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朱安【文案整理98句】

admin 2023-06-24 01:38:32 个性说说

朱安

1、改变意味着去面对压力,面对风险,去自己把握命运的桨。她没有那样的力量,她也不想拥有那样的力量。

2、搬到砖塔胡同时,鲁迅已经是公众人物,所以,他的住所自然不断有访客。自然,朱安制造的这类不那么得体的招待也不少。但朱安在照顾鲁迅这方面却是极其用心,按理,身为鲁迅故乡人的朱安,也应该较普通人更懂得照顾鲁迅。

3、在朱安眼里,丈夫是一个好人,他不纳妾,不抽大烟,彬彬有礼,从不打骂她,可他就是不喜欢她。偶尔,丈夫也跟她交流,但他说的事,朱安不懂,这让她很自卑。自卑之下,便默默地忍受。朱安什么都可以忍受,唯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夫人的地位被动摇。

4、先生瞥了我一眼,清冽而凛然。那年渡口,早已物是人非。往事倒影如潮,历历涌上心头。(朱安)。

5、不喜欢民国军阀政府,却在教育部做公务员十多年,形同人格分裂。

6、她当时虽只有四十多岁(比大先生大两岁),可是穿着打扮比较老式,除夏天穿白夏布大襟短衣,下系黑色绸裙外,其他季节的衣服都是色泽较暗的,朴素整洁。从外形看,是旧式妇女的典型模样。平日少言寡语,少有笑容。”

7、我出街,街头巷尾的茶馆都是“革命”的说法,人们好像与从前不大一样。像先生般不束辫的男人多起来,女人也渐渐不裹脚,天下乱了。先生似乎小有名气,路过酒肆药铺,常听闻“周树人”云尔。我是骄傲的,因我是周树人之妻。我亦是疼痛的,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枯了华年。(朱安)。

8、鲁迅把朱安称作“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但是,鲁迅从未憎恶过母亲,他知道母亲别无选择,只能给他娶个朱安这样的女子为妻。

9、“我们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今日听闻您意欲出售先生藏书,特来关嘱您万万不可,鲁迅遗物无价,须妥善保存。请您三思。”

10、先生瞥了我一眼,清冽而凛然。那年渡口,早已物是人非。往事倒影如潮,历历涌上心头。

11、“三一八惨案”让北平风声鹤唳。手无寸铁的年轻人被段祺瑞政府兵打死,横尸街头。国难当头,无以家为,哀歌响彻北平。先生没日没夜地撰文,烟不离手,身体每况愈下,我心疼他。段政府下通缉令,先生走了,留下一句:“朱安,好生过。”

12、寥寥几字,却让鲁迅心中顿时紧张,焦虑笼罩在他的心间,母亲那苍老的容颜无时无刻不浮现在他的眼前,至此他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焦虑,于是匆匆回到了绍兴的老家。

13、孤独落寞的朱安在新房中流着眼泪,这种滋味想必只有张幼仪能懂。

14、西三条原为一所老旧的独门小院,有陈年老屋六间,经过鲁迅的一番改修后,建成北屋三间,南屋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这样一来,它就是一座整齐小巧的四合院了。

15、作者简介:蔡小小小小米,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简书@蔡小小小小米

16、她的坟墓被按照许广平的意思埋在了西直门外保福寺处,墓碑都没有。

17、鲁迅母亲毫不以为意,她说“可不是么,这倒真是难说的呀。”

18、关注“鲁王文化”(luwangwenhua)

19、“她脸型狭长,脸色微黄,前额、颧骨均略突出,看上去似带几分病容。眼睛大小适中,但不大有神,而且有些下陷,梳发髻……”

20、可是信到了北京,只引起鲁迅更强的反感,除了在日记中斥之为“颇谬”,就没有回信。

21、五年前,父母之命,我便成了周家的媳妇,年底完婚。他是江南水师学堂的学生,书香门第,祖父是京官,犯了错,锒铛入狱,家道也便中落。我家为商,我长他三岁,似是一桩好姻缘。

22、鲁老太太和朱安只能站在西三条的门口,目送他远去。那天,朱安一直呆呆站在门口,直到他的身影完全消失在胡同尽头后,她才慢慢挪动脚步回了院子。鲁迅并没有回头,也许,他害怕看到母亲身旁那个矮小的身影,和她那落寞的神情。

23、回头来说朱安这个名义上有丈夫的女人,而没有真实夫妻生活的农家女,在旧的婚姻制度约束下,娘家肯定是回不去了。原因就是嫁出去的姑娘,如同泼出去的水。凡是被嫁出去的姑娘,娘家是没人会再收留的。朱安不呆在周家,她能去哪里生活?

24、许广平在情感上的主动,最终让鲁迅坦诚地承认,许广平战胜了他。

25、孤独地来孤独地走。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独地在北京去世,终年69岁。她身边没有一个人。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无儿无女,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个漫长的岁月。

26、在西三条胡同时,鲁迅将最好的两间房留给了母亲和朱安,自己则睡在靠后的小房间里,他的床还是木板搭成,他平日戏称这房间为“老虎尾巴”。这个被叫做“老虎尾巴”的房间,既是鲁迅的书房,也是他的卧室。

27、这时的朱安,与鲁迅结婚十几年,丈夫从未踏进她的卧房,她未来的结局基本可以预知。

28、无计可施不代表可以全无情绪,被彻底抛弃的朱安心里很难受。可朱安并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她视为亲人的娘娘毕竟永远站在儿子那边,她此时正满心欢喜等着抱孙子。

29、然而,他看到的不是家中弥漫的悲伤之情,不是家人的抽搐哭泣,而是欢天喜地的热闹非凡,搭舞台贴窗纸,家人忙里忙外嗨的不亦乐乎。看着眼前这喜庆的一切,鲁迅明白了,自己被坑了。

30、题主在正题的附言最后,提出了一个让现代人进行选择的问题,说直白一点,就是选择朱安还是许广平。并且分别给朱安和许广平戴上了一顶帽子,朱安是“保持传统忠贞道德”,而许广平是“风流型”。

31、先生被迫迁居,临行对我说,留在作人家,或是回绍兴娘家。

32、“你说奇怪不奇怪?今天早上醒来,一睁眼,一个女人(朱安)站在我的门口,问我:‘大少爷七月拜那一天在什么时候拜’?”

33、一九零九年八月,鲁迅结束了自己的日本留学生涯归国,先在杭州一所师范任教,后来回到了绍兴,任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教务长,后又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然而鲁迅的归来并没有改变他与朱安之间的距离,哪怕是那段时间鲁迅人在绍兴,但他很多时候是住在学校,哪怕是回家也是蜻蜓点水一般,刻意与朱安保持着距离。他和朱安依旧是路人,两个之间隔着无限的距离感,朱安就像周家的佣人,勤勤恳恳的尽着妇人的本分,鲁迅也不打不凶不赶不骂,虽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

34、男方是周姓前任官员的长孙,今年18岁在南京一间新派学堂念书,虽然家里是穷了一点但还算的上是体面人家,而且在绍兴的惯例女方比男方大三岁是最好的,这样又何乐而不为呢?

35、俞芳听到这话时非常意外,她想不到一向沉默寡言的大师母会说出这番话来,后来,在回忆这段过往时,她充满同情地说:

36、不过,朱安觉得那不是“好人家的女儿”该有的德行,所以拒绝了。

37、薛宝钗呢,可不是朱安这样逆来顺受的样子,她是薛家的主心骨,做事周全,又知书达理,不管有时候是不是装出来的,总之,她给人的印象,是一副意气风发又干脆利索的样子,王熙凤就是她的将来。

38、“旧社会留给你苦痛的遗产(朱安),你一面反对这遗产,一面又不敢舍弃这遗产,恐怕一旦摆脱,在旧社会里就难以存身,于是只好甘心做一世农奴,死守这遗产。”

39、“大哥是成大事之人,历史恰到岔口,所谓时势造英雄,他定会青史垂名。社会规范剧变,总有人成为牺牲品,庞然历史中,小人物的疼痛无足轻重。历史会忘了我们的。”

40、鲁迅去世以后,她极尽全力保护了鲁迅在北京故居中的藏书和遗物,她宁可过着拮据清苦的生活,也深明大义地放弃了售书的想法,她的顾全大局是让人崇敬的。

41、朱安是鲁迅先生的夫人,用鲁迅的话说,她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可这个礼物鲁迅不喜欢,因此,尽管朱安本分持家,依然得不到鲁迅半点心。在那个思想追求解放,同时又是新旧交替的年代,像鲁迅这样有文化有思想的人,都想追求自己的恋爱自由,而家长们则抱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传统,于是,很多包办婚姻下的不幸福就产生了。徐志摩、胡适等等很多人,都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人离婚了,像徐志摩,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有的人凑合着过,结果过的还不错,像胡适。更多的人没有离婚,而且父母送的放家里,自己另外再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像鲁迅。

42、朱安之所以高兴,是因为她已经在经历痛苦后想通了,她是这样思量的:绍兴习俗里,没有孩子,属妇人的一个“过错”。大先生既然有了孩子,自己便也“无过”了,按照旧习俗,大先生的孩子,就是她的孩子,所以,她也有了孩子了……

43、鲁迅生前一直给朱安和老太太寄送生活费,直至鲁迅去世。强迫鲁迅非要和朱安保持婚姻关系似乎是不人道的,而让朱安改嫁朱安也是不会同意的。所以这个悲剧只能是社会的悲剧。

44、“大嫂,你虽是旧式妇女却不愚钝。你很聪慧,大哥不接受你或是先入为主的偏见,以为婚姻自主就是好。

45、更可怕的是,唯一亲密无间的二弟,有因为骚扰门断绝关系。

46、家徒四壁,一日两餐,每日只有汤水似的稀粥,就几块酱萝卜。我想起先生的藏书,或可以换钱维持生计。先生一生,撰文不计其数,却没有一个字是关于我,何其悲凉。时间都在他人笔尖上,独独把我遗忘。

47、她不愿做任何改变,任何改变都会让她心中的自我滋长起来,而她的自我从来没有发育的机会,她就愿意躺在命运的小舟上,让命运的手推着她走。

48、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49、一:旧社会的女子如果被夫家送回娘家,那就意味着丧失了再嫁的可能,会被旁人认为是没有尽到义务被夫家抛弃了的,是没有人家敢再娶的。

50、朱安寿宴跪亲友的具体时间已经无可考证,但世人皆可以肯定:朱安此举,是为取得大家同情,同时奋力一搏。朱安说的那番“什么都不指望,只侍奉我的婆母”的话,和今时很多为得到丈夫爱,而说出“我干脆死了算了”大同小异,其目的,都是为了做最后的一搏。若非万不得已,谁会这样说?

51、北平只有老鸹憔悴的哀叫,日子里满是干枯的味道。

52、洞房花烛夜,彼此默然的一夜。一沉默,就是一辈子。

53、朱安曾努力去改善和鲁迅的关系,但她的努力带来的效果有时却适得其反。鲁迅对朱安的长期冷漠,更使朱安增添了自卑感。当知道丈夫和许广平同居的消息后,她非常难过地对俞芳说道:“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爬得虽累,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

54、“大嫂真是安静之人啊,这么些天都没听你讲过话。”他的声音里有旧日时光的味道。

55、虽然许广平始终装作是鲁迅的正妻,不断挤兑朱安,但仍然不能改变朱安才是正妻的事实。

56、在朱安独守空房的那些年,鲁迅并没有在外花天酒地,嫖娼狎妓,虽然以他的收入与当时男性的自由度,他完全可以如此。

57、显然,对朱安的冷遇是鲁迅对包办婚姻的不满,那么,他为何不在婚前抗婚呢?

58、结发十七载,未曾同居,现在竟窥弟媳,大约是为“新”。先生料我不识字,书信从不避我,我于是看到作人递来的绝交书。

59、朱安是成长在旧社会的家庭,不懂得何为民主何为女性独立,只知道从嫁入周家的那天起,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无论鲁迅如何冷落她,她依旧勤俭持家,洗衣做饭,她亲切的称鲁迅为大先生,生怕越了他心中的界,一切都那样的小心翼翼,虽说鲁迅对朱安冷漠,但当朱安身体不适的时候,鲁迅还是会雇人力车送她到医院,还扶着她上下车带她去看病。

60、朱安由于她所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虽识字不多,但也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做人厚道。她能守着名存实亡的婚姻苦苦度过一生,主要是受封建礼教的缚束太深,受“好女不嫁二男”、“从一而终”等封建思想的毒害太深。

61、但朱安不死心,她还想等鲁迅,她坚信自己这只蜗牛会有爬上墙头的一天,可传来的消息让她措手不及:许广平怀孕了。

62、一番讨好没有博得鲁迅一点好感反倒令他更反感这个目不识丁的女人了。

63、她宁愿等着命运预告的结局来临,也不想自己去改变。

64、这样的体贴入微也有翻船的时候。一次鲁迅的学生来做客。夏天很热,学生直冒汗。朱安给两人端上了两杯热茶,又送去两碗冒着热气的藕粉。鲁迅无奈地对学生说,既然端上来了,就吃吧,无非是再出一身汗而已。

65、鲁迅的母亲也觉得说不过去,于是做好一切结婚该有的准备,使了手段,把鲁迅给骗了回来,打算逼他和朱安完婚。

66、“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67、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朱安在北京的住处孤独的去世,前一天的时候,鲁迅的学生宋琳去看望朱安,那时的她已不能起床,但神态清醒,她泪流满面地向宋琳说道:

68、“您是旧时代的人,没有文化,不懂先生作品的价值。先生是民族英雄,是新时代的先驱和领袖,他的遗物一定要保存!”

69、三年后的一九二九年,鲁迅与许广平的儿子周海婴出世,听闻消息的朱安高兴不已,虽然自己此生未能给大先生留下子嗣,但听闻心中难免欢喜,她也把周海婴当做自己的儿子来看待,这样自己死后,总有个人能给自己烧点纸,这也算得是个念想。

70、在亲友和邻里来问贺时,鲁迅回答:“这是母亲在娶媳妇。”据周冠五先生回忆,鲁迅与朱安拜堂时,一句话也没有讲,但他也不推辞。见了新媳妇照样一声不响,脸上有些阴郁,很沉闷。至此,朱安就成为名存实亡的鲁迅的挂名夫人。鲁迅和朱安也成了一对挂名夫妻。”两人开始了无爱的痛苦婚姻生活。

71、1901年,已经年满二十却依然在读书的鲁迅被其母亲瞒着偷偷和朱家父母合了八字,定下了婚姻。在哪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即使是鲁迅也不能完全的违抗母亲的意志,否则就是不孝,更何况那时候的鲁迅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依然懵懂。

72、按理,当时医院检查结果刚出来,鲁迅应该和朱安多说几句,可他却是逃难似地抓住机会便离开了。荆有麟后来说:“他只是对朱安尽了义务,却不愿在病房多逗留一刻陪伴她,也不愿多说一句安慰温存的话。”

73、“大哥是成大事之人,历史恰到岔口,所谓时势造英雄,他定会青史垂名。社会规范剧变,总有人成为牺牲品,庞然历史中,小人物的疼痛无足轻重。历史会忘了我们的。”

74、鲁迅自青年时就热心求学,21岁(1902年)赴日本留学。他先是学医,后弃医从文,确定了用文学作为自己为祖国独立、人民自由而抗争的武器。

75、朱安知道大先生的一生清高有节气,她不想因为自己一时的温饱而丢了大先生的颜面。

76、这比朱安裹着小脚更让鲁迅难以接受,这不是朱安心中的朱安,也不是鲁迅心中的朱安。

77、几个月后鲁迅买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的住宅,搬了进去。不久,周老太太也搬出八道湾同大儿子同住。家庭经济开支交朱安掌管。主持家务的朱安每天只有早午晚同鲁迅有三句日常的、每天一样的对话,此外,他们就很少有能够一起叙谈的可能了。

78、后来,鲁迅只好对学生摇头苦笑说:“既然拿来了,就吃吧,无非是再出一身热汗而已。”

79、郁郁寡欢了几天,朱安又和往常一样,安心侍奉婆婆,一心要给婆婆养老送终。她还高兴地和别人说,大先生的孩子,自然也是她的孩子。等她百年后,她的孩子自然会给她斋水,不会让她做孤魂野鬼的。

80、随后要参加革命,却最终放弃,回到满清为政府服务。

81、北平只有老鸹憔悴的哀叫,日子里满是干枯的味道。

82、朱安并未想过丈夫不喜欢和她说话的原因,每次饭桌上吃饭时,两人总是各吃各的,全程没有任何交流。只在鲁迅母亲来了时,饭桌上才有说有笑。每每这时候,朱安心里就舒服极了,连饭也格外吃得多些。她也总在这种欢快的饭间恍惚:自己的婚姻生活,还是不错的。

83、鲁迅和朱安的弟弟朱可铭一直保持来往,后者经常给鲁迅寄一些土特产,鲁迅也在经济上帮助他。在从八道湾搬出后,由于兄弟失和之痛和工作劳累,鲁迅肺病复发,朱安总是尽心尽力服侍,为给鲁迅做适口的饭菜,她把米捣碎成汁,又煎好鱼汤,在她的精心服侍下,鲁迅很快康复。

84、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不幸福的。鲁迅从来没有爱朱安,朱安也不是嫁给了爱情。封建社会男女都没有权利追求爱情,而处于封建社会和西方自由社会的他们这一代人,其实是最为尴尬的。类似鲁迅先生这样的情况在民国时代并不少见,郁达夫,郭沫若,胡适等等。

85、搬家时,契约手续、找工匠、买材料、买家什等等一切大小活,自然都是鲁迅一人张罗。

86、鲁迅的一生都在抵制封建思想,他的著作中大多都是在对一些封建思想的反讽。一向追逐婚姻自由的他,却败在了父母间的“媒妁之言”下。

87、刹那间,朱安似乎明白了什么,可她又能做什么呢?

88、有一次鲁迅说有一种水果很好吃,朱安连忙附和,“是的是的,我吃过是挺好吃的。”

89、北平只有老鸹憔悴的哀叫,日子里满是干枯的味道。

90、朱安自己也在看到这些女学生后,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卑感。自卑,总能让人在各方面不自信,不自信的结果,通常是乱想。这期间的朱安心里,颇不宁静。

91、鲁迅在回国后,也曾想和朱安离婚,结束名存实亡的婚姻。

92、鲁迅一生敬爱母亲,而朱安把这种爱付诸实践,她为周家的付出,其功劳永远不可以被忽视和抹杀。她对鲁迅母亲的体贴入微,是在为鲁迅尽忠尽孝,同时也是对鲁迅事业的极力支持。

93、也许就像他说的,“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我母亲送我的礼物,我只负有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94、那时周家已败落,日子越过越落魄。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受科场舞弊案的牵连,在杭州大牢里被监禁了八年。周家不断地变卖家产,设法保住他的性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已病逝,鲁迅的母亲苦苦支撑这个家。

95、面对母亲的苦苦相劝和竭力坚持,无奈之下,鲁迅提出了两点希望,要母亲转告朱安,第一放开小脚,第二要上学堂读书。但朱家人深受封建传统思想奴役,认为女人不应随意放脚,更没有送朱安上学堂。1903年鲁迅写了首诗,名为《自题小像》,当时他把这首诗送给了朋友许寿裳。

96、“幸福的婚姻不仅需要交流感情,也要思想交流,把思想关在自己心里,也就把妻子推到自己的生活之外了”,在鲁迅看来,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结合是空洞而没有灵魂的。

97、可以看出,其实女人依靠男人有时候不是件坏事,但过度的依靠会成为一种致命的痛处。许广平在生活上也颇为依赖鲁迅,但她的依赖是有度的,像个皮筋定在那里,不会太紧也不会太松,刚刚好。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