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一句话形容胡适【文案整理70句】

admin 2023-07-03 02:52:25 个性说说

一句话形容胡适

1、胡适不提倡东方圣人那种无为。人生在于奋斗,即使在潦倒的窘境,也要对前途有起码的乐观和自信。一步一步都可以踌躇满志,把每种进步都看成是巨大的希望,这正是胡适对于人生的乐观。

2、仅隔四个月,冯友兰在《燕京学报》又发表一篇题为《儒学对于婚丧祭礼之理论》的论文,他更是发挥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周易》离了《系词》《文言》等,不过是卜筮之书,《春秋》离了《公羊》等传,不过是“断烂朝报”,《仪礼》离了《礼记》,不过是个礼单,它们即不能有它们在数千年间所已有的影响。在他看来,在中国历史中,自汉迄清,有大影响于人心的,不是《周易》,而是带《系词》、《文言》等的《周易》;不是《春秋》而是带《公羊》等传的《春秋》;不是《仪礼》,而是有《礼记》为根据的《仪礼》。

3、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4、但是金岳霖却一直没有将自己的感情公之于众,而是埋藏在心底,小心翼翼呵护着。或许,对他来说最好的爱就是远远观望,不要打扰。

5、1915年冯友兰到北大读书时,偌大中国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只有一部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从名字上看,这本书视无所不包的“道术”为哲学,“六艺九流”无不入其范围,经学、史学、文学都是其研究对象。

6、正因为我们今日的种种苦痛都是从前努力不够的结果,所以我们将来的恢复与兴盛决没有捷径,只有努力工作一条窄路,一点一滴的努力,一寸一尺的改善。

7、学生写完后,胡适选了一则字数最少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只有12个字,也算言简意赅了。

8、人生,没有永远的爱情,没有结局的感情,总要结束;不能拥有的人,总会忘记。人生,没有永远的伤痛,再深的痛,伤口总会痊愈。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你不可以坐在坎边等它消失,你只能想办法穿过它。

9、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家都读过,想必大家都很认同,鲁迅先生的人品是值得人们称赞的,鲁迅先生曾经在《出卖灵魂秘诀意识》中写到,“胡适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诸葛亮,”这句话大概应该都懂。

10、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我的母亲》

11、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12、此举捅了马蜂窝,一周后胡适就被开除出同盟,鲁迅不但投票同意,随后开始对胡适的各种大骂。

13、有一次,卖烧饼的小贩袁瓞来胡适家里喝茶,胡适聊到:“我喜欢游泳,可鼻孔长了小瘤,呼吸不便。”(一句话形容胡适)。

14、(图为车永莉饰演的陆小曼)擅长画画,是近代著名的画家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名门闺秀,擅长一手工笔画。受母亲的影响,陆小曼从小也爱画画,长大后更嗜画。

15、有时候,有个可以依靠的肩膀,和一个懂我的沉默的人,就是我唯一需要的。

16、(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17、而在生活上,江冬秀完完全全尽到了妻子的责任,全心全意侍候胡适,使胡适可以专心一意干他自己的事业而无后顾之忧。

18、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

19、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得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

20、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21、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22、1904年,年仅13岁的胡适在母亲的安排下,与比他大一岁的江冬秀缔结了婚约。不过,直到13年后,也就是1917年,他们俩才正式完婚。

23、(不降志,不屈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胡适胡适)

24、现在鲁迅死了,这些人发现无法提拔自己了,就“喇叭倒过来吹”,转而大骂鲁迅。

25、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条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26、牛兰知道共产国际很多秘密,以及在上海的乃至半个中国的谍报网。如果牛兰被捕后叛变,共产国际必然受到惨重打击。

27、林徽因走后,她的葬礼是在金岳霖等人的主持下完成的,地点在北京的贤良寺。正如歌词中那句话“春来冰消雪融化贤良寺外,晨昏光影都在歇山顶分开。”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季节,金岳霖陪伴林徽因走过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28、众所周知,鲁迅身边总是围着一群文艺青年,尤其是不太出名的作家。这些人很明白,只要文坛大师鲁迅愿意提拔他们一下,他们就会迅速得到名气,事业上会有很大帮忙。

29、林徽因的遗体被安放在了八宝山公墓,这里祭奠的都是中国革命烈士的遗体,也是由林徽因设计建筑的。在她的碑前,赫然刻着一行大字:建筑师林徽因之墓。想必,林徽因在天有灵,看到这一切也终将安息。

30、女子能识字读书,固是好事,既不能,也未必是大缺陷,书中之学问,纸上之学问,不过人品百形之吾见有能读书作文者而不能为令妻贤母者多矣,吾安敢妄为责备求全之念乎。

31、他的自由主义的友人(丁文江、蒋廷黻、吴景超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评论》时期都一度发生了动摇,主张“专制”是“建国”的有效方法,“建国”成功以后再建立民主不迟。

32、国家前途是否绝望?若有,希望在那里?请具体示知。

33、没想到,鲁迅对此极为恼怒,立即开骂:出卖灵魂、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催人呕吐。

34、胡适与江冬秀夫妻相处中,有一点是非常好的,就是凡事都能敞开来谈,保持沟通。纵然是吵架,也比冷漠要好。胡适曾动情的说:

35、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

36、于是,男人为之倾倒,女人为之目眩!连泰戈尔都对她赞不绝口,陆小曼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

37、胡适不仅是最早用白话文讲义的教授,更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38、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胡适: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39、两人从此彻底没有交往,而胡适也对这件事曾非常疑惑。

40、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最后会有两种结局,要么自己累死,要么让别人整死。

41、她回答说:胡先生是要我们把个人的自由放在首位,个人有了自由,社会就有了自由,国家也就有了自由。因为国家、社会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个人而组成的。

42、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摘

43、(都是平常感情,都是平常言语。偶尔碰见个诗人,变化出多少新奇诗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胡适《梦与诗》)

44、这恰恰也是胡适自身的警惕和反省,如果他没有自我反思,谁劝也是没有用的。

45、「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做秘书,我拒绝了,同学们如有兴趣,可用文言代我拟一则电文。」

46、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47、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

48、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能救国的,责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救国的。

49、金岳霖在批评胡适的同时,表达了一种哲学史观,这就是“哲学要成见,而哲学史不要成见”。其理由是,哲学既离不了成见,若再以一种哲学主张去写哲学史,等于以一种成见去形容其他的成见,所写出来的书无论从别的观点看起来价值如何,总不会是一本好的哲学史。

50、现在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51、民国时期有一句话很流行:“我的朋友胡适之。”

52、这种个人主义的内核是个人的人格独立,个人的思想自由,个人的社会责任,——既敢于独立做事,敢于承担个人责任,又不怕权威,坚持真理。这种个人主义是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

53、即使说一千遍我爱你,但只要一句分手就可以结束。这就是爱情。

54、胡适认为,法律应该对任何人都有约束的。需要依法而治,就需要法律的普遍性。

55、(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待证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如此方才可以渐渐养成人类的创造的思想力,方才可以渐渐使人类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方才可以渐渐解放人类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胡适)

56、一个肮脏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讲规则而不讲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而去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布的国家。

57、而胡适本人则认为,要做一部可靠的中国哲学史,必须用这几条方法:第一步须搜集史料,第二步须审定史料的真假,第三步须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第四步须把可靠的史料仔细整理一番。这第四步史料整理的程序又可分为:先把本子校勘完好,次把字句解释明白,最后又把各家的书贯串领会,使一家一家的学说,都成有条理有系统的哲学。做到这个地位,方才做到“述学”两个字。然后还须把各家的学说,笼统研究一番,依时代的先后看他们传授的渊源,交互的影响,变迁的次序,这便叫做“明变”。然后研究各家学派兴废沿革变迁的原故,这便叫做“求因”。然后用完全中立的眼光,历史的观念,一一寻求各家学说的效果影响,再用这种种影响效果来批评各家学说的价值,这便叫做“评判”。胡适对他的哲学史研究方法是十分称道的,他认为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问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平心而论,胡适治哲学史的方法对冯友兰后来研究中国哲学史提供了一套可资借鉴的方法。《大纲》给予冯友兰的最大启迪,不是现成的金子,而是化陈腐为新奇的“点金术”即治学方法。可以说,没有胡适的《大纲》,便没有冯友兰后来的《中国哲学史》。冯友兰的学问首先得益于胡适关于中国哲学发生或中国哲学结胎的思想。胡适认为,大凡一种学说,决不是劈空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如果能仔细研究,定可寻出那种学说有许多前因,有许多后果。这个前因,所含不止一事,第一是那时代政治社会的状态;第二是那时代的思想潮流。胡适把老子看作是中国哲学的始祖,是从老子的政治学说着眼的,在胡适看来,中国最初的哲学思想,完全是当时社会政治的现状所唤起的反动。那个时代社会的阶级秩序已破坏混乱了,政治的组织不但不能救补维持,并且呈现同样的腐败纷乱。当时的有心人,目睹这种现状,要想寻一个补救的方法,于是有老子的政治思想。老子观察政治社会的状态,从根本上着想,要求一个根本的解决,这才成为中国哲学的始祖,而他的政治主张,也只是他的根本观念的应用。老子所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的话,乃是当时社会的实在情形;而老子所说“民不畏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的话,也是当时的实在情形。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无事的政治,是对当时政治的一种反动。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结胎时代背景的思想,即使从今天的学术水准来看,也还是站得住脚的。他能够早在70多年之前就提出这一观点,可见他的学术思想的远见卓识和超前性。

58、准确地把握胡适与冯友兰在哲学史见解上的差别,冯友兰的另一种讲法也许还有几分逼真度,这就是所谓“疑古”与“释古”的提法。当然,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有几种显然不同的立场,盲目崇拜传统的态度是“信古”,这种态度在“五四”前后已经很少有市场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本来自认为是提倡“疑古”精神的,即大胆怀疑传统。冯友兰自认为他对于传统的态度是“释古”,并且认为他的哲学史观点之所以被胡适称为“正统派”,其实是用批评的态度而获得的。这种正统,是黑格尔所说的“合”,而不是他所讲的“正”。以先秦学术源流为例,刘向、刘歆的诸子出于王官论是“正”;胡适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是“反”。而冯友兰认为,就诸子哲学与贵族政治各部门的关系而言,可说诸子出于王官;但是把诸子哲学都说是出自王官部门,甚至牵强附会地讲墨家“出于清庙之守”,就荒谬了。因此,冯友兰的意思是,诸子既出又不出于王官,这才是“合”。这种“释古”的态度,正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思想,对于古代历史的解释,要尽可能把古代已经有的解释包括进去。冯友兰的“释古”态度,正是中西合璧的产物,用的是黑格尔的术语,内涵却是道地的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思想精神。

59、有意思的是,胡适却从没有反骂过鲁迅,甚至对鲁迅颇为夸奖。

60、有时候,顺其自然,你才会知道那些事是否值得拥有。

61、这是因为当时鲁迅是“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员。

62、父亲于是到梨园请了专业的老师教她,毫无疑问,她唱得有板有眼,动作、舞姿也特别优美。

63、两个都喜欢念旧的人,要么重蹈覆辙,要么想念一生。

64、那么,金岳霖与林徽因之间的感情到底如何?通过故事的回忆,我们再一次感受这段旷世之恋。

65、之后又去英国的伦敦大学学习经济。回国后,直接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一职。因此,可以说金岳霖在文学、哲学、经济学方面都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他的好友也都是鼎鼎有名的人物,比如徐志摩、梁思成、胡适、钱端生以及林徽因。

66、顾颉刚这种全身心巨大震撼的心理体验实为当时北大学生的共同感受。冯友兰回忆刚看到讲义时的情景:

67、有一次,胡适意外遇见了老朋友斯文·赫定,这位朋友提出:“我想提名你做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胡适毫不犹豫拒绝了这个提议。

68、▲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在1919年,林语堂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没想到留学期间,经费用尽,生活断炊,走投无路的他,只好求助于北大胡适。

69、“他不管以前的课业,重编讲义,辟头一章是‘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径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般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许多同学都不以为然;只因班中没有激烈分子,还没有闹风潮。”①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