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22句文言文大全(精选文言文大全300首)

admin 2023-12-15 08:09:29 文案短句

一、文言文大全

1、成语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2、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

5、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6、回年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日:“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7、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8、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9、·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10、(提示)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叶公好龙

11、②鬻(yù)——卖。③操——拿着。④攫(jué)——夺取。⑤搏(bó)——捕捉。束缚——捆绑。⑥殊(shū)——完全。⑦徒——仅仅。耳——而译文:

1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13、省量词。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整。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14、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6、喜欢本文就点“在看”哦

17、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18、·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9、即时消息关注“语文月刊”微博,多转发、分享给朋友!

20、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二、文言文大全300首

1、初中文言文大全,因篇幅问题,本文仅收集七年级部分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3、(注释)①方——正。引——拉着。②故——缘故。

4、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6、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7、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得,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8、·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9、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10、寓意:利欲熏心的人往往会丧失理智,做出愚蠢的事情来。

11、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1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己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4、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15、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16、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17、不迁怒不贰过——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8、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9、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0、(注释)①崩坠——倒塌,坠落。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④晓——开导。⑤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⑥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⑧果——果然,果真。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⑩只使——即使。(11)中伤——打中击伤。(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14)四虚——四方。(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16)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

三、文言文大全

1、·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5、译文: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用钩子画龙,用凿子刻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从天上下来。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转身就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

6、省主语。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

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9、欲速不达——先秦·孔子《论语·子路》

10、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来,明天你的嘴取不出来,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12、·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13、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14、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15、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16、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17、文章叙述一个“智慧和尚”的故事,他让我们懂得了做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才会把事情做成功的道理。

18、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先秦时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差别较小,主要的区别是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更为精练简洁,辞藻更为优美。后来,经秦汉至唐宋,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两套语言系统。在古代,一个人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掌握文言文,因此,文言也成为了人们身份和教养的标志。文言文是中国古代官方文献和正统文学所使用的语言,虽然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取代了文言的正统地位,但文言文也绝非自此被弃置不顾,一些重要的文史学术著作依然采用文言写作,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钱钟书的《谈艺录》等。现在,能够完全掌握文言文的人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

19、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0、·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四、文言文大全必背50篇

1、通假字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女通“汝”,表示你说通“悦”表示愉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3、点击关注“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回复“文言文”

4、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5、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8、·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9、(解读)《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10、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11、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12、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3、·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14、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15、·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1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揠苗助长——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孟子·公孙丑上》

18、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

19、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0、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五、文言文大全短篇

1、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2、·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3、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无成归未得,不是不谋归。垂老登云路,犹胜守钓矶。

5、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7、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

8、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9、冬雪初至,天地苍茫唯一线于天际。吾立于溪畔,见桃李枯荣几载,而今银装素裹,委婉垂首,如青女落凡间片歇。溪流初冻,波光顿止。山川巍峨,已然安睡。唯天地鹅毛纷飞,留我独自陶醉。遥望街边巷尾,皆静漠悄然,而翠烟袅袅,人间烟火尽显,好不温馨。天际偶有飞鸟行空,鸣之悦耳,舞之靡靡,已然受其景所召,于天地一体罢了。

10、“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1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2、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4、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15、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16、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17、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18、·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19、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20、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六、文言文大全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

4、匡衡勤学——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5、鹬蚌相争——清代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6、蜀鄙二僧——清朝彭端淑《白鹤堂集》

7、齐人偷金(利令智昏)(原文)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8、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9、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1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日:“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日:“子何持而往?”日:“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鸡栖于(《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14、杖藜竹树间,宛宛旧行迹。岂知林园主,却是林园客。

1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16、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17、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18、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19、·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0、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