者,天下之大事”,认为“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在他看来,维持世道人心既需要经济基础和制度支撑,更需要道德引领与规范。因此,“保天下”就要净化整个社会的风俗道德。

2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0、(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31、(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32、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3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和“天下”常被作为同义语使用。但顾炎武认为,“国”和“天下”存在本质差异,“亡国”和“亡天下”不能混为一谈。在他看来,如果整个民族礼义丧失,道德沦丧,文明堕落,将天下不保。

34、而“国家”,从词语上讲是一个政治名词,从周朝开始,国家就是小于天下的。所谓治国才能平天下,就是说国要小于天下。而从性质来说,国家是暴力机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35、再往前看,来到宋代,我们看司马光是什么观点:“嵇康、王仪,死皆不以其罪,二子不仕晋室可也。嵇绍苟无荡阴之忠,殆不免于君子之讥乎!”

36、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37、  今日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之大谬理解,就在于新文化运动,就在于新文化运动之错误结论,就在于新文化之激进与极端。因为新文化运动作了衡量标准,所以今日根基于新文化运动氛围的教科书,它的立论或评论基础就是否定传统,以此来从语义语言上巩固、保护政治基础。政治合理性是建立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语义环境下的,因而它的一切语言都必定是维护其政治语言,以制造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政治语境。

38、站在今天角度看,蒙元和满清两次危机,其实也没有「亡天下」。以儒教、史学、文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明,穿透时代剧变,经受了考验。它们不仅被当时统治者接受,还注入新的内容(虽说变形得不成样)。

39、《晋书》是唐朝房玄龄等撰,把嵇绍列入“忠义”一章(《晋书》列传第五十九),《晋书》认为,像嵇绍他们是“君子杀身以成仁,不求生以害仁”,是“能守铁石之深衷,厉松筠之雅操,见贞心于岁暮,标劲节于严风,赴鼎镬其如归,履危亡而不顾,书名竹帛,画象丹青,前史以为美谈,后来仰其徽烈者也”,是“蹈节轻生……足以激清风于万古,厉薄俗于当年”,是乱世之忠臣。这是赞扬嵇绍之忠烈,最具典型性的言论。

40、顾炎武的这个意思,后来被梁启超表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为梁启超在近现代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因近代中国在世界版图中落后沉沦的命运,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成了最能激励国人、最能表达民族情怀的警语之一。

41、顾炎武认为,魏晋风流名士崇尚清谈,“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导致儒家主流价值观崩溃,从而导致“国亡于上,教沦于下”。他深感明末心学空谈误国,明朝灭亡与社会各阶层未尽到道德伦理责任有关,因而借谈正始之风,反思明朝灭亡原因,发出了“亡国与亡天下奚辨”之问。

42、后来,人们才又赞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顾老师的原句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43、解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是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有学生从远方来(请教),不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有人不了解你而不对他生气,不也是君子之行的一种表现吗?

44、他走遍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一边考察山川民情,结交志同道合的学者,徐图复国大计;一边探求学问,著书立说,寻求经世致用的救国救民之道。把实现民富国强的殷殷期盼写进《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日知录》等巨著中,以期“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45、很多人把这句话解读为,鼓动小老百姓为皇帝老儿的江山卖命。天下兴亡,又不是匹夫搞的,凭什么有责啊。这种看法太肤浅,完全不知道顾炎武在讲什么。

46、弘光元年(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兵陷南京,他改名炎武(仰慕文天祥的门生王炎武),在昆山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离乡北游,往来鲁、燕、晋、陕、豫诸省。遍历关塞,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访学问友。

47、在他看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中,“明耻”最为重要。人有廉耻之心,国家才能形成知荣辱的道德风尚。他还特别指出,廉耻于士大夫阶层来说,尤为重要,并强调“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48、天下兴亡,“匹夫”怎样才能“担责”?在顾炎武看来,明朝亡国教训在于先“亡天下”然后“亡国”,而“亡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士大夫寡廉鲜耻,丧失德行气节,导致士风世风败坏。

49、顾炎武(1615—1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50、2001年的八一节,金一南来到黑瞎子岛(中俄争议的最后一块土地)附近,而在这黑瞎子岛对岸,俄罗斯人的教育方式引起了他的注意。无名英雄纪念墓前,幼儿园老师向孩子们讲述历史,说到动情之处,老师痛哭起来,孩子们也跟着一起哭。当时,金一南被深深触动:“这样的民族、这样的教育,怎能不形成他们精神强大的基因?”

51、刘向《列女传》: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过时未适人。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耶?吾为子求偶。”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为有知,今无识也。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吾闻河润九里,渐洳三百步。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何哉!”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鬭,妇人转输,不得休息。君子曰:“远矣,漆室女之思也!”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之谓也。

52、晚自修回来,即有同学垂询讽刺文学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的问题,某答曰:《儒林外史》《围城》皆讽刺文学,君以为“正能量”“负能量”也?为什么啥事都要问是不是正能量呢?如果非要问是不是正能量,那就看它是不是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是不是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加快了文明的进程。该同学复言,本晚自修,他们接触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想法或是史料云云。

53、  〝亡国与亡天下〞还有这么一个传播甚广的视频,它是一位叫石国鹏的历史老师讲的〝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如今,这个视频在自由主义阵营里广泛流传,但讲者却没有解释清楚,而且他还有一个细节解释错误。石国鹏先生说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来被梁启超改了,改得好。事实上,这句话依然是出自倡导〝亡国与亡天下〞的顾炎武。显然,梁启超没有发挥顾炎武的〝保国与保天下〞,也没有特别拔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恰恰相反,是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发挥了。比如,我们今天读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教科书上会抨击康有为的一段往事,即历史书批评康有为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倡导孔教,主张保护孔教文化,教科书评论说〝康有为这个发起维新变法的人,倒退到沦为保护新文化打倒的儒家和孔教文化〞。

54、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中,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意思是,我不问别人,问我自己,真是无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

55、明崇祯十七年,朱明王朝正处在岌岌可危之地,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三月攻破京师,崇祯皇帝在紫禁城煤山吊死。一时朝野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相互勾结,更有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一怒为红颜与清兵开战,五月清兵占领京师,后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兵中原。于是大好河山满目苍夷,百姓流离失所,承受着战乱之苦。

56、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同样可以思考,苏武和李陵的“家国情怀”。我们学习《苏武传》,苏武兄弟死事,母亲亡故,妻子改嫁,苏武无任何悲伤表现;而汉武帝死,苏武“南向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这就是苏武的家国意识。而李陵居匈奴,不再归汉,原因之一是,李陵一家被族灭,“母弟妻子皆伏诛”,“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这是李陵的家国观。

57、此前的中国,有被马上民族侵入或统治的历史,最多只是失去半壁江山,并未全部吞灭。蒙元完全征服中国,给当时知识分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他们认为,中国文明逃无可逃,面临着灭顶之灾。

58、普通民众不会关注这些,有些知识分子会听进去,他们是匹夫,是读书人,面对强权与毁灭,他们具有常人没有的韧性和担当。

59、顾炎武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60、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1、毫无疑问,顾炎武认为,他们都不该仕晋,因为司马氏虽有了“国”,但其实是失了民心,亡了“天下”的。

62、谢安答王羲之语,恐怕不是顾炎武强行以魏晋清谈比附杨墨之言,致使无父无君入于禽兽所能巧辩。

63、这里,我还要告诉同学们的是,有一位饱学之士,张中行老先生,他主张“民活主义”,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无责”。就是说,对于卑微的老百姓而言,不管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不管统治者为谁,能生存下去,能活着,有时就是他最大的愿望;至于天下是谁的天下,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他走了,你来了,小老百姓是没有责任的,要追究责任,也是上层肉食者的事情。这譬如,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了东北、华北,占领了上海南京,国民政府与国民军队一路撤退,可老百姓往哪撤?他还得生活在那片土地上。虽在异族统治下苟活,不再反抗,他也有他生存、生活的权利。亡国奴,不是他自己要当的,是政府无能,才使自己的国民成为亡国奴。张中行先生明显是传承了顾炎武的观点,只是他把顾炎武的“国”,改成了当代人们习用的“天下”。张中行先生,是我极为推崇的学者、作家。我对此深以为然。

64、顾炎武在《日知录》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两者有何区别?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65、还有一次文明危机,是满清入关。满清入带来文明危机,主要表现「剃发易服」这件事情。

66、他认为,培养良风美俗,既要培养孝悌忠信,又要注重礼义廉耻,还要崇名节、尚厚重。而改变社会道德风气人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为此,他大声疾呼,个人立身处世要坚持“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准则。

67、其实,不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经何人之手得以成句,但,它所蕴含的爱国报国之思,早已被一代又一代后世国人所欣然接受,并成永远为激励后世的爱国格言。

68、这段话值得注意的第三个地方,是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即是说,维护政权,巩固政权,是君主大臣、是肉食者统治者的事;而使百姓安居乐业,白发垂髫怡然自乐,那是每一个小老百姓都有责任的。这后半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每一个国民、公民,都有责任推动国家进步,推动社会进步,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的进步。

69、国家是重视了国防实力的提升,提高了军队现代化和科技化的进程,但是,只有强大的军队,而民众沉沦、没有警醒,那就是一片散沙,也将会遭到其它所谓的“大国”的轻视、欺凌、甚至宰割。

70、“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7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

7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肇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13《正始》篇:“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但是,该名言究竟由谁最早概括而来,现存三种较有影响的说法:一是乾嘉时期的文人“空空主人”,二是梁启超,三是麦孟华。这些说法各有依据,亟待辨明。

73、另外,到无名烈士墓前献花,已经成了俄罗斯婚礼的标准流程。拥有如此强大民族内涵、精神力量的国家和民族,能被人奴役吗?

74、我们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和悠久历史,积蕴了丰厚的精神力量。可以说,我们的精神世界要比其他各个国家都要有底蕴、有内涵、有优势。可是,现在的我们,究竟怎么了?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