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论语中的经典小故事【文案整理87句】

admin 2023-06-23 02:02:00 个性说说

论语中的经典小故事

1、译文: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2、但是,在动物的世界里,只有父母对于子女的无私奉献、竭力呵护,而没有子女给予父母的反馈与回报(“乌鸦反哺”是为了让人们行孝而编造出来的故事,并没有事实上的依据)。

3、(故事)有一次,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跟随着保护孔子。子路说自已像箭,不必要费尽心思读书了。孔子说,读书有好处,可以使人变得有勇有谋。于是,子路问孔子,如果三军当统帅时,应该依靠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不愿与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一起去打仗,跟着有勇有谋的人一起去打仗,即使是战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4、这就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最基本的原则。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

5、而普通人则没有这方面的职责与义务,所以作为普通人来讲,愿意附和别人的意见也好,愿意努力迫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也好,影响都不大。

6、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视为瓦石,而华歆捡起看了看又扔了。还有一次两人一起读书,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忍不住去看热闹。管宁认为华歆“见利而动心,心慕官绅”均非君子之举,于是割席断交。

7、就这样,王室和郑国之间就埋下了不和的种子,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彻底夺去了郑庄公在王室的一切权力,郑庄公以拒绝朝见作为报复。

8、孔子说,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9、(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论语中的经典小故事)。

10、问了三个人,就张老还直率点,算是直接拒绝了。

11、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1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孔子生活的年代已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破损散佚,残缺不全。孔子一方面出于教学的需要,一方面作为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将这些珍贵的遗产进行整理编撰,以便于系统的研究。它教育人们把握好学与行的关系,亦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原则。博学不能散漫无状,在博学的基础上要“约之以礼”。要将博学来的知识,用一种文化精神、理论原则来统率规范。为此人们不仅需广泛地学习知识,还要把知识上升到精神的层面。

14、人生起起落落,我们要守住的是那份心态!《论语》中经典5句话,早已道破人生种种!

15、(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6、参赛选手全部脱稿,孩子们精彩的表现,获得了评委老师的啧啧赞叹和掌声。经过激烈的角逐,本次《论语》故事达人赛最终评出了一等奖12名,二等奖23名。

17、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18、宋襄公的哥哥子鱼对宋襄公说:现在的时机对咱们比较有利,趁他们还没有完全过河,咱们出击,一定可以击败他们。

19、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0、(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1、(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22、关于名人的小故事与名言一定要勤学好问!好问!我来答勤学好问故事数学家笛卡尔是个从小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这样勤思好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日后的事业。他想到为什么自古以来代数和几何一直分而不合呢?能不能用某种形式,在这两者间建立某种联系呢?经过不懈的探索,他终于如愿以偿,发明了笛卡坐标系即直角坐标系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孔子不耻下问: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23、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孝。孔子说:“行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怎样才算是孝,我告诉他说,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4、(解释):为: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女:同“汝”,你。

25、(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26、历史上有两个和尚,一贫一富,两人的目标都是想去南海参拜观世音菩萨。

27、(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8、(出自):《论语·乡d》:“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29、(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0、(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31、于是,孔子对他们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批评:“治理一个国家,不必去担忧土地和人口有多少;应该多去想想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安定了,国家就会富强。这时,再施行政教来广泛招致远方的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你们辅佐季康子,使远方的百姓离心、不来归附,百姓有异心而不和,国家内部分裂。在自己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你们还想武力吞并颛臾,我看,恐怕季康子的祸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啊!”

32、译文: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33、又找到了叔鱼,叔鱼说:你等着我给你杀了他。

34、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35、(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36、(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7、(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8、(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9、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0、(解释):任:负担;道:路途。已:停止。担子很重,路很远,责任重大,经历长期的奋斗,死了以后才肯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41、慈怀读书会推出全新栏目“慈怀观”:外观世音,内观自在。解世间迷局,洞世事学问,察人性之美,明人情道理。让我们不仅仅是观世界,更是观内心,用心灵去洞察,用心灵去过更好的生活,达到通透明了的人生境界。

42、孔子说:“你真是个无知之人啊!知道吗?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有四个诤谏之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三个诤谏之臣,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遭到颠覆;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两个诤谏之臣,那么宗庙就不会被毁灭。父亲有了敢于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勇于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子女一味顺从父母,怎能说是孝呢?臣子唯命是从、不敢犯言直谏,哪里配得上忠贞二字?弄清楚了什么时候该听从、什么时候不该顺从才可以谈论孝顺与忠贞。”

43、其实,关于如何为人处世,以及各种人生的问题,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只要学习经典,撷取智慧,以指导现实生活。

44、孔子知道了之后,高兴地说:鲁国以后再有人落难,就有救了。

45、不过,我认为也没有必要过于在意这些,能够准确地解读《论语》当然很好,如果由于条件所限,就是没法确定说话人想表达的原意是什么也无所谓,古人辑录《论语》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礼乐制度做参考,我们研究《论语》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与文化,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也该满意了。

46、(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7、(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8、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他,君子就不居有;贫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还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49、(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50、(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51、(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52、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版和邻居的权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53、此次活动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拉开帷幕,由政教处负责统筹组织。一共有35名参赛选手,他们由各班选拔推举。选手们以日常《论语》诵读为依托,紧扣《论语》中的经典故事,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论语》故事,赢得了现场观众及评委老师热烈的掌声。

54、(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55、同样是高尚,子路比子贡做得就好多了。子路有一次从河里救了一个人,被救的人可能家里非常富有,拿出一头牛来作为谢礼感谢子路,子路欣然接受。

56、(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57、(解释):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58、(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59、故事六 立世之学   丰富自己,比取悦别人更有力量

60、为了证明春秋时期,“和”字有这一层含义,下面再看一个故事:

61、我们常说的“和平”,在古代是两个字,两种意思。“平”通常用于诸侯国之间的纠纷,两个国家如果达成和解,就说“平”;“和”主要指国家内部人们之间的关系,《左传》中有“师克在和”这样的话语,意思是说军队有战斗力在于人们的团结一心。

62、等楚军过了河,还没有摆成阵势的时候,子鱼又对宋襄公建议说:是机会了,该出击了。

63、(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64、秦武王强健有力,喜欢亲近大力士。他听说没有人能举起鼎,就决定试一试。力士任鄙说自己只能举百钧之物,“这千钧之鼎,臣不能胜任”。力士孟贲勉强把鼎举了半尺高。秦武王举鼎时把脚砸成重伤,不省人事,当夜伤重身亡。之后,孟贲被五马分尸,诛灭其族。而任鄙不单纯崇尚勇武,得以善终。

65、意思是孔子射箭吸引了国都曲阜的人们争相观看,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66、(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67、这一章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68、(出自):《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9、(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70、(出自):《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71、对于普通人来讲,同不仅是可以附和别人,也可以要求别人来附和自己。

72、(出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73、宋襄公是知和而和的典型例子,一个国君首要的职责是为自己的国民服务,保障他们的安全,为他们提供好的社会环境,背弃了自己最基本的职责去践行仁义,又从哪里能有仁义呢?

74、“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应用存乎一心,最妙的地方就是在于一个和字上,它是做事最恰到的分寸,礼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我们可以把握到最好的时候,就是和。

75、(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76、(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7、范宣子碰了一个很软的钉子之后,继承找同盟,他找到了孙林甫。孙林甫是卫国人,因为卫国内乱,流亡到了晋国。孙林甫对他说:我客居晋国,是专门侍奉您的,只负责您的事务。

78、而学不好的小伙伴只能眼巴巴地羡慕着这些学霸。

79、那一瞬间齐白石老人开始进行自我反省。他不禁感叹道:

80、慈怀读书会重磅推出慈怀读书+会员小程序,含有“深读书房”、“每天听书”、“论语智慧”等丰富内容。在“精准”学习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81、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82、(解释):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83、(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4、(出自):《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85、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86、郑武公、郑庄公父子二人都曾经做过周平王的卿相,到了郑庄公这里,周平王想分掉郑庄公的一部分权力给虢国的国君,对此郑庄公非常不满意,去质问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这回事啊。为此,王室和郑国曾经盟誓,而且交换过人质。周平王死后,王室还是想重用虢公。对此,郑庄公非常恼火,麦收的时候,派人直接割了王室在温地的麦子,秋收的时候又派人割了王室的谷子。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