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47句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文言文(精选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年方十岁读书不辍)

admin 2023-12-13 08:11:34 文案短句

一、张养浩字希孟

1、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2、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3、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4、张养浩于1288年前后,以山东东平学政入仕,历任礼部令史、御史台掾史、中书省掾属等下级官吏等10多年。1308年升为监察御史,因上疏直论时政而为当国者所不容,被定罪罢官。

5、张养浩,字希孟,能作诗,散曲尤其精妙。张养浩的散曲一般带有浓厚的现实感,感情沉郁,气势雄浑,对元曲而言具有独特的创新性。

6、《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7、張养浩(1270—1329),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至治元年(1321),因上书谏元夕放灯得罪辞官,隐居故乡。至顺二年(1331),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后人尊称为張文忠公。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等。

8、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武宗一朝,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被免职,后复官。不久辞官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又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治旱救灾。上任四个月后,因劳累过度去世。诗、曲皆工。散曲多为怀古、写景、归隐之作,其中写归隐生活的作品最多,曲中多寄寓对时政的不满。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以及《归田类稿》《云庄集》。存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数二套。

9、1C2B3D4B5(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10、明,仇英,松林六逸图(局部)

11、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帛以旌其直。后以父老,弃官归养,召为吏部尚书,不拜。……泰定元年,以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召,又辞,改淮东廉访使,进翰林学士,皆不赴。

12、CDB(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13、1241644478@qq.com

14、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15、时间到了文宗天历二年(1329)正月,关中大旱,元廷召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

16、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盗贼们感动得哭了。他们互相告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17、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

18、第二句,说的是屈原的遭遇。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屈原因为受到小人谗言而被放逐,一腔爱国热情无所适从,终于投江自杀了。

19、元廷连续七次起召张养浩,均不赴。

2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陈草庵《山坡羊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二、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年方十岁读书不辍

1、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

2、一天到晩不停地读书,白天默默地背诵,夜晚就关上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张养浩任堂邑县尹。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

3、得稳世家宗亲理事会常务副会长一一張武成

4、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具备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了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一天到晩不停地读书,白天默默地背诵,夜晚就关上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5、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6、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上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相互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7、在官时只说闲,得闲时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

8、中华張氏丹山得稳世家宗亲理事会贺

9、立报国之志。張养浩进入仕途之始,便立下报国之志,在宦海沉浮中矢志不渝,坚守原则。他在《家训》中明确指出:为官者要廉洁奉公、励精图治,不能沉溺于声色犬马、骄奢淫逸。

10、張养浩虽宦海一生,政事繁忙,但为官之余,极其重视对子女的训诫和教育,专作《家训》一篇以示后人。張养浩有六子,但长大成人者仅張强、張引二子,后張强去世,仅留張引。張引一直伴随父亲左右,深受其言传身教的影响,继承父亲先志遗风,一生为人正直、兴学教民、守身遵法、忠心报国。

11、人到中年正是事业发达的时期,作者休官还乡,非但没有失落惆怅的感觉,反而充满由衷的喜悦。曲中道出了个中原委。仕途险恶,官场倾轧,身居其中,每时每刻如履薄冰。相比之下,布衣藤冠的乡村生活格外令人向往。离开险恶的官场,回到风景秀丽的家乡,张养浩的心情十分愉快,他在[中吕·朝天曲]中写道:

12、《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13、我们得稳公知书达礼,遵循祖训,加之得稳公才智聪慧,在工作上爱岗敬业,政绩优异,深受朝庭赏识,仼广东韶州任韶州知事其间。得稳公,忠于职守,勤政爱民,为官清正,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在工作上颇有建树,思想上能跟上时代朝流,与时倶进,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清官,为当时的时政作出了积极贡献。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这种精神是难得可贵的,他的精神让我们世代传承。希望全体張氏宗亲认真学习开基始得稳公精神。

14、故滨国文忠张公家济南,而其别墅,在历城县北十里华不注、鹊山之阳,历山之阴,号曰云莊。公自参议中书省事退休其中者,垂十年,至治、泰定之间,诏使沓至,皆坚卧不起。文皇御极,以翰林侍读学士召,末至,改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御史中丞,公乃幡然就道。时公年甫到官厪三阅月,而薨于位,天历二年七月壬午也。……公讳养浩,字希孟。世次、官阀、行事之详,在传有史氏……(《黄溍全集》第412——413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15、千年之后,诗人登高一望,且不说秦始皇的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就是其他的遗迹,也已经凋残了,“当时奢侈今何处”?现在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历数“列国周秦齐汉楚”,当然,还可以再数下去,你争我夺,连年干戈,胜利者在这里兴建起煌煌帝业,修建了巍巍宫阙,又被新的成功者打败,江山易帜。但现在呢?无论是输是赢,无论是繁华还是落寞,这些代表着王权和富贵的巍巍宫阙还不是都变作了尘土。看到这些,能不让人兴起无限的感叹吗?

16、立读书之志。张养浩自幼好学,读书昼夜不辍。父母担心他用功太过会伤及身体,他便关上房门,偷偷点灯夜读。

17、中华張氏丹山得稳公宗祠落成暨得稳公诞辰620周年庆典

18、这几位古人,都曾经非常成功,但结局都非常悲惨。所以张养浩才感叹说:“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19、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20、张养浩这一首曲,写山与云,几乎句句都有“山”有“云”。有些句子,锻炼得非常精美:“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三、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文言文

1、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②,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③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2、历城区稼轩文化交流协会简介历城区稼轩文化交流协会是在区委、区政府、区人大领导关怀支持下,由我区稼轩文化及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研究、创作、出版、普及、推广、教育和文化产业从业者发起成立的社团组织,协会由区文联主管,经区审批局注册登记成立。

3、余性雅嗜山水,向敓于仕,弗克如志。谢政来日与之处,凡七年无厌意。盖吾乡多名山,泉灵异者尤夥。……夫田园之胜,世非无有也,第人往往慕之而不能遂,遂而不能完,完而不能享,享而不能乐,乐而不能久,久而不能形诸文,形诸文而不能曲尽其所以乐。……呜乎!田园也,第宅也,子孙也,名也,年也,言也,他人求其一而不获者,皆于余具之。是知造物之福于我者,可谓完矣。(《全元文》第24册第63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4、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5、圣朝牧菴文公以古文雄天下,天下英才振奋而宗之,卓然有成如云莊张公,其魁杰也。……公质厚刚毅,正大明白。仁于家忠于上,确信不渝。已善,不伐人之善,推奖若不及。其文渊奥昭朗,豪宕妥帖。其动荡也,云雾晦冥,霆砰电激;其静止也,风熙日舒,川岳融峙。绰有姿容,闢翕顿挫,辞必已出,读之令人想像其平生。千载而下,凛有生气,不可磨减,斯足尚已。(《全元文》第32册第292页)

6、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7、身为读书人,张养浩了解了以上这些人的遭遇,所以说“因此上功名意懒”。

8、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

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chú)。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0、古往今来,国人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形成一种恶劣的价值观。结果是,考官(考公务员)、买官、巴结官员、官商勾结、官黑(黑恶势力)一体、官官相护……千百年来,多少人“官”念深重、官梦难醒。“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11、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12、班定远即班超。西汉末东汉初人。他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儿子,《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著名女文学家、被称为“曹大家(读作“姑”)”的哥哥。他“投笔从戎”,打开通西域之路,被封为“定远侯”。但他却在西域三十一年之久,也就是曲中所说的“飘零玉关”。

13、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14、既然是“无多惭,此心非为官”,那么这位已经近古稀之年的老人所为的就只是庶民百姓了。这次陕西任职救灾的时间不过短短的4个月,却成为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成就了他散曲创作中的重大突破,即从抒发个人的隐逸闲情,开始转向社会民生的重大题材。

15、他壮志不遂,怀才难遇,唯有高卧林泉,把满腹情思闲闲挥洒在故乡的湖光山色里。

16、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17、张养浩长于诗文曲赋,在当时便声誉四著,有《归田类稿》二十八卷、《三事忠告》四卷存世。孛朮鲁翀《张文忠公归田类稿序》中曰:

18、第四句是陆机的事例。陆机是当时著名的作家,但是后来却在“八王之乱”中遭到诬陷,被捕之后,曾经感叹说:“华亭鹤唳,讵可闻?”

19、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尤当戒慎。

20、拖条藜杖山林下,无是无非快活煞,王侯卿相不如咱。兴来时斟玉斝,看天上碧桃花。翻腾祸患千钟禄,搬载忧愁四马车,浮名浮利待何如?枉干受苦,都不如三径菊四围书!

四、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翻译

1、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

2、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

3、试为解答如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有遗楮币于途者遗:(动词,丢失。)读书不辍辍:(动词,停止。)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共3分)既然已经用刑罚处分了他,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犹”、“绝”准确落实各1分;句意基本正确、通顺1分)细读选文,说说张养浩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

4、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5、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灾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4090—4092页。中华书局1976年4月出版)

6、想前辈,叹昔贤,尧臣许由隐萁山,赤松犹显张良迹,西湖曾停范蠡船,饿夷齐,首阳山,严陵爱在七里滩,五柳庄上陶潜屋,卧龙冈上孔明庵,一心弃职归田里,躲隐邨居个个安,世人不识名利锁,一片痴心向里钻,进时易,退时难,英雄韩信志千千,未央宫里遭诛斩,尸零骨解不周全。从今后,听自然,粗衣淡饭且随缘,度一日来少一日,过一年来少一年,虽然也无丹书诏,且做逍遥自在仙。”

7、全曲分3层:前3句为第一层,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4至7句为第二层,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末四句为第三层,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8、张养浩本人为官清廉,后来厌倦了官场的争名逐利,遂弃官归隐。最终又因为旱灾而出任,居然积劳成疾,死在了任上。

9、乌江被消磨的好汉,自然是楚霸王项羽。他与刘邦大小数十战,都取得胜利,但垓下一战被刘邦打败,逃至乌江边,有个渔翁要渡他过江,他自愧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杀了。

10、虽居林下,心怀苍生,尽管已年届况上有八旬老母,张养浩还是散尽家财,星夜赴任。

11、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帛以旌其直。

12、立济民之志。張养浩在《家训》中指出“一切疾苦,皆如己身当之”。为官者要将民病视为己病,将民苦视为己苦,以兼济万民为己任。元天厉二年(1329年),已辞官还乡被朝廷七召而不就的張养浩,见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毅然应召陕西行台御史中丞。到陕西后,張养浩散其家财,见饥民则赈之,见死者则葬之,夜以继日忙于公务,最终忧劳成疾,死于任上,被追封为滨国公,赐谥文忠。

13、尚书省罢,始召为右司都事。……迁翰林直学士,改秘书少监。延祐初,设进士科,遂以礼部侍郎知贡举。进士诣谒,皆不纳,但使人戒之曰:“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改右司郎中,拜礼部尚书。

14、此时元廷尚未开科取士,但世祖忽必烈推行“汉法”。张养浩幼时起即专注于儒家典籍,日日研习,攻读不辍。

15、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与陈草庵《山坡羊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与《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16、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张养浩行义的故事。

17、张养浩本已以养亲老而告官在家,过着散虑消遥的生活。朝廷先后以吏部尚书,翰林侍讲学士等高官屡召皆不赴。其于《云荘记》中曰:

18、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

19、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踟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20、我们来自古中国,讲述难以忘怀的中式古典之美。诗词,花草,器物,人物,故事,岁时。庸常日子因此欢喜。我们一直在此,期望久别的你,归来与我们重逢。

五、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

1、虽然《山坡羊·潼关怀古》更为人所熟知,但是,这首《山坡羊·骊山怀古》也不差。

2、明代·宋濂《张养浩》白话释义:

3、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派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4、张养浩的这首小曲,取了一个标题,名叫“警世”。他想警醒世人,但从古至今,又有几人真能看破。

5、張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身体)就制止他,于是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6、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7、朱权:张云庄之词如玉树临风。(《太和正音谱》)

8、最后,作者归结到“我爱山无价”,“云山也爱咱”。这很有一点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

9、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

10、⑻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11、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12、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

13、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14、(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15、可惜上苍欺人,天历二年七月,张养浩竟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卒年六十。消息传出,百姓哀之如失父母。

16、张养浩任堂邑县尹。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免除曾经儆过盗贼的人初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老百姓,因为饥寒所逼迫,不得已而做了盗贼。

17、于是张养浩便检查府库中文字清楚可以检验的钞票,一共清点出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在钞票的背后全都加盖官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的钱券,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穠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从此官吏不敢再舞弊了。

18、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19、张养浩散曲有小令161首,散套两套,大部分是罢官闲居之后所作,其创作高峰和代表作品大都在1321年归隐后的8年间。

20、后因子贵,追封通议大夫(正三品)、吏部尚书(正三品)、上轻车都尉(正三品)、济南郡侯(正三品);母亲许氏,后追封济南郡夫人。

六、张养浩字希孟

1、楚灵均即屈原。他在《离骚》中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后被放逐于沅、湘、洞庭一带。张柬之是武则天时的宰相,后来帮助唐中宗复位,被封为汉阳郡王。八十多岁的时候为武三思所陷,贬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司马,抑郁而死。

2、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

3、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4、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5、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获取方式:

6、热烈祝贺纪念張养浩诞辰750周年学术研讨会2020年10月20日在济南市天桥养浩云庄隆重区举行!

7、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8、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早来时威风不见了。

9、潼关南有秦岭,北靠黄河,面临潼水,四山环抱,地势险要,是长安东北唯一的屏障,潼关一破,长安几乎无险可守,所以,这里也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唐安禄山造反时,打到潼关,因守将哥舒翰守关不出,他攻不破潼关,在关前痛哭。后来因为唐明皇的错误指挥,让哥舒翰放弃了潼关天险,开门迎战。哥舒翰也是大哭一场,不得已出战,一战而溃,潼关失守,安史叛军很快打到长安。

10、据专家研究,全球197个国家中,唯有中国人的“官本位”思想最强烈、最顽固。历朝历代,人们对做官、升官孜孜以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做官,意味着富贵与荣耀。做官,就是人上人、高人一等。

11、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12、与《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有关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

13、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

14、张养浩一生写作了多首散曲,尤其工于小令,比如这首——

15、陆机,三国时吴国大将、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的孙子,是晋朝有名的文学家,松江华亭人,吴亡后与弟弟陆云一起到长安。后来为成都王司马颖带兵与长沙王司马乂作战,兵败被杀。临刑前说:“华亭鹤唳,岂可闻乎!”(《晋书·陆机传》)

16、亲登华岳悲哀雨,自舍资财拯救民,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比颜御史费精神。

17、挂冠,弃冠,偷走下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满地白云,东风吹散,却遮了一半山。严子陵钓滩,韩元帅将坛,那一个无忧患。

18、作者:张养浩朝代:元朝

19、从《新时代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确立“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的原则性规定,都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20、岂止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的散曲如醇酒。

1、(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2、——这真是:多少人“官”念深重、官梦难醒?只因未读张养浩!

3、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5、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6、1329年关中大旱,诏命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张养浩为民着想,毅然赴任,到任4月因劳累而卒,消息传开,关中人皆有悲色,元朝廷封其滨国公,谥文忠。张养浩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赢得了时人和后人的爱戴和敬重。

7、张养浩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其曾祖以上的事迹已无可考。所可知者就是其祖父张山曾经从戎,其父张郁弃儒从商,所以积攒了一定的资产,为幼年张养浩的就学创造了经济基础。

8、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帛以旌其直。

9、团结互助睦邻友好慎结婚姻教育后代

10、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11、⑺“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12、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13、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赏赐给张养浩一件用贵重的丝织品做的朝服,一匹帛,用来表扬他的敢于直言进谏。

14、一个朝代兴起,必然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意对即可)

15、登车上路,遇到饥饿的人便救济他们,遇到死了的人就好好的给他安葬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老百姓拿着钞票出来买粮,(钞票)稍微有些不清便米商就不收,到府库去兑换,那些狡猾的官吏存心骗人,换十贯钱他们给五贯,许多天得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艰难。

16、济南市天桥区清河北路东,北园路高架桥西侧下面,柳云小区附近。有一处清静场合。那就是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墓,墓园门口牌坊上书有“水月松风”四个大字,园内有麟石一块,石碑数尊,松柏青翠,杂树林立,野草茁茁。深处有一直径10米左右的圆形土坟,即是张养浩的安息之所。

17、[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张养浩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①,减尽风流②。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③。问花不语④,花替人愁。注释[注释]①黄花:菊花。②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③人比黄花瘦:引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④问花不语:将自己心事问花,花不回答。赏析[赏析]《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最后两句化用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则又是隐晦笔法说自己有难言之隐,有些近于替自己开脱了。“人”与“黄花”互怜互叹的“对话”,构成了该曲独具一格的形式。

18、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19、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0、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1、影摇动城郭楼台,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的白鸟皑皑。

2、2016年11月28日

3、1312年复出,历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1320年,命为中书省参知政事,进入元朝的决策机构,但不久即因上书谏言激怒了英宗,于1321年以父老为由辞官归隐故里。

4、张养浩终其一生,都是心系社稷安危、关怀百姓疾苦的文人士大夫,他出仕履职为国为民,敢于直颜犯谏。看透官场的腐败后,毅然辞职返乡,却又为赈灾临危受命,最终以操劳过度死于救灾赈荒的任上,以身殉职。黄溍《故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御史中丞、赠据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张公(养浩)祠堂碑铭》:

5、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6、张养浩一生写作了多首散曲,尤其工于小令,比如下面这一首《双调·沉醉东风》,只有七句,但是前六句接连用了六个名人的历史典故,只为了衬托出最后一句的中心思想。

7、2018文学考研参考书目大全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