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孟子最出名的一句话【文案整理73句】
admin 2023-06-29 01:34:33 个性说说 ℃孟子最出名的一句话
1、《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2、(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孟子最出名的一句话)。
3、由民间到官方,在《孟子注疏》一书经历的升格过程中,朝廷和地方官府及坊间书商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绍兴初,南宋朝廷尚无暇顾及经籍的刊印,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宋、金两国彼此相安无事,经书的刊印便日渐被重视起来。绍兴九年(1139),尚书郎张彦实即已上书高宗,提出从诸州学搜集旧监本书籍镂板印行。绍兴十五年(1145),太学博士王之望上奏,特别请求朝廷刊印群经注疏。其曰:
4、其实,处于孟子与惠子中间,宋王偃很为难。惠子还好办,能“合孔、墨”,求同存异,没让宋王偃为难。可孟子不干,借口对“关市之征”不满,说走就走了。
5、“杨”,指杨朱,就是那位“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的杨朱,“一毛”是杨朱之学的核心。“墨”,就只能表指墨学了。
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供掸垛赶艹非讹石番将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惠施不谈人性、人心,却谈第一人称和个体性的“我”,如杨朱“为我”,用个体性的“为我”,来维护他的“至小无内”。孟子认为这种“小体小性”的格局,是无法天人合一的。孟子的天人合是要消灭小我,以成全大我的,大我纯然与天为一。这个天是什么?天是仁义礼智,是天理,这就走到存天理灭人欲的路上了。
8、还有,“偃兵”的思想基础也与“非攻”不一样,“非攻”是基于绝对化和理想化的“尚同”,而“偃兵”就是基于现实的妥协,这在惠施叫“合同异”。
9、孟子的忧乐情怀孟子继承孔子学说,在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战国时代,以天下安宁为己任,游说诸侯,阐述仁义治国,保民而王。为理想不改变自己气节,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摇,不因讽刺和责难而退缩,以其吾善养吾之浩然正气,以其智慧洒脱的雄辩之才,演绎出酣畅淋漓的亚圣风采,他的精神和气度,撑起了中华民族浩然之气的精神脊梁!孟子仁政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施仁政以乐民。在《孟子》一书中,多次提到王者与民同忧乐的问题。孟子对君王与民同忧乐的情景作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孟子希望君主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恩方法来治理民众。孟子认为,统治者若能与百姓同忧乐,才是真乐,才能真正称王于天下。这种王者与民同忧乐的境界正是孟子所追求的最高政治境界。孟子倡导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不断传承的思想传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信念皆源于孟子的这种忧乐天下的思想,它激励着一代代知识分子以国家民族事业为己任,奏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乐章。
10、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孟子·公孙丑上》)
1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12、解析:D项,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A、B、C三项皆为名词作动词。
13、士要自高无顾世,遗编今亦有人疑。《孟子》年代:宋作者: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1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16、(解释)(即使有天下最轻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17、孟子主张仁政,主张民贵君轻,在五伦关系里的“君臣”关系,他要的是君臣有义、君礼臣忠:君以礼待臣,换来臣子的忠诚。
18、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19、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C.荀子在当时的齐国是最年长和有资历的宗师,正好当时齐国有列大夫的缺额,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21、(赏析)敬爱自己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能从这一点出发,对待别人的老人或孩子,像对待自己的老人和孩子一样,那么,我们就将自己的爱施与了社会,也迈出了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的第一步。
2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23、孟子曰:“贤君必恭俭礼天,取于民有制。” (《孟子·滕文公上》)
24、(译文)(孟子说):“在道义上占主动的人,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在道义上不占主动(无道、无德、无理)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25、再以《孟子》的社会政治地位来看,熙丰年间,也在不断升级。熙宁七年(1074),判国子监常秩等“请立孟轲、扬雄像于庙庭,仍赐爵号”。(47)元丰初,京兆府学教授蒋夔奏请封孟子为邹国公,晋州州学教授陆长愈请春秋释奠以孟子与颜子并配享。(48)到了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席旦知成都,认为“伪蜀时刻六经于石而独无《孟子经》为未备。夫经大成于孔氏,岂有阙邪?其论既缪,又多误字。如以‘颦蹙’为‘类’,不可胜纪。”于是“刊石置于成都学宫”。(49)《孟子》也由此实际进入了儒学“十三经”的行列。
2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7、(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17)仁则荣,不仁则辱。
28、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29、孟子说:“(假如)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齐宣王说:“罢免他。”孟子说:“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对。
30、时至今日,我们在熟记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庄子的“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这句箴言。因为只记住前面一句话,很容易让人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终其一生,无所作为;而结合后面一句话,我们又会警惕“独”的危害——难成大事,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31、 同样,父子有亲、父慈子孝,古代既有对孝顺的严苛要求,也有对父慈的期待。
32、今天简单点说说个人观念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老是无法提交,一删再删,没办法)
33、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学术思想、各大流派争芳斗艳,碰撞出激情的火花,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大智慧。其中,最出名的四个流派就是孔子、孟子的儒家,老子、庄子的道家,以及墨子的墨家和鬼谷子的纵横家。
34、解析:秦国的外交策略称为“连衡”,六国的称为“合从”。
35、惠施是怎样“合同异”的呢?惠施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如何能“至大”呢?墨子的“兼爱”够大了吧,但惠施认为还不至大,“兼爱”还是人道主义,我们还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才是真正的“至大”,大到自然主义者当然无内外了。这就是惠施的“至大无外”。
36、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37、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有微言大义。他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所谓微言大义,即“以《春秋》拨乱也”。(《孟子·滕文公下》赵歧注)宋初承五代乱极之后,强化中央皇权,一改地方藩镇割据“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的局面。(21)孟子的“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思想,正适应了宋初政治的需要。后来孙复加以申发,提出:“孔子之作《春秋》也,以天下无王而作也,非为隐公而作也。”(2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夫礼乐征伐者,天下国家之大经也,天子尸之,非诸侯可得专也。诸侯专之犹曰不可,况大夫乎?”(23)强调明诸侯大夫之功罪,考时代之盛衰,以推见帝王之治乱。尊王之说,遂成为宋代《春秋》学的主流,其原因也在于它与澶渊之盟以后的政治现实是相符合的。
38、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39、(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蚀,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孟子·公孙丑下》)
40、从孟子好辩和常常以气势压倒对方的性格来看,他提杨朱纯粹是为了凑成一个人性的对子,有对子就会有排比句般的气势。他老师孔子有一句话叫“过犹不及”,从墨翟主张“兼爱”来看,兼爱是无亲疏远近,这是人性善过了头。而杨朱则与墨子完全相反,认为人性就是“为我”,可以说这是人性的“不及”。墨子的“兼爱”“爱”过了,超越了人性所能承受的能力,人性对博爱能承受多少呢?杨朱的“为我”,又是人性的不及,所谓“过犹不及”,说明墨子“兼爱”与杨朱“为我”是一个毛病,所以两人都是思想上的偏执狂。孟子就这样东拉一个杨朱,西扯一个墨子,把他们放在一起,声东击西,批判起来才过瘾。
41、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腺文公上》
42、《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孟子》名句赏析,欢迎阅读。
43、(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4、(赏析)老百姓是最懂得感恩的,执政者的每一个善举,都会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正如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歌所言:“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是那老百姓。”推而言之,我们只有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我们考虑。“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也使我们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过,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与民同乐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确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所以,它能更为激动人心地为人们所传诵。
45、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6、(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7、咸丘蒙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他又想说明什么?我们知道,儒家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亲亲、尊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提倡尚贤,这样“盛德之人”一旦官居高位,甚至成为天子,其与原来的君主、父亲如何相处,便成为一个问题。以前他是臣下、儿子,需要向君主、父亲请安,现在关系倒过来了,他成为天子,以前的君主、父亲反而向他行礼。这样,儒家所提倡的尚贤,便对以亲亲、尊尊为基础的人伦关系形成了冲击。咸丘蒙所问,实际关切的是这一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孟子也有关注,他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梁惠王下》7)如果提拔贤人,就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越过关系亲密的,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矛盾,所以要谨慎对待。但孟子不认为这可以成为反对尚贤的理由,反而积极主张尚贤,至于由于尚贤可能出现的问题,只要认真对待、处理就可以了。咸丘蒙道听途说,未免小题大做了。
48、解析:孟子序《诗》《书》,作《孟子》七篇不是为了引起诸侯的重视。
49、(解释)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0、这句话是对前面这些例证的总结,最后补充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表明正因为这些苦难,他们变得比原本的自己更加强大。也就是说,正是这些磨难成就了他们了。
51、孟子说他好辩是不得已,对子式的痛批又来了,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骂得够狠!
5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3、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5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5、在他看来,君对臣好,重视臣子,臣子就会报答君子,不然,你视我如草芥,我也就把你领导视作仇敌了。这都是相对的。
56、墨家鉅子孟胜为楚国阳城君守国,率领弟子183人从容赴死。死前,孟胜对弟子说:不死,从今以后,人们求严师必不求墨者,求贤友必不求墨者,求良臣必不求墨者,今日之事,唯以一死明志。此语此举震惊天下,从此天下之人,皆知墨者。梁启超先生称墨家为中国的墨俠武士道。
57、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文”是文字。“辞”是词句。“志”是志向、意志,可理解为原意。“以意逆志”的“意”,有人说是作者的“意”,也有说是读者的“意”,从文意来看,应是读者的“意”。“逆”是揣测、推求的意思。孟子认为,我们阅读、理解诗歌的时候,不要拘泥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因为词句而误解作者的原意,而是应根据自己的体会去揣测作者的志趣、想法。故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求读者在“不以辞害志”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诗歌的理解活动中去,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主观感受,通过想象、体验、理解的活动,去把握诗人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以辞而已矣”,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词句上,不仅不能把握作者的原意,甚至还会产生误解。例如《诗经·云汉》说,“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周代的黎民,一个也没有剩下来。如果从字面理解的话,就会认为周代的人全部死光了。这显然不是诗的意思,而是“以辞害意”了。孟子下面一段话很重要,反映了孟子的孝悌观,需要注意。
5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9、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60、话头回到孟子,孟子雄辩,往往不是以讲道理胜,而常常是以气势胜,就看他在“天下之利”与“一毛”之间,以近乎无限之落差,蓄足了他巨量的势能,其势一泻千里,而沛然无御,所以他只管说得痛快。
6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62、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孟子·告子下》
63、从那时起,惠施就成了孟子的对手。话从九年前说起,即从“会徐州相王”往前推九年,正是齐、魏两国大战之际,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大败庞涓,魏国一败涂地,魏国太子申被齐威王俘虏。此时,魏惠王只好任用惠施为宰相,因为惠施主张“偃兵”和“去尊”。“偃兵”就是偃旗息鼓,不要打仗了,要和平。“去尊”就是不要想着做诸侯国的头,不要想着当“王”,诸侯们和平共处。魏国遭受重创,又面临秦、齐两国夹击,当然要“偃兵”了。所以,魏惠王对惠施简直言听计从,甚至还曾一度想禅让王位给他。
64、关于充虞在《孟子》书中有两问,“木美之问”和“不豫色之问”,这句话在孟子对“不豫色之问”的回答之中。
65、译文: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66、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67、(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68、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69、(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70、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1、“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咸丘蒙,也是孟子的弟子,但没有万章出名。他引用的“语”,是指古语,也就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说法。古语说了,德行非常崇高的人,也就是舜这样的人,君主不能把他当作臣下,反而要让位于他,父亲不能把他当作儿子,相反要臣服于他。这种情况就在舜的身上发生了,“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登天子位,南面而立,这时尧禅位于舜,反而变为臣下,率领着诸侯北面朝拜,舜的父亲瞽叟也来朝拜,一样成为臣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舜见到瞽叟,神色很不安。咸丘蒙又引“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这时候,天下真是岌岌可危啊!“殆”是危险。“岌岌”,危险貌。他问孟子,“不识此语诚然乎哉?”不知这话是否可信呢?
72、可有谁知孟子的论敌“杨、墨”,就是惠施?因为惠施把杨朱与墨学给“合同异”了。
- 上一篇:鼓励的歌词励志歌曲有哪些【文案整理19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348℃公司团建三句半台词【文案整理87句】
- 255℃与供应商合作共赢的句子【文案整理55句】
- 254℃以和为主题的名言警句【文案整理20句】
- 246℃有涵养的个性签名女人八个字【文案整理35句】
- 184℃进击的巨人语录经典【文案整理67句】
- 180℃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造句【文案整理73句】
- 175℃做人先立德的名人名言【文案整理77句】
- 174℃十二种说明方法及例句【文案整理60句】
- 165℃发誓最狠的话【文案整理25句】
- 155℃邪不压正经典台词【文案整理50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