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18句徐光启纪念馆观后感(精选徐光启)

admin 2023-12-18 09:52:30 文案短句

一、徐光启

1、经常有网友提出这样的问题:进士出身、知识渊博、位极人臣的徐光启等人,为什么会相信那些愚昧无知的耶稣会士,并且死心塌地地为他们卖命?

2、当时,中国人不信西方的天主教,朝廷也不支持西方人来明朝传教。

3、二难是徐家三世单传,独子徐骥婚后无子,他害怕徐家的香火会断绝。但入教后,徐骥连续得了五个儿子,据《徐氏宗谱》记载,徐光启的曾孙多达28人,可谓儿孙满堂。

4、他认为一百年之后每个人都必须学《几何原本》,但也太晚了。可是历史比他预料的更悲哀。

5、远在北京的徐光启,估计家里当年可以收获三四十筐桑叶,家里养蚕一定用不完,于是,建议家里把多余的桑叶卖掉。徐光启打听到湖州人有更高超的养蚕技术,于是,叮嘱家人雇佣湖州人养蚕,家人要跟着学,用一两年时间,学会后就辞掉他。

6、“徐光启的时代,最了不起的一点,是他能够正视中国学术的弱点。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具有自信,并不认为学习西方的长处,就会毁灭自己的文化,是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李天纲向记者阐述道,“1600年的中国,徐光启是少数几个了解世界局势大格局的士大夫之一。愿意正视西方文化,敢于接受思想挑战,徐光启才是真正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7、第徐家汇天主教堂,法国传教士在1840年后再度来到中国,因为徐光启的原因首选徐家汇落脚开始建设,从而令徐家汇成为现在上海之源。

8、据百度百科介绍,徐光启(1562年-1633年),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多有建树的科技人才1603年,年过40岁的徐光启加入天主教,教名保禄。入教后,他跟着利玛窦,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之后,他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可以说,他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9、值得一提的是,徐光启虽然重农,但不轻商,提出“工与贾则农之自出”(意思是,手工业者是由农业派生出来并为农业服务的,不应否认),其开明的思想和眼界在当时是先进和超前的。

10、1627年,崇祯皇帝即位,徐光启被启用,并且曾官至宰相,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研究,在自己长期从事农业试验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许多农学经验,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终于在1628年,完成了《农政全书》的编著。全书共60多卷,50多万字,分开荒、水利、荒政、蚕桑、牧养等12个类别,并且第一次对这些项目进行了系统、详细的阐述。

11、但徐光启,徐文定公,他的一生其实是一出彻头彻尾的历史悲剧。

12、晚明时期有这样一个中国人,他开通、好学、机敏、随和,能够灵活地穿梭于中西方文化和群体之间,是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他是谁呢?

13、显然,耶稣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宗教组织”。

14、《三山论学记》的本质是,以叶向高的终身荣誉为耶稣会士的传教事业背书,死了也得为耶稣会服务。

15、徐光启的弟子孙元化,八年官升十一级,原因何在?

16、值得一提的是,徐光启的坡形大墓前耸立着一个大十字架。离此不远处的新哥特式大教堂是上海的主教座堂。在附近保存完好的建筑群中,还有当今上海的一个重点中学,一个历史性图书馆,一个技校以及古天文台等等。事实上,徐光启是一个不同反响的基督徒,他是利玛窦神父最杰出的弟子和挚友,也是上海基督信仰团体的创始人。这片徐氏生前购置的土地是他的后人集居的地方,也是他的落葬地。19世纪中叶,传教士在这里建立的一个基督信仰”小城”成为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中心,至今,上海教区主教公署仍设立于此。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历史。

17、崇祯时期(徐光启)主持修订历法的工作。徐光启(124-168),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18、崇祯二年(1629),徐光启从礼部右侍郎升职为左侍郎,即第一副部长,明代的时候,左比右大。

19、利玛窦、汤若望等人,仅是一般的“传教士”吗?

20、在这篇奏章中,徐氏总结了耶稣会传教士提出的天主教要理的价值及其补儒易佛的作用:”若以崇奉佛老者崇奉上主,以容纳僧道者容纳诸陪臣,则兴化致理,必出唐虞三代上矣”(参见第160页)。这是他皈依基督宗教的公开见证,其迫切与无畏可见一斑。徐氏继续解释道:”其说以昭事天主为宗本,以保救身灵为切要,以忠孝慈爱为工夫,以迁善改过为入门,以忏悔涤除为进修,以升天真福为作善之荣赏,以地狱永殃为作恶之苦报。一切戒训规条,悉皆天理人情之至。其法能令人为善必真,去恶必尽,盖所言上主生育拯救之恩,赏善罚恶之理,明白真切,足以耸动人心,使其爱信畏惧,发于繇衷故也”(参见第159页)。

二、徐光启

1、明嘉靖41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黄浦区南市乔家路的九间楼内,万历32年中进士,开始了宦海浮沉的一生。

2、“你们知道这两位是谁吗?”解说员询问,众人摇头。“右边这位是明代进士、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他的教名叫保禄,大家站的这个地方就是徐光启的出生地,又因这里曾是三条河流的交汇处,故得名徐家汇。左边这位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徐光启的老师。”

3、徐光启(1562—1633),明朝时上海县徐家汇人。他43岁时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一生好学不倦,从事过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和农学的研究。徐光启以几十年的精力,潜力研究农业生产经验,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编著成科学巨著《农政全书》。徐光启的其他著作还有《测天约说》、《浑天仪说》、《勾股义》、《古算器释》,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他是最早把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科学家之是中国的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4、从徐光启开始,“几何”在中国才被当成一个专业的数学名词来使用。不仅是“几何”,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点”“线”“面”“角”等,都是在这次翻译中确定下来的。在此之前,我国虽也有《九章算术》等数学典籍,但并没有完善的数学体系,更缺乏专业的数学术语。徐光启堪称中西方科学交流的第一人,他所做的工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一直影响我们至今。

5、编纂《崇祯历书》《崇祯历书》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

6、习天文修历法,重治国安民

7、1600年,三十八岁的徐光启赴京参加会试,依然落榜。许多年后,他自嘲道:“爬了一辈子科举的烂路”。

8、通过利氏这位不同反响的老师,徐光启终于可以为长期以来最纠结他的问题寻求答案。《畸人十篇》是利玛窦于去世前不久在北京出版的最后一部中文作品,该书一经问世便轰动一时。它采用对话体展开十个主要话题,对话者都是当时的社会名流。其中两个重要问题是与徐光启的对话:关于死亡的问题和死后的审判的章节。从对话中,读者可深刻感悟到徐与利之间在这些问题上的反复推敲。在那段时间里,徐光启还同时恳求利玛窦与他同担重任,将欧几里得的巨著《几何原本》翻译成中文。徐氏深信,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西方科学是促进明朝科技发展的必要前提,它们的引入不仅能造福于民,也将同时提高人民的自身素质和修养。

9、万历二十一年徐光启受聘韶州任教,在韶州首次接触传教士郭居静。在郭居静那儿,他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

10、从此出发,徐光启带着自己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走入了17世纪开始的全球性的中西文化交汇洪流中。与此同时,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对刚刚展现在他们面前的“知识新大陆”也表现出十分的好奇,利玛窦真诚地尊崇和赞美着儒家,认为是一种值得西方人学习的“东方人文主义”。

11、功夫不负有心人。徐光启在家反省了一些日子后,机遇终于来了。

12、徐光启毕生好学,孜孜不倦,作为中国最具权威的基督徒学者,他的研究从不停留于抽象的层面。在他与利玛窦于北京合作的最初几年中,徐光启忧国忧民,针对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面临的重要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主张加强北方边关的保卫,抵御满族”蛮夷”日益频繁的南侵。另外,徐氏也重视贯通中国南北的人工水道,关心人工大运河的有关问题。1607年,徐氏告还上海,为过世的父亲守制三年。在此期间,他邀请郭居静(LazzaroCattaneo)神父移居上海。可见,此时的徐光启已是一个成熟的基督徒。由此,在徐光启及其家人的倡议、支持和榜样下,基督徒团体在上海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教会中最稳固、最重要的团体之一。

13、徐光启是上海人,上海有个区叫徐家汇,是他及其后裔世居之地,就是为表示对他的纪念。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爱国的政治家。他的科学研究范围广泛,以农业和天文学最为突出。他不同于当时其他儒家学者,不仅精通文史典籍,而且较早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参利玛窦条)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包括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地理、水利),成为博学多才的学者,1604年中进士后任职于北京翰林院,他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又吸取并介绍了西方的科技,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对农业进行长期研究,写出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的巨著《农政全书》,主持编译《崇祯历书》,并译著很多书籍,其中以《几何原理》最为著名。

14、徐光启是如何得到“入籍成均”机会?这只能是存疑了。有一点是肯定的:徐光启的能量极大。

15、徐光启长期为练兵与造炮两事投入极大精力,他不断向朝廷呼吁练兵、造炮、守城等事宜,并积极引进西洋先进火炮技术。1619年他还亲自拟定《选练条格》(士兵操典),亲自考核挑选了4655名士兵,开始操练。但因为朝廷官僚机构互相推诿牵掣,军饷器械都不给予充分支持,并不顾他“兵非选练决难战守”的正确意见,强行将他尚未完成训练的部队调往前线,终使他练兵的努力不了了之。此后徐光启的军事思想不得不依靠他的入室弟子、炮兵专家孙元化来实现。

16、徐家汇天主教堂南、南丹路上海天文台东侧的光启公园(徐光启墓)

17、中国古代日食的发生是一件祭祀大事,这代表灾难将至,需要天子携百官一同“救护”,到了崇祯朝,钦天监的官员尸位素餐,沿用陈旧历法导致多次日食失准。崇祯帝焚香沐浴,大张旗鼓的准备好了祭祀,见到的却是烈日当空,这让他很没有面子。徐光启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准确的算出日食,崇祯应允了,然而钦天监也不能示弱,否则饭碗不保。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天文竞赛。当然,结果以徐光启为首的理工传教士天团——汤若望、龙华民、罗雅谷和邓玉涵,获得了最终胜利。徐光启也因此擢升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18、三是“荫子入监”,这是父辈以卓越战功或者突出政绩或者崇高的职位,获得皇上赏赐的“荫一子入国子监”的特权;徐光启更是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机会。

19、谈及中国古代数学,很多人知道祖冲之、刘徽、杨辉甚至秦九韶,但对徐光启,可能知晓的人并不多。但徐光启对我们现在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上面这些古代数学家。可以说,我们现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与徐光启的成就息息相关。

20、对于中西文化的优劣短长,徐光启有一个著名的主张:“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翻译、会通、超胜”,这是徐光启为学习西方文化划定的循序渐进三阶段。三阶段里,先要了解对方文化的底细,然后看看怎样加以消化吸收,最后才能融合中西文化,形成一种超越东西方的新文化。

三、徐光启纪念馆观后感

1、徐光启觉得自己在北方的大片土地的赚钱不够多,于是,要家人精心选取优质的桑树种子寄给他,他要在北方种桑养蚕,使自己北方的土地获得最大的产出。

2、徐氏再次与火炮打交道。他设法从澳门运来数门大炮,同行的还有精通火器的耶稣会传教士罗德里格斯(JoãoRodriguesTçuzu)。此时的徐氏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大明王朝危在旦夕的局面似乎已无法挽回。徐和其他为数不多的基督徒官员毫无保留地全力以赴,力争挽回大局,堪称爱国楷模。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一个重大的悲剧性事件发生了。孙元化是镇守边疆的重将之他是基督徒,也是徐光启的入室弟子。1632年,孙元化在一场兵变后被斩首问罪。徐氏挺身而出,全力为他辩护,但无法挽回,只好通过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JohannAdamSchall)乔扮工人入狱探监,以冒险的方式为他争取到了圣事的安慰。

3、崇祯三年(1630),徐光启升至礼部尚书,礼部的一把手了。

4、事实证明:骂义和团的人是灵魂卑贱的贱骨头

5、而徐光启却看到西方先进科技对于解决数学理论缺失、历法失准等问题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充分肯定了传教士的学术水平,最后,朝中只有徐光启挺身而出,竭力为传教士辩护。

6、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朝末年数学家、夫文学家、农学家、水利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为官清廉,《明史•徐光启传》曾有“盖棺之曰,嚢无余赀”的记载。徐光启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和思想家之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基督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7、崇祯严辞切责钦天监官员。在这种情况下,礼部奏请开设历局,修改明初开始推行的《大统历》。

8、兴科技之光,启中西交流

9、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1562年出生在上海的商人家庭,从小对农业感兴趣。1581年为私塾的老师,白天上课,晚上研读农书,当时的农书不仅仅是种植技术,也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相关。后来1604年,徐光启正式步入仕途,此时的徐光启已是43岁了。

10、徐光启能够成为明朝最著名的全能科技人才,离不开与传教士的亲密合作,徐光启还因此被称为“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上海人”,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11、他还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研究天文仪器,写下《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又向他们学习了水利,一起翻译《泰西水法》6卷。

12、另:已购书读者可以加入QQ讨论和资料分享群,群号:5986478

13、以上可以看出,徐光启老先生真的是闲不下来之人,不是做官,就是种田,而他执著一生的事业便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写成文字,刊印成书。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14、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把世界带给孩子

15、系列3:明末火器的水平远远领先于欧洲

16、就在徐光启为修订《崇祯历书》而劳碌奔忙之时,努尔哈赤率金军人关,他随即停下了修订历法的工作,开始从事火器的制造和研究工作,他还对火器与防御、与攻城、与兵种配合等各个方面都有探求,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军事技术史上第一个提出火炮在战争中的应用理论的人。

17、耶稣会士是如何搞垮明朝的(下)

18、“那时中国跟西方差距不大,中国人很有自信,见着西洋人不怕,只是后来,鸦片战争,中国打不过洋人,见了西洋人,急得要命,心态就不好了。”此后,对于西洋文化,中国人痴迷于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沉湎在战术层面,给林则徐戴上了“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大帽子。

19、名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科学家孔广森嫘祖马师皇伯乐汜胜之赵过贾思勰王祯李时珍吴其浚王恂赵友钦徐光启王锡阐王贞仪羲和落下闳贾逵刘洪张衡虞喜何承天张子信刘焯一行梁令瓒苏颂卫朴郭守敬魏伯阳葛洪陶弘景裴秀郦道元贾耽徐霞客顾祖禹齐召南杨守敬

20、那么,徐光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四、徐光启和徐霞客

1、徐光启墓毁于“文革”,修复以前,陈乐民几次到上海,“打听墓地所在,均未得要领,甚至连徐氏其人也少有人知”,陈于是猜想:这难道是与他昄依天主教有关?

2、直到萨尔浒之战,明朝辽东地区被后金突破,徐光启才经朝廷授意正式采办西洋火器。袁崇焕在宁远大战中,听取了徐光启早在5年前就提出的意见,将红衣大炮架设在城墙上,连轰数日,大败后金。西洋火炮的威力第一次让侵略者吃到了苦头,明军士气大振。然而此时的熹宗任用阉党魏忠贤,朝中刚正的大臣悉数遭到排挤,徐光启也被罢官。

3、巴托利神父(DanielloBartoli)是耶稣会的官方历史学家,1663年,他根据同会兄弟的书信和见证,出版了一本有关在中国传教的详细记述。对于徐光启的一生,他以七章的篇幅记载了其生平和著作,并突出表现了他的美德可以说,这些内容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教化”的意图和风格,但无论如何,它们来自与徐氏有过密切交往的直接见证人,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们实质上的可靠性。

4、利玛窦等人依托足够的财力,成功地“获得或维持与官员们的友谊”。

5、徐光启从小就爱读书,聪明好学,十几岁就考中了秀才。长大以后,有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经过南京,住了几天。听说南京来了个欧洲传教士,名叫利玛窦,常借传教机会,讲些西方科学知识,南京有不少读书人跟利玛窦有交往。经别人介绍,徐光启也认识了利玛窦,他听了利玛窦讲他从没有听说过、在古书上也没有读到过的科学知识,从此就爱上了西方科学。

6、中年大叔徐光启自小“家境贫寒”,自从二十岁考取了秀才后,一直久困场屋,接连五次乡试未第,直到三十六岁,第六次乡试时,天可怜见,终于派来了个认真负责的主考官焦竑,从本已落选的试卷中重新发现了他,于是他才中举。但随后多次去北京会试,榜上都无名。

7、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中国的达芬奇……徐光启死后,人们不断给他戴上各种帽子,后世之人或各取所需,或避重就轻,历史叙述总是躲躲闪闪,及至今日生活在徐家汇的青年“不知有徐”,而徐氏身份符号的演变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8、第气象局和天文台。传教士在上海开始了中国第一份气象预报和现代天文观测工作。天文学家是徐光启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

9、是耶稣会士与徐光启、李之藻二人的关系太好、太密切吗?未必!

10、“影景合成”现场的小电影播放着:1600年春天,徐光启来到南京天主堂,在管家的带领下,进入利玛窦的书房,利玛窦急忙出来迎接,彼此握手寒暄,侃侃而谈,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徐光启倾慕利玛窦的见识和博学以及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而利玛窦则仰慕徐光启的儒雅和才华”。

11、徐光启的众多身份中最让国人难以启齿的是“天主教徒”。

12、徐光启之流为什么对耶稣会士“深信不疑”?

13、点击上方“天主教”订阅,接收最新资讯!

14、前面,我们说过,耶稣会士宣称,欧洲人的“医学”即所谓的“西医”,与中医完全一样,是切脉诊病,而且根据欧洲没有的二十四节气来对症治疗。(参阅,点击:《铁证如山:明末耶稣会士剽窃中医,伪造译著,虚构出西洋医学》)

15、农业社会极看重历法,这是因为时令节气、阴晴雨雪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16、1582年,来自意大利的天主教神父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带来了15卷本的《原本》。1600年,明代数学家徐光启(1562—1633年)与利玛窦相识后,下决心要克服困难译出此书。1607年,他们把该书的前6卷平面几何部分合译成了中文,并改名为《几何原本》。

17、江浙闽地区水患连年,吴淞一代常被水淹,徐光启在青少年从事农耕时就开始重视怎样治水、用水的问题了。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于是,他便向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熊三拔请教西洋水利知识,与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详细介绍了当时西方先进的农田水利科学知识。

18、系列4:引狼入室,阴谋控制明朝军事力量

19、无疑,4个世纪前徐光启接触西洋文化时的自信和温和态度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徐氏在封闭的中华帝国师事洋人,且昄依天主教,足见其见识卓然不同于常人,允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陈乐民亦评价说。

20、“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

五、徐光启简介

1、李之藻的工作情况,有人时刻上报耶稣会。得知获得“奖励”后,李之藻激动不已,在汇报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和今后的打算后,表示一定要让基督教传遍中华。于是,李之藻把自己“翻译”的中文著作,一部又一部地寄到了欧洲。

2、系列9:徐光启之流为什么对耶稣会士“深信不疑”?https://mp.weixin.qq.com/s/GjnI2g7UKpo4AqAtueddEA

3、三年后的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光启的病好了,回到朝廷。第二年(1617),徐光启升了一级,当上了左春坊左赞善,从六品。

4、1562年,徐光启(1)出生于一个早年从中国北方南迁上海的家庭。上海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位于东海之滨,长江入海口沿岸。由于城市周边的传统农业与棉花种植和加工,各种商业活动得到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台风、洪水、饥荒和日本海盗的侵扰也不时打乱沿海地区的安宁。徐光启出身于一个平凡的商家。在他出生的9年前,为了抵御海寇的袭击,上海修筑了城墙。1587年,一场空前的大饥荒给当年25岁的徐光启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5、欧几里得的《原本》奠定了西方理性思维的基础,是一部影响世界两千多年的经典著作,其在西方是仅次于《圣经》流传最广的著作。

6、(5)此文首次全文译为意大利文,见E.Giunipero(ed.),XuGuangqieglistudicelesti…,cit.↑

7、徐光启活了71岁,去世前两个月官至“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在一般人看起来,似乎也可以算“位极人臣”、“福寿双全”了。然而实际上,徐光启一生可以归结为一个“苦”字:贫苦、困苦、劳苦、愁苦、痛苦。在传世的画像(明代作品)中,徐光启消瘦憔悴,眉目间流露出深沉的忧虑。

8、徐光启一直是传奇人物,他在明朝当大官,信天主教,译《几何原本》,编《农政全书》,修《崇祯历书》,今天魔都的繁华商圈之一徐家汇,就是因徐光启而得名。在常见的读物中,徐光启又几乎总是和“科学”联系在一起,连蒋介石都亲笔为他写过“科学导师”的题词(石碑现存徐光启博物馆)。

9、1604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徐氏在赴京应试时考中进士,并随后考选翰林院庶吉士。他在京城重逢利玛窦,二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礼相待,交往甚密。”保禄博士”成为一位卓越的天主教士大夫,与利玛窦展开积极的文化对话和合作,与耶稣会的几名传教士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以虔诚的基督徒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生活。

10、万历九年(1581),20岁的徐光启考中秀才。同年,与吴氏成婚,为维持生计,徐光启在村学教了十几年书。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

11、中小学博雅(通识)教育整体解决方案

12、《几何原本》出版时,徐光启感慨道:此书为用至广,在此时尤所急需,余译竟,随偕同好者梓传之。利先生作序,亦最喜其亟传也,意欲公诸人人,令当世亟习焉,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而谬谓余先识,余何先识之有?

13、《三山论学记》的内容,无疑是伪造的。在此之前,叶向高已与耶稣会士密切交往至少二十年。这样的“论学”,何须等到福建才进行?其中讨论的大多是小儿科的内容,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足以说明问题的事实是,天启四年(1624),叶向高带着耶稣会士艾儒略回乡,第二年叶向高的长孙叶益蕃建造了福州的第一家天主教堂三山堂,一家人公开亮明基督徒身份。

14、徐光启的第一个美德在他受洗时得到验证。当时,他虽已成婚22年,却仅育有一子。在当时的中国文化中,纳妾是繁衍子嗣的传统习俗,尤其是像徐氏那样身居高位的人,更需如此。耶稣会传教士们坚持遵循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严禁纳妾,这种做法常常成为决定性障碍,使真心希望受洗的人望而却步。但是,徐光启却甘愿接受罗儒望神父的要求,忠于唯一的原配夫人,将自己的后代托付给天主。果然,他中悦天主,其独子最终使得徐氏家族儿孙满堂。

15、明朝末年,欧洲不具备诞生《几何原本》的基本条件

16、学习的过程中,徐光启接触到《欧几里得原本》,这是欧式几何的奠基之作,也是整个欧洲数学的基础。徐光启深知数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认为《欧几里得原本》对推动中国数学发展有着重大价值,于是想要引进西方数学弥补中国数学的缺陷。从1606年起,他便与利玛窦一起翻译出了《几何原本》(前六卷)。在《几何原本》中,徐光启创造性地使用汉语中原有的“几何”一词指代一切度数之学,确定了几何学中如点、线、直线、平行线、面、平面、曲面、圆心、直径、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的几何术语。这些术语后来传到了日本等国,并沿用至今。之后,徐光启根据利玛窦口述翻译了《测量法义》,又自撰了《测量异同》《勾股义》两书。

17、在数学方面,他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并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同时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书。“几何”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始于徐光启。

18、在《文定公行实》中,徐骥大谈了徐光启修历的功劳,自始至终都没有提西洋人的事,而且肯定地说,《历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他爸的心血:

19、过了几年,徐光启考中了进士,到了北京,在翰林院做了文职官员。听说利玛窦也早已到了北京,他很高兴。他认为掌握了科学,再应用到各个方面,对富国强兵是大有益处的,于是就去拜利玛窦为师,向他学习天文、地理、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各种科学知识。

20、获奖啦!博雅云课堂SPOC平台荣获第五届教博会最高奖SERVE奖!

六、徐光启

1、这一年,徐光启41岁,已过不惑之年。但是从今天起,他不再是落魄的中年大叔,从明天起,他要做一个幸福的人。

2、又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人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还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

3、利玛窦传播科学知识,主要是为了方便传教,他认为皇帝不支持,他在中国的传教就很难扩大影响,他想,如何才能取得皇帝的支持呢?只有用中国尚不完全具备的科学知识才能吸引皇帝,说服皇帝让他传教。当时明朝规定,不准外国传教士到北京传教。后来,利玛窦请地方大臣在皇帝面前为他说好话,他自己也到北京去了,通过宦官马堂,送给明神宗几本《圣经》和几幅圣母图,还有几个自鸣钟。明神宗不信西教,不懂《圣经》,也不知圣母是何方人氏,但看了自鸣钟,倒觉得怪新鲜,他琢磨不透这铁疙瘩怎么能自动报时,就让马堂把利玛窦带进宫来。

4、徐光启在朝廷里的职位逐步提升。由于他在天文学方面造诣很高,正确推算出1629年的日蚀,因此朝廷委派他用自西方传教士那里学来的知识修正明朝的历法。他于1630年出任礼部尚书,1633年去世。他在生前还帮助传教士翻译过属灵书籍和科技书籍。他与李之藻、杨庭筠被早期天主教会誉称为“圣教三柱石”。

5、许多人阅读过《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利玛窦明确地记录了这一点:他是依靠一路的行贿送礼,在众多高级官员们的庇护下,潜入内地、闯入京城、进入朝廷高级官员的交际圈的。

6、《同文算指》托名利玛窦,实为李之藻抄袭中国文献而成(系列2)

7、徐光启对农业的贡献是,编纂了农学巨著《农政全书》。徐光启从小喜爱农业,学识渊博。《农政全书》是继汉代《佉胜之书》,宋代陈扡《农书》,元代王祯《农书》之后一部农业科学的百科全书,这部徐光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鸿篇巨制,集中反映了他对农业和农事的巨大贡献,代表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徐光启的相关介绍徐光启(1562年至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8、位于澳门的耶稣会“总院”,为利玛窦等人的活动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在内地的耶稣会士,不断地往返于澳门,向利玛窦等人运送钱财:

9、原来,徐家汇与一位影响了中国人400年的著名科学家有关,他的名字叫徐光启。徐光启生活在晚明时期,是文渊阁大学士,曾在此建农庄,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逝世后即安葬于此。他的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后渐渐成为集镇。因地处为肇嘉浜与法华泾两水会合处,本名“法华汇”,后为纪念徐光启改名为“徐家汇”。

10、徐光启是上海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明世宗的时候,上海沿海一带经常遭到倭寇的袭击。徐光启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上海人民反抗倭寇侵略的英勇故事,很受启发和感动,特别敬佩像戚继光那样的抗倭爱国名将,他从小就有一股爱国热情。

11、从中进士,到官至正四品,翰林出身的徐光启花了十四年时间。比起举人孙元化八年官至正四品,徐光启真是太冤了。

12、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13、一是“贡生入监”,这是国子监学生的主要来源。朝廷给全国府、州、县的学校下达有推选入国子监读书的名额,《明史•选举志》:

14、彼时的利玛窦,从广州刚来到江南地区,初步与上流社会的士大夫接触,蓄发留须,穿起儒服,一改原先的西洋僧人形象。虽然,利玛窦是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但其角色正如魏浊安所说的已经超过了罗马天主教的代表,在西方受过高等教育的利玛窦,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文艺复兴文化使者。利玛窦不仅带来了宗教,还带来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回到罗马,恢复古代数学、哲学思想是其核心。两人的惺惺相惜,使徐光启更加注意提倡复兴汉学,回到汉代,回到五经本身。

15、万历二十一年徐光启受聘韶州任教,在韶州首次接触传教士郭居静。在郭居静那儿,他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

16、(8)Ivi,l.IV,c.1↑

17、修历是由徐光启主持的一项庞大工程,它包括将耶稣会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许多科学文献翻译成中文。这些著作由五部丛书组成,其中前三部由徐光启在其生前于1631年和1632年出色地完成,另外两部在此不久之后问世。虽然罗雅各也很快就去世了,但汤若望却继续为修历贡献了他漫长的余生,成为第一位掌管钦天监的耶稣会传教士作为徐光启的知己,汤若望在1633年陪伴好友度过了病逝前最后的一段时光,为他主持了临终圣事。徐光启以基督徒的虔诚安息主怀,他的灵柩在皇帝特派专使的陪同下从京城出发,归葬上海。

18、半年后叛军兵败,孔有德、耿仲明率部投降后金,上表称:“本帅现有甲兵数万,轻舟百余,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器,更与明汗同心协力,水陆并进,势如破竹,天下又谁敢与汗为敌乎?”皇太极喜出望外,出城十里迎接叛军。这支被徐光启寄托了救国厚望的新式炮兵部队,从此反过来成为刺向大明王朝的利刃。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