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25句荀子名言什么知则什么(精选荀子名言名句六年级下册)
admin 2023-11-05 10:38:35 文案短句 ℃一、荀子名言
1、说明有益的建言对他人事业人生的助益作用。
2、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3、1我想要出身贫贱却能够富贵,生性愚蠢却能够变得聪明,穷困而变得富有,可以吗?孟子说:大概只有学习吧。2君子没有官位却很高贵,没有俸禄却很富有,不说话却使人信服,不发怒却让人感到他的威严,处境困厄却(荣耀),独自居住而感到快乐3放纵自己的性情却不去学习,就是小人了(意译)4王者说:没有德行则不会高贵,没有能力则不能做官,没有功劳则不能奖赏,没有罪过则不能处罚
4、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6、(原文):战国 荀子《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
7、一个人知道爱惜生命、安于快乐而抛弃礼义,那就好比想长寿而自刎其颈一样。
8、战国·荀况《荀子·成相》。戒:警惕,戒除。有(yíu右):通“又”,指重犯错误。这两句大意是:犯了错误以后不知道警戒,以后必然重犯。可引用以警告那些犯了错误而不思悔改的人。
9、战国·荀况《荀子·正命》。名:名称。实:事物的实质。命:命名。约定:根据人们的共同意向相约而定。俗成:共同约定的;大家认可,习惯上一直遵守和沿用的。这几句大意是:什么名称代表什么实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了的,人们相约以此命名这一实物,一旦为社会所承认,固定下来大家一直沿用,这一命名就被认为是此实物的名称了。荀子的话说明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共同的意向而制定的,引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现在也可以把人们经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社会习俗称为“约定俗成”。
10、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11、杨绛:人世间最理想的婚姻
12、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13、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14、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荀子·大略》
15、(译文)饥饿了就想吃饭,寒冷了就想温暖,疲劳了就想休息,爱好利益而厌恶祸害,这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性。
16、鸟被逼得走投无路之时就会用嘴啄人,兽到困窘之时就会用爪抓人,人到穷困潦倒之时就会设计骗人。
17、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
18、(译文)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不经过艰难的考验,无法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19、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则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荀子·礼论篇》
20、(译文)大凡在各种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一定是非常敬业,把事情认真对待的;那些失败的,一定是因为轻慢了。
二、荀子名言名句六年级下册
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经典语录
2、利少而义多,为之。
3、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4、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篇》。焉:于此,双音合成词。这几句大意是:积土就会堆成大山,山中自会兴起风雨;积水就会汇成深潭,其中自会产生蛟龙。荀子的原意,是说明在学习中日积月累,终富学识的遭理。其实万事莫不如此:成功寓于具体而细小的工作之中。可用于知识积累及做事道理的比喻。
5、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6、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原来天是很高的,不到幽深的溪边,不知道原来天是很厚的。有些事情你不去经历你就不会知道,只有经历了你才知道是怎样的
7、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荀子•乐论篇》
8、译文:丧礼,就是用生前的样子去装饰死者,大致模仿他活着的时候的样子把死者送走。所以侍奉死者如同生者,侍奉死去的人如同他活着的时候,对于生死存亡都能按照礼的规定来做。
9、战国·荀况《荀子·议兵》。敬:恭敬谨慎。慢:怠慢,疏忽。这几句大意是:凡是各种事业的成功,一定在于恭谨小心;它的失败,一定在于怠慢疏忽。所谓“敬”,就是小心谨慎,认真负责,一丝不苛;所谓“慢”,就是敷衍了事,马虎大意,怠慢疏忽;“敬”.显示出对事业的追求,“慢”,暗示了对物质生活的贪图;“敬”表现出积极的进取心,“慢”表现了消极被动的心理。很显然,“敬”与“慢”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工作态度,自然也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前着将使事业兴盛发达,后者势必导致衰落失败。可以此二句说明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将带来不同后果,勉励人们勤于事业。
10、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2、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他便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实事求是的,他便是我的朋友;讨好奉承我的,他便是我的仇人。
13、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15、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16、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荀子·大略》——荀子经典语录
17、(感悟)实践出真知。在自强不息的行动和探索中,才能获得真知。
18、说明在真理、道义与君令、父命相矛盾时要服从前者,意在强调唯“道”、“义”是从的理念。
19、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0、说明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人才是治国安邦的有益人才。
三、荀子名言什么知则什么
1、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荀子•乐论篇》
4、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这两句大意是;(君子)居住必定选择风俗醇美之乡,交游必须接近贤德之士。荀子是。“性恶论”者,他强调人的后天学习、改造的重要性。他认为环境对人有重要影响.所以主张~.认为选择良师益友和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可以使人远邪近正.修身立德。
5、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荀子名言
6、战国·荀况《荀子·致仕》。流:没有根据。流诉:谗言,毁谤。不官:不公开。衡至:横逆而至。这几句大意是:凡是那些没有根据的言语、说法、事情、谋划、称赞、毁谤,不公开而横逆而至的,高尚的人对这些要小心对待。世上总是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流言蜚语,不管它是毁也好,誉也好,既然它不敢公开,而是通过一些不正常的渠道传播,大多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怀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作为,至少也是一些好奇无聊的人不负责任的妄言,其结果往往伤人坏事。所以高尚的人对此要洞察秋毫,谨慎对待。若是对己,要置若罔闻;若是对人,则不可以讹传讹。这几句多用于告诫人们对一切流言蜚语都要小心谨慎。
7、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荀子经典语录
8、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荀子·劝学》——荀子经典语录
9、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虫:蛆虫。蠢(dù杜):此指虫子。这两句大意是:肉腐烂了就会生蛆,鱼干枯了也会生虫。荀子是以~作比喻,说明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它各自发生的原因,一个人享受荣誉还是蒙受耻辱,也是依据各自的品德高下来决定的,因此君子应当善于选择良师益友,远邪近正,加强修身立德的锻炼。这两句可用以说明:坏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发生的条件,应当检查,反思,多从自身去寻找原因。
10、战国·荀况《荀子·荣辱》。好(hào浩):喜欢。恶(wù务):厌恶。这几句大意是:饥饿了就想吃饭,寒冷了就想温暖,疲劳了就想休息,爱好利益而厌恶祸害,这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暧,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这是人求得自身生存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是人的自发欲望,属于人的本性。可以用这几句表明衣、食、住、息是人的正常要求,应该得到满足,好利恶害亦属人之本能,只要不损人利己,也无可非议。
11、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12、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荀子·正名》——荀子名言
13、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14、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荀子•乐论篇》
15、谁是你可以随时说话的人(好文!)释迦牟尼最经典的四句话
16、(译文)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
17、战国·荀况《荀子·劝学》声音即使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再隐蔽也不会不表现出来。
18、战国·荀况《荀子·天论》。大:尊。天:生长万物的大自然。思:犹“幕”,寄希望。孰与:何如。物畜:把天当成物质看待。制:管制,控制。从:顺从。颂:歌颂。用:利用。这几句大意是:与其尊敬天而希望它赐以福泽,还不如把它当成物质看待而管制它;与其顺从天意而歌颂它,还不如对天生的物质加以控制而充分利用它。在荀子的宇宙观中,天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质,而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人在天的面前,不是俯首帖耳任其摆布的奴隶,而是人能胜天,人力可以控制和利用自然。这一光辉思想和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尖锐对立,他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能动力量,对人类战胜自然和人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9、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20、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四、荀子名言什么则什么
1、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荀子名言
2、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
4、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5、荀子的语言极富哲理,儒法并重。他的经典名言在今天也有着现实意义。
6、为之无益於成也,求之无益於得也,忧戚之无益於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荀子•解蔽篇》
7、见《荀子·儒效》。知之:知道道理。行:行动,实践。敦:厚。这两句大意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厚,也必将遇到困厄。这名句体现了荀子的“知行”观。在社会生活中,“知”很重要,无“知”就没有人类文明,但“知”并不是目的,“知”是为了“用”、“知”而不会用,不能变成行动,再丰富的知识也无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必将遇到重重困难。这种强调知行统学以致用的观点,现在看也是正确的。
8、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荀子·修身》——荀子经典语录
9、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赞稽物。壹於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荀子·解蔽篇》
10、战国·荀况《荀子·正名》。奋矜(jīn今):傲慢。伐:自夸。这几句大意是:有善于全面听取各种意见的明智,而没有傲慢自大的样子;有恩泽普及万物的宽容和仁厚,而没有自吹自擂的得意之色。这几句可引以形容那些谦虚、谨慎、贤明、宽厚的人。
11、战国·荀况《荀子·劝学》。腾(téng滕)蛇:龙类,相传能兴云雾而游于其中。鼫(shī石)鼠:相传这种鼠能飞不能屋,能缘(爬树)不能穷术(爬到树梢),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跑到人前头)。穷:困窘。这两句大意是:腾蛇没有脚(但心专技精)而能飞行,鼫鼠虽身兼五种技能(因用心不专技能不精)而常常陷入困境。此条也是用比喻的方法,阐明学习应当专心致志,行事应该把目标集中到一点上的道理。否则,浅学辄止,半途而废,不专不精,样样都是"半瓶子醋"终将一事无成。
1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公生明,偏生暗。
13、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篇》
14、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荀子·修身》
15、战国·荀况《劝学》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诗》云:"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七只小鸟它喂养。那些善人君子啊,坚持道义一个样。坚持道义真专思想就像打了结。"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16、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17、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18、这是对那些口是心非、伪善无耻之徒的斥责之语。
19、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篇》
2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五、荀子名言
1、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2、说明君子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人。
3、(感悟)做人做事,最怕只说不做。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
4、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荀子·儒效》
5、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6、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7、战国·荀况《荀子·荣辱》。乐易:和乐平易。忧险:忧危,忧虑戒惧。夭折:短命。这两句大意是:心情和乐平易的人常常长寿,精神忧郁、戒心过甚的人常常短命。这两句从精神状态方面谈养生之道。性情平和,处事平易,不急不躁不怒,保持淡泊愉快,就有利于身体各部分的正常代谢,有益于健康长寿。精神抑郁,愁肠百结,思虑过度,戒惧过甚,就会损耗精力,不利于身体各部分正常功能的发挥,这样身体就会大受亏损,常常导致短命夭折。这几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应保持平易愉悦的心情,不要忧思过度,以免有损身心健康。
8、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9、战国·荀况《劝学》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所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诗》云:“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七只小鸟它喂养。那些善人君子啊,坚持道义一个样。坚持道义真专思想就像打了结。”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10、(感悟)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才会有所成就。一心两用,只有两者皆失。
11、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荀子·解蔽》
12、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13、战国·荀况《荀子·修身》。过:过分,夺:剥夺。予:赐予.这两句大意是:愤怒时不对人过分地处罚,高兴时不对人过分地赐予。处事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不可同情绪方面的原因而在执行时过宽或过严,这就须要人有较高的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情感服从于理智,不为喜怒所左右。对犯过错甚面触犯刑法的人,即使再恼怒.也不惩罚过分;对作出成就或自己欣赏的人.即使再喜欢,也不奖赏过分。这几句可用于告诫人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喜怒情绪,作到赏罚得当.
14、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箸:通“著”,附着。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学习,听在耳中,记在心里。此条通过学习过程中“耳”与“心”的关系的描述,阐述专心思考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需要眼、耳、心、口的积极配台,单凭哪一个环节独立发生作用而排斥其它,都是不可能奏效的。此句以“耳”、“心”为例,含蓄生动,道理尽明,可谓言简意赅。
15、译文:圣人知道思想方法偏颇的坏处,看到了蔽塞的祸害,所以不特别喜好一样东西,也不特别憎恶一样东西,不过分强调开始,也不过分强调结局,不偏重近,也不偏重远,不过分博大,也不过分浅近,不泥古,也不薄今。
16、赠人以善良之言,好比冬天的衣服一样让人感到温暖;说伤害别人的话,比用矛戟刺人还要厉害,为人说话不可太刻薄。
17、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
18、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19、《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用比喻,排比偶句很多,展现出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文章已由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20、译文:精通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人,可以让他来治理这一类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可以治理各种事物,所以君子专一于道,能够用道帮助考察万物。专心于道,心志就纯正不偏,用它来帮助考察万物,就能明察,用纯正的思想,明察的行为去对待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得到治理了。
六、荀子名言
1、荀子(前313年一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世称“荀卿”。他曾经先后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楚国兰陵令(今山东兰陵)等职。后来在兰陵闲居讲学,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他学识渊博,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倡“礼”,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他主张性恶论。著有《荀子》传世。
2、推荐理由:每日分享暖心甜言蜜语
3、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
6、译文:所以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金石丝竹之声,是用来引导道德的。音乐得到推行人们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7、(感悟)不经历风雨,怎知谁是英雄。
8、荀子《荀子·天论》经过历代都相沿不变的东西,足以作为一贯适用的原则.朝代有兴衰变化,但都是用一贯的原则来适应.整理出一贯的原则来,社会就不会混乱.不懂得这个一贯的原则,就不知道如何去适应事物的变化.道贯:一贯的原则.一废一起:指朝代的兴衰.理:整理.
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0、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11、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1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4、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荀子·儒效》——荀子经典语录
15、说明为人应当诚实的道理。
16、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荀子·乐论篇》
17、战国·荀况《荀子·儒效》。移:改变。质:车质。这两句大意是: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荀子《劝学》有:"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以作此二句的注释,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志向,性格,品德,气质。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其周围的客观环境,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可以此二句说明风俗、环境对人影响之大,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
1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9、定居一定要选择适当的邻里,交游一定要接近贤士。
20、战国·荀况《荀子·富国》。和:指农民顺应农时适时耕种。斟酌:考虑是否得宜。这两句大意是:英明的君主,一定谨慎地使农民适应农时耕种,节省开支,扩大生产,开拓财富来撼,并且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考虑调整。荀子认为这样才算是精通治国大,著名成语"开源节流"即从此来。"开源节流"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富国富民的经验总结,是治国之法宝,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永恒价值,什么时候都不应丢掉这个法宝。
1、译文: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人的天性和后天的礼义结合,天下才能能到治理。天能产生万物,却不能治理它;地能养育人,却不能治理人;世界上的万物和人类,必须依靠圣人制定礼法,然后才能各得其位。
2、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4、战国·荀况《荀子·天论》。望时:期望时令。待:指坐待恩赐。孰与:何如。应时:适应时令。使之:使用它。这几句大意是:期望时令而坐待它给人类以恩赐,还不如适应时令的变化而使用它为人类造福。荀子的反天命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它激励人们不要被动地受制于自然,而应该能动地顺应自然变化,掌握自然规律,进而改造自然,达到使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目的。现代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与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是分不开的。
5、战国·荀况《荀子·大略》。身:自己。这几句大意是:口能谈论,又能亲自去实践,这种人是国家的宝贝。这里所说的“言”,是与国有益之言;所说的“行”,是与国有益之行。不但有理论,而且能实践,身体力行,这样的人实在是国家的宝贝。这几句可用于赞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 上一篇:139句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第二学期(精选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2020)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449℃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161℃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367℃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1299℃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730℃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682℃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651℃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570℃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493℃给老师的祝福语落款【文案整理67句】
- 474℃关于梦想的事例反面【文案整理68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