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52句礼记礼运篇记载什么以前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精选礼记礼运大同篇)
admin 2023-12-14 10:20:18 文案短句 ℃一、礼记礼运
1、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2、《礼运》讲小康,与“大同”的“大道之行”相对应,即“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在此背景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他们恪守礼制,是谓小康。
3、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就是大家推选有才能、有威望的人选举出来为大家办事,做首领反应了当是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得不到安宁的生活,于是人们构造出这种理想的世界,让大家过上如文所述的生活!孔子大同社会
4、第实现财富权力的分配正义。虽然《礼运》一直强调君子小人之间的区隔,也常常强调等级性的财富占有制度打破这种身份差异会被视为“僭君乱国”、“坏法乱纪”、“君臣为谑”。但《礼运》中仍然蕴含着有限的对分配正义的追求,例如对于社会权力要求“选贤举能”的公平分配,对于社会财富“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平等享有,甚至“天下为公”这一对“大道”开宗明义的定义,也隐约包含着这样的理念。有论者指出,这也许是继受自墨家“尚贤者,政之本也”等尚贤思想。(7)无论如何,《礼运》中先民的理想社会包含了大公无私的财富观念和积极奉献的劳动态度。(8)
5、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小康:小安。和‘大同’相对而言。康:安康,安定)。”言偃又问道:“象这样急需礼吗?”孔子说:“这礼,先王以之继承天道,以之治理人的感情。所以,失于礼的会死,得到礼的可以生。
6、①大人:指诸侯。世及:诸侯传位,父子相传为世,兄弟相传为及,即世袭制度。
7、第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秩序。在《礼运》所畅想的乌托邦中,“无用刑律、道德教化”就可以实现“谋闭不兴,盗窃不作,外户不闭”的美好社会秩序。社会成员“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礼恰恰可以在人心层面上实现“教训正俗”、“分争辩讼”(《礼记·曲礼》)。礼可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不需要刑肃法严也能营造出安然和睦的氛围。对比与“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韩非子·显学》)等其他社会治理手段,礼更加注重本质、发自内心的和谐,而非仅仅是表面的有序。
8、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
9、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10、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
11、(福利)超级聚划算,每日更新,来看看有没有需要的物件!
12、“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13、执:势力,权利,后来写作‘势’
14、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分享
15、蜡(zhà):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
16、孔子曰:“于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17、《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18、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19、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残废患病的人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独:老而无子的人)。男人有职份(分:职分,职事),女人有夫家(归:出嫁,这里指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20、钱穆(钱宾四)先生,著名的史学泰斗,所说的一句话,“中华文化究其根本,唯一礼字而已”就是一个礼字,所以礼是我们文化的根本。那么孔子是怎么教育他的门人子游的呢?孔子回答他说“礼这个东西,是先王凭借着它来承接上天之道”。我们古人总要用天来提示人们,有一个权威性的大家伙听得进去,这个倒也不算迷信不迷信,所以先王是凭借礼这个东西来传承上天之道。上天之道指的就是大道,自然大道,道法自然,那么以此来治礼人们的情操,所以失去了礼就会走向灭亡,得到它才能够生存。
二、礼记礼运大同篇
1、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2、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3、大同社会自古以来就是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这种理想出自孔子,最早记载于《礼记·礼运》。“大同”和“小康”,是相对的两种社会形态。
4、共同点:都希望现实社会更加美好,对此都抱着希望。都是乌托邦性质的理想,都是作者主观良好愿望的虚妄图景,兼具几分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是想象中非常美的地方......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从“世外桃源”描写那里的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感受到“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幸福生活。“世外桃源”就是艺术地具体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相同之处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5、《礼记·礼运篇》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刑:法式。后来写作‘型’。责里用作意动,即‘以为法式’
7、那么在丰收的时节就要举行一种祭祀,用来祭祀百神,给我们的农业生产提供过帮助的诸神都要请来祭一祭,甚至包括猫、老虎。我们认为这个老虎强劲有力,猫可以避免老鼠偷我们的粮食吃,所以也把它神化,也要祭一祭的。就是所有的天地之间的诸神这个时候都要祭一祭,然后还要祭祀自己的列祖列宗。
8、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9、对《礼运》篇的质疑始自宋代,在此之前,一般都认为“大同小康”是出自孔子。宋代大儒朱熹说:“《礼运》不是圣人书。胡明仲云:‘《礼运》是子游作,《乐记》是子贡作。’计子游亦不至如此之浅。”南宋末年著名学者黄震也说“篇首匠意,微似老子。”自此自后,学界渐渐形成一股质疑《礼运》篇的不是儒家之作的思潮。支持“大同”为孔子思想的有吕思勉、康有为、郭沫若、孙中山等,反对者呈现多种观点:一是认为“大同”思想是道家、墨家观点,并不是孔子的观点;二是认为该观点是子游的观点,认为大同思想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向外发展探求的结果;三是认为“大同小康”是秦汉之际的人伪作。我均不同意以上观点,我认为,“大同”之论是出自孔子之口,为子游所记,“小康”为秦汉之际的人所加。
10、“选贤与(jǔ)能”,“选”是由上级,把品德高尚的人,把他选拔、提拔起来,这是自上而下。“举”是什么?由下面把有德行才能的人推举出来,也就是上选而下举,这样就也无遗贤了。
11、《礼记·礼运》主张的理想社会是:社会大同。主要包括:(1)“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2)在政治制度上,要求实行选贤举能,即实现所谓尧舜禅让制度,不以天下私于一家。(3)社会财富全体民众所有,人人都可以享有这些财富。(4)在大同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尽自己的力量去劳动,即劳动(力)不必为己。(5)在大同社会里的每一个劳动成员,都可以享受共同的生活保障,货不必藏于己。它所包含的社会保障思想是很明显的。
12、《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宣帝(前73~前49年在位)时,戴德、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两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简称为《礼记》。旧说《小戴礼记》是删节《大戴礼记》而成的,不足凭信。《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关于礼乐制度。从《礼记》收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情况。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运》篇大概产生于秦汉之际或汉初,还论述了大同理想。(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13、在五色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六章,也就是五色加上天玄之色,还包括我们十二个月所穿的衣服,中国人可讲究,这是要有讲究的,那么正是由于我们掌握了天地的心灵,我们是能够执行五行的首要,懂得品尝各种味道,分辨各种声音,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这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的,那么我们就是万物之灵。
14、国学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
15、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16、聘:访问、探问、考问,聘请、聘任。
17、沟池:指护城河。固:指防守设施或工事
18、礼应当因时述作,随事讨论,朱熹认为“居今而欲行古礼,亦恐情文不相称”(《朱子语类》),经书的生命力不在于其中的具体仪式或制度,而是其所认同的理想价值。这些观念根植于厚重的历史,构成了我国的精神谱系与文化血脉,是真正值得追缅与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
19、三代:指夏朝、商朝和周朝。英:英明君主。
20、简单就是知礼懂礼德贤记得给好评哟,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互粉呗亲,@火星酒窖,谢谢支持。更多精彩关注微信marscellar。
三、礼记礼运篇记载什么以前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
1、言偃又问道:“象这样急需礼吗?”孔子说:“这礼,先王以之继承天道,以之治理人的感情。所以,失于礼的会死,得到礼的可以生。诗经上说:‘看那老鼠都有身体,而人却没有礼,做为人而没有礼,为什么不快死了?’所以,礼,一定要本于天,合于地,分列于鬼神,通达于丧礼、祭礼、射礼、冠礼、婚礼、朝会、聘礼等事项。所以,圣人用礼来指示人民,所以天下国家可得以匡正。”
2、《礼运》之所以引起质疑,理由为:一是《礼运》带有各家思想的痕迹,特别是其中出现的“大道”“大同”,学者们因此多疑《礼运》为道家或者墨家观点;二是《礼运》中把大同和小康作对比论述,学者认为含有历史倒退的思想,尤其是把“礼”作为“大道既隐”之后的社会机制进行论述,不符合儒家一贯尊礼态度,如《论语·为政》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儒家认为,先代传下的道理最好的就是礼。
3、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诗经》
4、笔者以为,这些误解源于没有正确理解孔子“道”的含义和根本精神。在老子哲学里,“道”是最重要的概念,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体,以至于谈到中国文化中的“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子的“道”,从而把《礼运》和老子的联系起来展开论述。但是却忽视了孔子,从而认为《礼运》篇不是儒家作品,“大同”之说非出于孔子,这是由于没有充分理解孔子“道”的概念引起的误解。
5、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尚书》
6、祭祀完了以后,那么多的祭品,大家共同享用,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大碗干饭,大家一起欢乐,吃着喝着、互相祝贺着,把诸神和列祖列宗带来的这个福分,大家相互的祝愿着,祝贺着,分享着!吃饱了,喝足了,载歌载舞。这个在咱们《礼记》里面都是有明确记载的,是全民性的大狂欢,所以说应当讲是中国历史上的狂欢节。
7、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巫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
8、作为礼制与礼仪的“礼”业已因社会发展而消亡,本文通过总结《礼记·礼运》中作为理想存在的礼,再由历史的视角论述“礼”所蕴含的理想在历代的作用,以此展现出作为经书作为精神故乡基石的生命力。
9、国学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10、本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全篇主要记载了古代社会政治风俗的演变,社会历史的进化,礼的起源、内容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内容,表达了儒家社会历史观和对礼的看法。
11、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论语》
12、⑦与(jǔ):通“举”。《大戴礼记·主言》作“选贤举能”。
- 上一篇:74句渔歌子古诗的意思翻译(精选渔歌子古诗原文及翻译)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08℃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282℃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563℃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0℃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777℃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773℃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754℃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744℃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668℃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589℃关于梦想的事例反面【文案整理68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