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50句曹刿论战译文手写图片(精选曹刿论战译文抄写)

admin 2023-12-15 08:10:15 文案短句

一、曹刿论战译文

1、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2、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3、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4、④[我]《左传》是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5、其中一三句又是句中对仗,谓之当句对。包容交错,如夜珠走盘,有往复回环之美。这四句的写景妙处,在于竞秀、争流的动态美。

6、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公与之乘①,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②。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③。公将驰④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⑤,登轼而望之⑥,曰:“可矣。”遂逐齐师。

9、翻译: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

10、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2、⑰[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信服。

13、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14、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5、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16、量力,即正确估价敌我力量的对比;亲亲,即努力团结自己的亲人,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征辞,即要有开战的充足理由;察有罪,即考察有罪过的征伐目标。

17、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18、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译文:小信不能得到神灵的信任,神是不会降幅给您的。

20、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准备迎战。

二、曹刿论战译文抄写

1、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2、①[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3、鄙:鄙陋,目光短浅。

4、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5、既:已经。克:战胜。故:原因。

6、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7、曹刿: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鲁庄公:平庸,目光短浅,急躁,善于用人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应该是这样吧``我也不知道,学完没多久..错了别怪我啊~

8、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9、(译)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0、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11、《曹刿论战》出自春秋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12、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3、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14、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15、《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出自于《左传·庄公十年》。它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16、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7、在这首词中,作者仿佛在读者面前打开一座神界仙山,想象丰富,情思变化多端,笔触多样,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千姿百态的秀丽景色,使人应接不暇。

18、既克,公问其故。

19、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20、译文:这是尽职、尽力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一条件)作战。作战时请让我跟随前去。

三、曹刿论战译文手写图片

1、《曹刿论战》中,曹刿对鲁庄公的第二次答复又予以否定,这为鲁庄公说出的第三个问题,而击中要害做铺垫的句子是“,。”

2、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3、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4、⑨[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5、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6、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

7、每日一题,让你挑战难题

8、我国古代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长勺之战就是其中之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战例?

9、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0、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11、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12、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13、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14、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5、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6、我认为曹刿的功劳大,因为毕竟是他为鲁庄公出谋划策才使鲁庄公打了胜仗,所以我认为曹刿的功劳大!~

17、⑥[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8、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19、乃入见。问:“何以战?”

20、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四、曹刿论战译文注释

1、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

2、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4、点击右上角标记,分享到朋友圈!

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6、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8、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在战前准备中,他充分肯定了鲁庄公的第三个准备,因为他知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在战争中,他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总之,曹刿是一个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才能的人。

9、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1、庄公就同他共坐一辆战车上。鲁齐两国的军队在长勺展开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时,曹刿说:”现在不行。”当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后。曹刿说:”可以进攻了。”当齐国的军队大败时,庄公准备驱车乘胜追击。曹刿说:”不行。”便伏身认真观察齐军战车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后,说:”现在可以了。”就开始追击齐国的军队。

12、间(jiàn):参与。

13、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14、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纳谏,自认犯了罪而砍断双脚,他认为这也是忠。对君王要忠,对父母就要孝。郑庄公因母亲帮助弟弟谋反,将母亲软禁起来发誓永不相见,颍考叔帮助郑庄公母子和解,左丘明对颍考叔大加赞叹,说他能爱自己的母亲,并且把这种爱也传递给庄公,是“纯孝”。

15、曹刿问:”您凭借什么条件来打仗?”庄公说:”吃穿我不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却说:”这点小恩小惠广大老百姓们也不是都能得到,他们不会跟着您去打仗的。”庄公又说:”祭祀的祭神品,应该供给多少我就给多少,必定老老实实,从不弄虚作假。”曹刿对答说:”这仅仅是小的信用,神灵还是会不信任,因而不会保佑您的。”庄公又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然不能判得一点差错没有,但一定会根据实际情况处理。”曹刿说:”这是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办事的表现呀,现在您可以出兵迎战了,打仗时请允许我跟您同去。”

16、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17、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8、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19、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20、(9)轼:古代车厢前面供人手扶的横木。

五、曹刿论战译文一句一译

1、曹刿论战一句一译如下:

2、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3、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鲁国取胜的原因(鲁庄公取信于民,相信并听从曹刿指挥;曹刿善于指挥,把握了战机。)

5、选自《左传》,《左传》是古代散文编选。“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它主要依据鲁国国君的世系,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二百五十四年间,发生在周王朝和各主要诸侯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在书末还附有鲁悼公十四年(前453)晋国韩、魏、赵三家攻灭智伯之事。

6、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

7、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8、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9、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

10、既克①,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②。一鼓作气③,再④而衰,三而竭⑤。彼竭我盈⑥,故克之。夫大国,难测⑦也,惧有伏⑧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⑨,故逐之。”

1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2、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13、⑥[肉食者]吃肉的人。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15、(8)长勺:鲁地名,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16、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

17、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18、翻译: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19、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20、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六、曹刿论战译文

1、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2、译文: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追击了。”

3、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4、微课动画,帮你预习复习

5、①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传注》)。《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又称“长勺之战”。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人。

6、译文:小的恩惠不能普遍分给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7、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8、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国国君鲁庄公就决定马上迎战。这时曹刿要去求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却说:”这是官老爷们的事,你插去干什么呀?”曹刿说:”那些官老爷们眼光过于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于是,他就去见庄公了。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

11、治理国家,还必须把德政和刑罚结合起来,用德政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纠正邪恶,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邪恶才能消除。

12、安:安定民生。弗:不。专:专有。以:把。

13、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14、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15、翻译: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

16、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17、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18、左丘明,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

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形成一种上下谦让的良好社会风气,那么这个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另外,君子还要从善不从恶,知道善不可以丢、恶不可以长,做到从善如流。

1、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2、可以一战省略了之。翻译: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以之一战必以分人省略之。翻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以之分人

3、译文:曹刿请求进见(庄公)。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6、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

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8、㉓[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9、翻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10、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11、(翻译)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军队前来攻打鲁国,庄公准备迎击。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人说:“大官们会来谋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见。

12、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13、而悬崖之上峭壁之前的瀑布,飞流直下,素练遥挂,喷珠溅雪,争泻深潭,令人魂魄摇荡。

14、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15、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

16、十年②春,齐师③伐我④。公⑤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⑥谋之,又何间⑦焉?”刿曰:“肉食者鄙⑧,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⑨?”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⑩,必以分人⑪。”对⑫曰:“小惠未遍⑬,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⑭,弗敢加⑮也,必以信⑯。”对曰:“小信未孚⑰,神弗福⑱也。”公曰:“小大之狱⑲,虽不能察⑳,必以情㉑。”对曰:“忠之属㉒也。可以一战㉓。战则请从㉔。”

17、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8、⑨[靡(mǐ)]倒下。

19、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20、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1、译文: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2、翻译: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3、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请:请让我。从:跟随,跟从。

5、如果这些内容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6、除了第二条“量力”之外,其余四条都与德义有关。

7、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9、译文: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

10、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