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41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精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几年级的古诗)
admin 2023-12-18 10:02:04 文案短句 ℃一、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1、wén guān jun1 shōu hé nán hé běi
2、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这首诗写于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已经52岁了。前一年的冬天,唐王朝的军队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安史之乱的头领纷纷投降。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急于回到故乡。
5、一千多年后,我们仍然在怀念杜甫、背诵杜甫、研究杜甫,尊他为“诗圣”。可是,在他59年的人生里,他真正开心的时候并不多,“安史之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可是当它实实在在地落在一个人的头上,那就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6、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7、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名作。
8、严格的标准筛选:深度解析100首古诗词,覆盖中小学新课标必读古诗词篇目。
9、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10、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11、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12、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13、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1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与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河南省和河北省是不同的,诗中的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的地区和黄河以北的地区,也是我们古代所说的“中原”的大部分地区。我们如今所说的河南河北,一般是指河南省与河北省。但是唐代时期,也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所写的河南河北包括河南省全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其区域比我们现在河南省河北省所管辖的地域大得多。
15、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由浅入深,句法相生,自首至尾,一气贯注,似此章法,香山以外罕有其匹。
16、màn juǎn shī shū xǐ yù kuánɡ。
17、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18、(4)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19、原价99元,领券后只需49元,即可畅享100期经典古诗词的全方位学习。
20、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几年级的古诗
1、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2、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3、清代谭宗《近体秋阳》:白首不能放歌,要须纵酒而歌,还乡无人作伴,聊请青春相伴,对法整而乱,乱而整(“还乡”句下)。一气注下,格律清异。
4、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颔联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意思是: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6、让孩子们通过读懂一首首经典的诗词,循序渐渐提升语感和文学素养。
7、明末清初金人瑞《杜诗解》:“愁何在”妙。平日我虽不在妻子面前愁,妻子却偏要在我面前愁,一切攒眉泪眼之状,甚是难看。“漫卷诗书”妙,身在剑外,惟以诗书消遣过日,心却不在诗书上。
8、第二卷:五言乐府(7首)
9、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10、jí cónɡ bā xiá chuān wū xiá,
11、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12、第四卷:七言乐府(14首)
13、bái rì fànɡ ɡē xū zònɡ jiǔ,
14、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15、明末清初黄生《杜诗说》:杜诗强半言愁,其言喜者,惟《寄弟》数首,及此作而已。言愁者使人对之欲哭,言喜者使人对之欲笑。盖能以其性情,达之纸墨,而后人之性情,类为之感动故也。使舍此而徒讨论其格调,剽拟其字句,抑末矣。
16、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17、杜甫(公元712年2月12日~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18、“初闻涕泪满衣装”则把捷报传来之时诗人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心情非常逼真地表现出来。常年漂泊于偏远的蜀地,备尝艰苦,思念故乡而不可回,现在,叛军已平,想到这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样过去了,自己又可以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真是喜极而泣。
19、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来稿请发至邮箱xxyw@txlexue.com。
20、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1、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2、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3、该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
4、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5、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6、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时乱事已告终。
7、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8、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0、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11、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12、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13、诗歌开篇起势迅猛,确切地表达出捷报之突然,也为下文描写狂喜心情作了铺垫。“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是作者所在的地方,在剑门关外,因此称“剑外”。“蓟北”在河北北部,是叛军老巢。
14、这首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狂喜心情。
15、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16、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17、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18、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9、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2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就是“安史之乱”。
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
1、却 看 妻 子 愁 何 在,
2、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3、“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失地收复了,诗人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还乡。收复的喜悦,还乡的喜悦,让他喜到发狂,所以诗人要痛饮狂歌,要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一起快快地回到家乡去。这“白日、青春、放歌、纵酒”,诗人用一组明媚的意象表达出内心的狂喜。
6、第三卷:七言古诗(28首另加杜甫7首)
7、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8、“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1、biàn xià xiānɡ yánɡ xiànɡ luò yánɡ。
12、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13、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14、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5、《我爱古诗词》是一档致力于帮助孩子们了解古诗词、读懂古诗词、爱上古诗词的音频栏目。
1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作于763年(广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由此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17、清代杨伦《杜诗镜铨》:结联,毛西河云,即实从归途一直快数作结,大奇。且两“峡”两“阳”作跌宕句,律法又变。
18、可是,这里终归不是故乡啊,而故乡,已经离开太久太久了。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岁月里,故乡的亲人们,可还都安在吗?所以,当他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等地之后,想到这些年破碎的国土,想到这些年漂泊的岁月,想到马上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实在无法掩饰内心的狂喜,写下了“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这首诗的末尾处,他写道:“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就是洛阳,遥远的洛阳,是他最牵挂的地方。他甚至在诗中描绘了回家的路线,这条路线,他应该已经规划了很久。然而,大约是缺乏路费,他并未马上回家,而是仍然在为生活奔波。真实的情况是,直到去世,他终究没有回家。
19、百度百科——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20、(2)官军:指唐朝军队;
五、闻官兵收河南河北诗
1、第六卷:七言律诗(53首)
2、(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全集(共137集)
3、“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4、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仅仅一个月,洛阳、潼关相继失守,刚刚失去幼子(因饥饿而死)的杜甫带着家人和孩子在兵荒马乱中开始流亡的生活。他夹杂在巨大的难民潮中,恐慌、饥饿、疲惫、看到因为毫无组织,难民们互相践踏,成批成批地死在路旁,哪些行动的迟缓的老弱病残被叛军从后面追上后砍杀。听到从洛阳西去的道路上,哭声震天,宛如人间地狱。
5、请大家熟背本诗,在古诗的积累之中兼顾楹联写作吧!本期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6、第五卷:五言律诗(80首)
7、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惊喜溢于字句之外,故其为诗,一气呵成,法极无迹。末联撒手空行,如懒残履衡岳之石,旋转而下,非有伯昏瞀人之气者不能也。
8、jiàn wài hū chuán shōu jì běi,
9、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10、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
11、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1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此诗作于广德元年(763)春。当时杜甫在梓州,闻叛军最后一个首领史朝义自缢,其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河南、河北各地全部收复,于是,延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杜甫欣喜欲狂,写下这“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一家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捷报后惊喜欲狂的心情。诗的首句写狂喜之故,以下各句写狂喜情态。前三句写眼前表现,后四句写心中所想。时间上由“忽传”“初闻”到“即从”“便下”;空间则由剑外到“巴峡”“巫峡”,再到“襄阳”“洛阳”;动作上又由“却看”“漫卷”“愁何在”“喜欲狂”,到“须纵酒”“好还乡”,表达了他仓促间欲歌欲哭的行状与情感,非常生动感人。
14、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15、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追问追答
16、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17、清代卢世氵隺(卢德水)《读杜私言》:“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纯用倒装,在起手犹难。
18、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19、“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诗人在头脑里勾画的回乡路线。诗中连用四个地点: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既是句内对偶,又是两句对仗,真是妙不可言,这四个地名,它们之间都有漫长的距离,但是,诗人用“穿、下、向”三个动词,一下子把它们串联到一起,好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个个地点飞驰而过,有如大江放舟、平原走马,气势奔腾而又音韵铿锵,真是一首回乡狂想曲。
2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六、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1、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2、音频课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由曹红宇老师主讲的《我爱古诗词》栏目。曹老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讲解诗词,讲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更讲解诗词的朗诵技巧。
3、明代王嗣奭《杜臆》:说喜者云喜跃,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其喜在“还乡”,而最妙在束语直写还乡之路,他人决不敢道。
4、qīnɡ chūn zuò bàn hǎo huán xiānɡ。
5、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意: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7、快诗是指短时间就能作诗,亦用来比喻人思维敏捷,文思如泉涌也体现出人的才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变其沉郁顿挫,诗写得行云流水,一气贯注,自然明快,所以被后人评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如〈杜诗言志〉:“看他八句一气浑成中,细按之却有无限妙意,直是情至文生。”诗人曾经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得偿,这如沉寂的火山终于涌出地表,势不可挡,诗人多年积压在心中的深沉的感情终于喷出,这不能不快吧。
8、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9、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
10、清代刘濬《杜诗集评》:李因笃云:转宕有神,纵横自得,深情老致,此为七律绝顶之篇。律诗中当带古意,乃致神境。然崔颢《黄鹤楼》以散为古,公此篇以整为古,较崔作更难。
11、想从小培养孩子传统文化素养的你
12、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13、这首诗,除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在痛快淋漓地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处处洋溢着“喜”,难怪后代诗论家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也。”
1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1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
1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只是诗人的一种狂想,并非真正回到家乡
17、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8、百度百科——安史之乱(战争)
19、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20、供稿:福州市井大小学陈章苗刘晔
1、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2、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3、华夏文明,悠悠千载,织就锦绣丝缎,诗词就像点缀其中的明珠,闪耀着醉人的光彩。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词里有家国情怀,有正义担当,有高雅的志趣,有深刻的哲理,有悠悠的乡愁……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诗词的陶冶下,怡情悦性,奋发向上。
4、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寓梓州(今四川绵阳三台),过着漂泊生活,他听到这个消息,内心无比激动,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来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6、清代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7、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8、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9、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10、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一气如注,并异日归程一齐算出,神理如生,古今绝唱也。
11、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扩展资料:赏析
12、“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13、chū wén tì lèi mǎn yī chánɡ。
14、漫长到用一生也无法走完
15、白日:白天。一作白首。
16、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和燕少年乘风起,诗歌路上有联花。大家好,这里是诗路联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律诗与对联”第7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18、巫峡:长江三峡之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19、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比放流,骏马注坡,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
2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1、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 上一篇:66句初中古诗词鉴赏(精选古诗文阅读鉴赏)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08℃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288℃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593℃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0℃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785℃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776℃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768℃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759℃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674℃描写星河璀璨的诗句【文案整理43句】
- 642℃罗曼罗兰名言名句发现美的眼睛【文案整理61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