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83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表达的感情(精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及翻译)

admin 2023-12-14 10:14:40 文案短句

一、辛弃疾青玉案

1、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2、元宵之夜,街头人头攒动,随处可见的花灯让夜晚变得如同白昼,就连树上也装饰了花灯,千树花开,甚为壮观。火树银花一般的焰火绚烂多彩。腾空而起的烟花,仿佛下了一场雨。

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4、本篇为元宵节记景之作。上片以生花妙笔描绘渲染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灯月交辉、车水马龙、欢歌笑语的欢腾热闹的风光。“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而“千树”又说明彩灯数量多。

5、《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辛弃疾|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6、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7、《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8、经典咏流传:王之涣《登鹳雀楼》|回望千年,看他独立鹳雀楼上

9、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10、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11、“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12、他的歌他的心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13、怀古。他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景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全国英豪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4、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兴起于汉代,是“三元节”之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人们会以张灯结彩的方式庆祝这一节日。

15、稼轩只能用手中之笔,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用诗词来谴责南宋的软弱无能。于是便有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样豪情万丈的词句。

16、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

17、他要通过歌声告诉800多年前的辛弃疾

18、“玉壶光转”,“玉壶”古人争议很大,一说是指月亮,另外一说就是指花灯。我个人认为,要指月亮可能效果更好一些,因为后面的“一夜鱼龙舞”的“鱼龙”就是指的这个像鱼、像龙一样的灯笼。如果“玉壶”也还是指花灯、指灯笼,那么就是在灯笼的光辉下,灯笼在舞动。相比之下,就不如说在月华之下,灯火辉煌,甚至人们因为沉浸在节日里头通宵达旦、载歌载舞,非常的欢情,这种情绪甚至都影响了月亮,所以说“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就是说在元夕赏花灯的这个节气氛围里头,所有你能看到的因素,不论是演奏、音乐、月光、花灯、宝马、雕车,甚至闻到的脂粉气都在一种狂欢的境界。

19、蔡光:子之诗则未也;当以词名家。(《怀古录》引)

20、是因为中华大地上同根同源的文化

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及翻译

1、谢枋得: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中原还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死,公家比者无位,犹能擒张安国,归之京师,有人心天理者,闻此事莫不流涕。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入仕五十年,在朝不过老从官,在外不过江南一连帅。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大雠必不复,大耻必不雪,国势远在东晋下。五十年为宰相者,皆不明君臣之大义,无责焉耳。(《宋辛稼轩先生墓记》)

2、也能写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深情婉转的词句。

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而辛弃疾用奇妙的比喻在这句诗里写出了第三种境界,即最高的境界:你执着追求的东西,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

6、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达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7、(出处)汉张衡《四愁诗》诗中“何以报之青玉案”,调名取此。《中原音韵》注“双调”。《太和正音谱》注“高平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中吕引子。韩淲词有“苏公堤上西湖路”句,名《西湖路》。

8、(译文)像东风一夜吹绽千树繁花,又吹得满天繁星如雨下。宝马雕车芳香飘洒。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光渐渐西斜,一夜鱼龙飞舞笑语喧哗。头戴娥儿、雪柳、黄金缕,她们笑语盈盈恣意玩耍。我在人群中寻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无意之间却在,灯火稀落处发现了她。

9、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10、刘宰:命世大才,济时远略。挺特中流之砥柱,清明寒露之玉壶。十载倦游,饱看带湖之风月;一麾出镇,迥临越峤之烟霞。上方为克复神州之图,公雅有誓清中原之志。(《上安抚辛待制》

11、—后台回复“早安”,每天收获新惊喜—

12、经典咏流传:杨炯《从军行》

13、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14、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是:东风吹过,树上的花灯晃动,就像千树繁花一样。就像是繁星被吹落了下起了阵阵星雨。华丽的马车来往穿梭,香气从车中散发出来,使得整条街都弥漫着香味。凤箫奏出的优美旋律四处回荡,明月当空发出皎洁的荧光,这个热闹的夜晚,似鱼、似龙,各色形状的彩灯在夜里飞舞。

15、辛弃疾的《青玉案》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的是《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6、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

17、经典咏流传:刘禹锡《陋室铭》

18、经典咏流传:一代大师,《梁祝》声中化蝶而去

19、但胸中又燃着恢复中原的爱国之情

20、辛弃疾(南宋将领、词人)

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表达的感情

1、辛弃疾是词家,亦是名将,提笔能写名篇,执剑敢杀敌寇。

2、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简要评价)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4、下片写了两层意思,前三句写妇女们穿着美丽的服装,打扮得漂漂亮亮,成群结伴,笑逐颜开,在街上观看灯火的欢乐场面。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盈盈”,指美好的仪态。“暗香去”,古代妇女身上,带着装有香料的物品,她们走了,那散发出来的香气也没有了。所以叫“暗香去”。最后三句写被寻找的那个人,与众不同,不在热闹的街上观看灯火,却独自一人待在灯火阑珊(稀落)的地方,沉思默想。在这里,作者显然是有所寄托的。它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甘愿寂寞,以保持高洁的品德。“蓦然”,即忽然。这几句不但含意深,而且构思新巧,富有意境。

5、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6、辛弃疾写青玉案元夕时宋朝的皇帝是宋孝宗赵昚。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7、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8、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9、“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上来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元宵夜的盛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其实那一句的意境就是从“东风夜放花千树”发挥而来。宋代我们知道,烟花的技术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中国人的四大发明,像“火药啊”、像指南针呢,一旦发明出来,首先不是用于武力和扩张,而是力图用于生活,所以华夏文明其实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火药技术的发明使得这个烟花技术在两宋期间就像印刷术一样突飞猛进。所以元宵之夜,一处处的这个烟花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就像怎么样?“更吹落,星如雨”,我们喜欢看烟火都知道,绽放之后,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而人被这种闪亮的星雨所笼罩,一下子就会情绪无比亢奋,被笼罩在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里。

10、经典咏流传:孟浩然《春晓》

11、经典咏流传:王维《山居秋暝》

1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3、所以辛弃疾是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方面的感觉,而且元宵灯会的盛景。这正是他技法上的高妙之处,当你把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所有的感觉都用上去的时候,在这种极其喧嚣热闹的背景衬托下,最后的第六感让你“蓦然回首”。那种寻找,那种直觉下的第六感的寻找才特别能触动你的灵魂。所以下片开始,作者在上片营造的元夕氛围下直奔主题。

14、一位74岁台湾老人的声音

15、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6、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风雨飘摇,整个南宋帝国摇摇欲坠,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他悲痛欲绝,作为主战派的他,一直是遭受到了打压,始终是被人排挤,晚年还被人弹劾,一度是赋闲在家里。

17、通观全词,上阕对元宵佳节盛况的描写似乎并无太多独到之处,只是竭力渲染烘托景象之盛大热闹,恰好为下文的精彩之笔做足了铺垫。通过这个置身于喧闹之外的女子形象,词人在政治失意、壮志未酬时甘守寂寞的情操得到了展现。

18、“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车,宝马和现在的宝马当然不一样,但是本质上也没有什么不一样。有人说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欢笑,其实每个时代都不乏拜金的喧嚣,这里的“宝马”和“雕车”指的是达官显贵们携带家眷出行,出门观灯嘛。所以,因为有家眷出行、女眷出行,“宝马雕车香满路”,满满的脂粉气真如“紫陌红尘拂面来”呀!

19、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20、蓦然回首,30年过去了

四、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运用了对比反衬表现手法。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本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上篇极写花灯、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但找来找去却找不到自己的意中人,偶一回头,却只见他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表达了作者在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诗人不肯随俗的抱负,也流露了悲戚的孤独感。他塑造的这位佳人形象是他自己的自画像,表现了诗人虽然政治失意,但宁固其穷,不改其节的品质。

2、说忧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3、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4、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宝马雕车:装饰华丽的马车.凤箫:箫的美称.玉壶:比喻明月.鱼龙舞: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女子.暗香:本指梅花,这里借指美人.他,即她.古时她他不分,通用

5、经典咏流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7、74岁的传奇音乐人陈彼得

8、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9、选自:《青玉案·元夕》内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0、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11、“文能横槊赋诗,武能上马斩贼”的辛弃疾,终身写过多少“了却君王全国事,赢得生前死后名”豪迈词篇,更是不乏“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的含蓄。

12、豪华的车马在街头行驶,扬起的灰尘飘着醉人的香气。远处传来悠扬动听的萧声,像玉壶一样皎洁的月亮渐渐西沉,它见证了一整夜的喧哗和欢声笑语,见识过鱼灯舞动的魅力,龙灯的威严。

1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4、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是无数写元宵之夜诗词中无可争议的上乘之作。上阕写景,用最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元宵夜的热闹与喧嚣。下阕写人,用俗女如云引出藏于灯火阑珊处的那个卓尔不群的她,衬托出意中人超乎尘世的孤独与高傲。

15、《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16、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17、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

18、暮然回首的“首”不是韵脚,这是一个巧合。正好是u,其实这个字并不用押韵。而且,不仅仅是《青玉案元夕》是这样,但凡所有青玉案的词,都压u的韵。

19、唐代元宵节接连庆贺三夜,这三夜全城张灯结彩。宋代将庆贺元宵节的天数延长五天,满足人们欢庆佳节的美好愿望。在元宵节里,人们都会身穿节日盛装,结伴夜游,赏看花灯。

20、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五、辛弃疾青玉案诗歌鉴赏

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辛弃疾可谓是宋代词人中的佼佼者,他一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其中的诗词佳句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这句众所周知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出自,辛弃疾这首最著名的《青玉案》,同时这也是他最朦胧的一首词,以至于许多人都不知道,这首《青玉案》,究竟是写给何人的!但是联系他当时的身世处境,就能够发现,原来我们一直都理解错了。他写这首宋词的真正用意,既不是为了某个萍水相逢的女子,也不是为了魂牵梦绕的意中佳人。而是在写当时朝廷昏沉不堪的局势,和他自己历经浮沉的身世。因为词中虽然看似满纸都是儿女情长,风花雪月。但在这些华丽风景的背后,却是灯火阑珊处的孤寂。

3、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俱无不可,都可以,但是我个人更喜欢后一种说法。你看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灯火阑珊夜,就是说入夜之后家家举灯,到就寝的时候就会关灯,那么“灯火阑珊夜”指的不是说家家开灯,而是逐渐灯都灭了,说明夜深了,深夜无人时分才叫“灯火阑珊夜”。自从灯亮、万家灯火,再到灯一个个熄灭,这种过程就让人有一种时间上的无限感慨,当然因为有“蓦然回首”在,第一种说法说即使看到烟花将灭处意为“灯火阑珊”也无不可。不管怎么样,最精彩的就是这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