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22句六国论借古讽今的诗句(精选六国论)
admin 2023-12-14 10:22:10 文案短句 ℃一、六国论
1、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岀,于是统治者橫征暴敛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內部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
2、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3、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5、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6、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7、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8、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
9、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10、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11、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2、第二段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13、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14、学习史论借古讽今的写法,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情操,厚植爱国情怀。
15、“一愤”是读出其中的“愤懑”心情,语调沉郁、浑厚,语速缓慢,有遗憾意味。例如,“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等。
16、联系旧知,引起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
17、第八单元2六国论教案
18、六国论比喻六国割地的句子是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翻译: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
19、作者开始不提自己的论点,而首先论述六国的本性,正是要排除人们对六国与秦的偏颇看法,这样才便于接受作者关于六国败亡之因的正确解释。
20、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二、六国论
1、苏辙的文章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全文紧扣“天下之势”,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致得失,层层解剖,鞭辟入里,说透“自安之计”。而笔又一气流注,曲折尽意。
2、B.固不在战矣(固:本来)
3、六国论的翻译解析是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
4、在论证方法上,作者的安排也是很巧妙的。他的本意是要说明六国破灭之因在于他们力量弱小却又欲为秦所为,但在上面两段中却大谈六国本性,丝毫未提及上述论点,这是否离题,顾左右而言它呢?不是的!
5、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
6、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7、系统而深刻的总结分析解读秦国统一六国的经验教训。“灭六国非秦也。六国也。”
8、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9、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本文议论严谨的特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10、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1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12、——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罗展芳
13、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14、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一十三:“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
15、作者在写齐和燕、赵时,分别使用了表示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说说作者对齐和燕赵的态度各是什么。
16、下列加粗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17、第一段中,作者在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后,又提出了哪两个分论点?有什么作用?
18、探究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19、第二段论证的是哪一个分论点?是如何论证的?
20、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是正确的,作者从六国本性、六国谋士、秦国谋士言行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证。李桢认为六国本性与秦国无异,也是“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弱肉而强食”如果他们得逞,未必不是又增加一个暴秦。
三、六国论借古讽今的诗句
1、(1)思考第四段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2、文章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两国军事侵略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应以六国为鉴,不被“积威之所劫”,而要奋起御辱以维护其统治。
3、再次通读全文,做到文通字顺。
4、(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②“祖父”古义为“祖辈与父辈”;③“至于”古义为“以致”“以至于”;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
6、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卷一:“谓此悲六国乎?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今,淋漓深痛,文钞谓忽人正论,犹花似雾中看也。”“此篇当与《几策·审敌》参看。”
7、以本文论证结构为范本,学习议论文写作。
8、读熟,整体把握文章。
9、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0、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2、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3、至于苏洵是真傻还是装傻,我看是装傻。给皇帝写文章,不能太露骨,只能一点点督促,逼急了就得去岭南吃荔枝了。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5、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16、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17、就文章的体裁来说,两文同属历史评论。一评秦国灭亡缘由,一评六国破灭原因。就文章的主旨来说,两文均意在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就文章的表现手法来说,两文均采用了评述结合。这是两文的相同之处,但它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8、六国在这一百年里干了啥?你争我夺忙着打仗呢,国力各个大幅衰退。
19、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果将不堪设想。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四、六国论是史论还是政论
1、北宋建国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军人乱政的历史,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国有,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后一百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时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损伤了国力。带来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想通过分析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来劝告当朝统治者。
2、诚不得已(诚:确实,的确)
3、②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
4、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5、“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其实、祖父、至于、智力、不行、故事
7、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9、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10、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11、暴:同“曝”冒着(创业艰辛)
12、(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1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动)
14、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15、nù;D项,“景”应读jǐnɡ。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阿拉丁神灯
1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国论
17、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8、“二愤”是读出其中的“愤激”情绪,语调高亢,语速较快,有不满、不平意味。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等。
19、日削月割(名作状)
20、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五、六国论翻译
1、(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明确本文论证层次及论证手法
3、作者:苏洵朗诵:夏青方明
4、厌:满足(夫晋,何厌之有?)
5、教学难点:从理解背诵中学会议论文的论证结论。
6、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惜其(代词,代赵国,它)用武而不终也。
8、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9、再说国家兴亡又远非钱财之类小事可比,又加上秦国的威胁利诱,纵散约败是不可避免的。作者认为张仪之说虽然露骨,但却道破了哀世之人情。作者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论证,无非是要得出一个结论:六国与秦无异,合纵之述违反人情,只不过是苏秦之类朝秦暮楚之士,攫取名利的一种手段罢了。
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1、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12、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5、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
16、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7、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18、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19、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2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六、六国论
1、结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补充: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4、比较《过秦论》与《六国论》异同。
5、(5)诸侯贿赂秦国“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6、假设论证:“向使……”
7、所亡:所丢失的土地(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8、文章一开头,李桢先简要地提出二苏的论点。二苏的论点对不对,他先不置可否;本人的论点是什么,也只字未提,而是笔锋一转,去驳世人对秦的偏颇看法。作者采用设问的方法:“夫秦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然后针锋相对地指出:“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9、有这样一首长诗:“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这首诗叙述了苏洵父子刻苦读书、终于中举名震京城的故事。也有这样一首短诗:“大器晩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这首诗也高度概述了苏洵大器晚成、“不负劳半生”的生平经历。其中,“言兵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那么,苏洵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发出怎样的“奇声”呢?我们走近苏洵,走进《六国论》去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10、赏析课文,突破难点
11、立场相同。都是为助六国抗强秦。
12、至于前代帝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子学习道理就知道爱人,普通人学习道理就容易驱使。”哎,这哪里是秦、汉两代所能比得上的呢?
13、诸侯赂秦情形(祖先和子孙对比)
1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15、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6、六国: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六国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17、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18、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19、学生自读,力争读出情韵。
20、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败多胜少,致使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大量纳银、纳绢。这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大器晚成的苏洵,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 上一篇:120句文言文童趣译文(精选文言文童趣原文)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08℃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282℃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563℃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0℃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777℃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773℃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754℃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744℃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668℃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589℃关于梦想的事例反面【文案整理68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