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道家经典名句及解释【文案整理46句】

admin 2023-02-28 01:30:10 文案短句

道家经典名句及解释

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3、一人独处应谨慎自己的行为,预知每一心思所含的意念,严肃威仪安于天命,敬人伦以成圣贤,谨慎各种行为以成就德引,改过向善以成贤良。

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

8、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9、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0、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

11、赏析: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12、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13、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14、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15、独懔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16、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1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8、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19、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20、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21、(大意):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2、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23、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4、天地之外,别有天地。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篇四十二》。

25、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26、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心,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27、  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28、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3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32、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3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34、(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5、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36、1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37、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38、(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3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40、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41、3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42、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3、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44、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

45、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纪法·道法》。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