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149句李白的《登鹳雀楼》(精选李白的《登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admin 2024-01-28 11:49:28 文案短句

一、李白的《登黄鹤楼》

1、幼时冬日玩乐之便是和小伙伴们寻烧剩的红白蜡烛头在铁皮罐里烧融,待不甚烫而仍柔软时,以指尖顶入,取出即如梅花朵朵,粘于枯树枝上,如红梅白梅绽放,在阴寒的天气里带来一室春意。

2、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3、笔者认为,对于一篇作品的评价,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审美取向,而每个阅读者又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便觉上述诸家之论,尚有未到之处,)因此也不揣愚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4、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

5、唐人不及今人胆,敢续崔郎以后诗。

6、丝毫没有情景的描写,如崔诗的: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因此,李诗的颈联没有神韵,即景生情的氛围,就是当时地理的陈述。

7、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8、《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9、崔颢的《豋黄鹤楼》沒多高水平,是因为李白的两句诗而爆红的吗?

1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1、但这个故事流传甚广,许多人都信以为真。崔颢的这首诗确实出色,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而李白也确实特别推崇这首诗,他曾经模仿这首诗写了两首诗,一首叫《登金陵凤凰台》:

12、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

13、楼头有韵莫轻追,崔是司勋李是谁?

14、因此,对于两首诗的水平高低古今都有评论,到现在也是莫衷一是。那么,两首诗究竟殊优殊劣。只有对两首诗进行客观的分析比较后,才得出自己的结论。

15、那么,李白在黄鹤楼到底写过诗吗?当然写过,而且还是传世名作。

16、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17、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18、崔颢的诗写于723年 ,崔颢占得先手,一首诗将一个景观纳入自己名下。李白登黄鹤楼慨叹: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此,李白只得等待合适的景点。这个景点必须与黄鹤楼有一定共性。这一等就是几十年。761年,李白夜郎遇赦,登金陵凤凰台,"凤凰","黄鹤"勾起了他的回忆,和人生悲叹。他挥笔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有的说,该诗写于赐金放还后的747年。但,从该诗看,已经没有了赐金放还时的气势和雄心抱负,更多的是人生无奈和感叹。 )。让李白没想到的是。他的诗留下了仿《黄鹤楼》,与崔颢比试的口实。

19、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

20、“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李白的《登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1、草地·疫线|这些普通人,撑起首都的天空

2、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冯舒:何有声病,即是律诗,且不拘平仄,何况对偶?冯班:真奇。上半有千里之势。起四句宕开,有万钧之势,纪昀:偶尔得之,自成绝调。然不可无不可有二。

3、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4、两首古诗都是千古绝唱,难分轩轾。但是黄鹤楼在前,且有李白见黄鹤楼诗而搁笔未题之说,可见至少可以说黄鹤楼诗有开启作用。而双峰并峙,日月同辉则应为公允评价。

5、2019武汉马拉松,参赛选手经过黄鹤楼景区。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6、本来吧,杨慎好好的辟谣打油诗,大家都没意见。但这后半段还碰瓷《醉后答丁十八》,就有人要反过来“锤”他了。

7、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8、2012年3月11日,市民在武汉市东湖公园内散步。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9、来年湖光山色依旧,花依然开,人依然欢声笑语立花前,黄鹤楼想必也将再度人流如织。活着,总得尽量正常地生活,不能总往回看,不能沉浸在悲痛里,甚至需要狂欢来把悲伤和惊惶忘记。

10、潇洒仙才有尽时,当年搁笔费寻思。

11、“一拳打倒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李白你几个菜啊,就喝成了这样?

12、黄鹤楼成为天下名楼始于唐代。我们特别要感谢一人,就是唐人崔颢,严羽《沧浪诗话》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谓之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出名因唐人崔颢《黄鹤楼》一诗,岳阳楼出名因北宋范中淹《岳阳楼记》,滕王阁因唐人王勃《滕王阁序》。诗以楼名,楼以诗传。是诗人赋予了楼的文化内涵。

13、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14、"烟波江上使人愁"结尾,将这首诗的景、情、境归结到开篇那一片悠悠的渺茫之中。

15、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16、而李诗,为了避免模仿之嫌,首联一次性凑满了三个不太贴切的"凤凰"叠词。但,颔联就难于承接首联,无法自然融合相抱。只得来了两句历史: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由于颔联没有起到承接首联的作用,结果人们读完首联接着读颔联有种突兀而来的感觉。也就是刚在梦幻中意识到凤(没有凰)飞走了,看着眼前江水流淌着,结果突然间掉进古代的荒草野坟中,令人难于适应。由此看见,李诗在承接上逊于崔诗。

17、1987年,工人刘敬槐制作的蝴蝶画《黄鹤楼》。新华社记者李一方摄

18、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19、这可以看出李白的谦虚和胸怀,他虽然持才傲物,藐视权贵,但尊重知识 ,都说文人相轻,可李白是惺惺相惜。

20、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

三、李白的《登鹳雀楼》

1、草地·专栏|6部病毒题材影视剧,讲述人性之战

2、新冠病毒肆虐之时,却忽然发现牵肠挂肚的身份认同。一生如萍的根,终是系在这座江城。

3、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

4、登黄鹤楼孟浩然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在今天的武汉市武昌地区长江南岸,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吴国,在闻名于唐代,诗人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把黄鹤楼的名声打响了,随后也陆续有诗人来描写黄鹤楼,李白也是其中一位。

6、2005年中秋,黄鹤楼夜景。新华社发(宋建春摄)

7、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8、1月26日拍摄的武汉黄鹤楼和长江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9、李谪仙,盛唐著名诗仙,长安城迷弟无数,同时还是“十五好剑术”的剑侠(刺客型英雄,在王者峡谷一般担任打野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位大唐顶级流量,仙逝已千年,却依然魅力不减。

10、作者的这首诗,前四句凭吊古迹,从传说开篇,接着生发出去,说的是昔时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借用了神话中仙人驾鹤飞去的故事作开端,空空地余下高高耸立着的黄鹤楼。那黄鹤自从飞去以后,再也没有回来,只剩下楼头那悠悠的白云,千年万年还在飘浮。作者凭吊昔日的神话传说,再观黄鹤楼的今昔,抒发出世事茫茫的登楼感概:时空悠悠,气象苍莽。

11、这首巜黄鹤楼》诗是崔颢的代表作。我们先来读一读原文:

12、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13、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4、《登黄鹤楼》作者:崔颢(唐开元年间进士)

15、杨慎的意思是,这诗是三位禅僧借着李白叹服之事做偈子所留下的对话,流传久了,被世人以为是李白所作。

16、候鸟在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府河湿地越冬。新华社发(史伟摄)

17、(①)施蛰存《唐诗百话》,第19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

18、由以比较鉴别后,笔者认为《登黄鹤楼》一诗比《登凤凰金陵台》略胜一筹。

19、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离开蜀地,乘船沿江东下,一路游览名山大川。到了襄阳(今湖北襄樊),得知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就专门去拜访他。孟浩然读了李白的诗,称赞不已,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开元十八年(730年)的春天,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就让人捎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孟浩然来后,李白请他在黄鹤楼饮酒,二人别后重逢,相谈甚欢。几天后,孟浩然坐船出发,李白亲自送到江边。望着渐渐远去的帆影,李白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0、这一年是新皇帝肃宗登基的第二年。历朝历代,刚刚登基的皇帝,立足不稳,正处在敏感时期。作为他的兄弟们,是最危险的,稍有不慎,就有谋反的罪名。肃宗一看永王李璘擅自跑到别的王的地盘上去了,立刻被定性为叛乱。唐肃宗于是调集了几支人马,包括李白的老朋友高适,一起围剿永王。永王立即土崩瓦解。

四、李白的《登黄鹤楼》打油诗

1、这首诗作者挥笔而就,收放自如,整散有度,起、承、转、合一气流转,意旨高远,格调优美,意境开阔,是吊古思乡的妙曲。

2、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韵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简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

4、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5、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唯一一首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七律。但也是"失黏"的七律。该诗的第2与第3句;以及第4与第5句中的6字,相互失粘。

6、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7、选自黄意明《掬水月在手》,上海交大出版社2017年版

8、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9、李白一生至少三登黄鹤楼,有诗为凭,即他晚年遭流放后写下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是迄今所知李白最长诗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即出自此诗。

10、检索“不风流处也风流”的结果

11、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12、青莲让美空叉手,壁上于今竟有诗。

13、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气格音调,千载独步。

14、凤去(仄)台空(平)江自(仄)流。(2句)

15、古诗《登黄鹤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16、据说有一次,李白登上黄鹤楼游玩,他看到眼前的壮美景色,不禁诗兴大发,便要题诗一首,忽然抬头看见了崔颢题在墙壁上的一首《黄鹤楼》:

17、更何况,杨慎的小故事,经过小图的考证,发现很可能是假的。登陆湖北省图书馆官网,点击资源—所有资源—古籍类数据库,可以找到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

18、浩然兄,三月的扬州,正是轻风飘洒着花香、雨水染绿了烟柳的季节.真的令人好生羡慕,若不是江夏这边尚有事未办妥,小弟定会与兄台一同前去.如今小弟是人在江夏,心却随着兄台一同下扬州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能再想见.

19、所以李白终身没有在黄鹤楼题诗。

20、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元代辛元房的《唐才子传》,其真实性在古代就受到了人们的质疑,明朝的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就说“眼前有景”这两句话不是李白说的。广州大学的曾大兴教授在《百家讲坛》里说,这只是一个传说。

五、登黄鹤楼

1、细读《醉后答丁十八》会发现,这首诗把李白与崔颢的纠缠和较劲展现得活灵活现。本来是高调宣布"黄鹤高楼已捶碎",但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却依然支配着这首诗的开头部分。

2、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3、梅花、樱花、栀子花,石榴花、荷花、桂花……

4、由此看来是崔颢诗本身的卓绝,而不是因为李白的两句诗才爆红的原因所在!

5、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

6、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8、黄鹤楼乃武汉地标,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武昌黄鹤矶上,俯瞰大江,与江北龟山遥对,相传仙人“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此楼向有“江山第一楼”之誉,历代屡毁屡建,终毀于光绪十年(1884年)。

9、总之,李白和黄鹤楼的缘分不浅,他和黄鹤楼的故事,他在黄鹤楼留下的优美诗篇,都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10、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11、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2、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3、(作者)李白(朝代)唐

14、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乘:驾。去:离开。空:只。返:通返,返回。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乡关:故乡。

15、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16、李太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楼》诗,叹服之,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也。其事本如此。其後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云:“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傍一游僧亦举前二句而缀之曰:“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又一僧云:“酒逢知己,艺压当行。”元是借此事设辞,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

17、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18、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19、颔联的 "黄鹤一去不复返"只有"黄"这一个字为平声,其他都是仄声,是六连仄;" 白云千载空悠悠","空悠悠"是三连平;" 此地空余黄鹤楼"与"黄鹤一去不复返"这句 中的"余"与"去"失黏;颔联也不对仗。

20、草地·访谈|5000普通人合拍疫中无名者的“余生一日”

六、李白的《登黄鹤楼》

1、吴宫花草埋幽径⑶,晋代衣冠成古丘⑷。

2、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

3、唐李阳冰《草堂集序》载:“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隋朝末年,李白祖先被贬谪西域碎叶城,李白的出生地,5岁时随父回绵州昌明(今四川江油),在江油生活20年。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金陵(今南京)他遇见了在金陵游历的孟浩然。

4、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5、2005年2月1日,武汉梅花节在该市东湖梅园开幕。新华社发(宋建春摄)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清代搁笔亭已是著名的景点,为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游玩歌咏之处。吴趼人“名胜不留天地老,只今回首有余哀”(《眺黄鹤楼故址》);张竹坡“名楼已圮夕阳斜,满径荒凉馀蔓草”(《黄鹤楼遭兵燹感题》);黄侃“虽无好句赓崔李,到此登临亦快哉”(《登黄鹤楼故址》)。历代文人咏黄鹤楼的诗不可胜数。

8、我们先来看一看崔颢是怎样一个人。

9、安史之乱中,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以“附逆”之罪名流放夜郎。李璘事件是怎么回事呢?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皇权交给了唐肃宗,肃宗上台之后,他得阻遏叛乱的蔓延,他想到一个办法叫“诸王分政”。就是让他的兄弟们每人掌管一块地盘,每个地盘有一个王,这些王大部分是不出阁的,都是遥控。只有玄宗第十六子李璘,开元十三年封永王,当时在江西一带,他是带有兵权的。永王李璘觉得自己有军队啊,有军权,在江西待着,但江西不是主战场,永王要往东打,往北打,甚至有收复全国的雄心,于是擅自离开自己的地盘向东部进军。

10、黄鹤楼如黄鹤飞、梅花落,翩然纷然,散入诗仙的长短句:

11、崔颢何许人也?唐朝著名诗人,汴州(今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年)进士,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少年为诗流于浮艳,“(颢)行履稍劣,好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辛文房《唐才子传》)相传北海太守李邕闻崔颢诗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予接而去。”这可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李邕比崔颢年长26岁,对崔颢所写的“十五嫁王昌”闺房乐诗甚为反感。

12、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以“附逆”的罪名被流放夜郎,路经江夏时游黄鹤楼所作。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径江夏时登临黄鹤楼所作。

13、崔颢吟成绝妙辞,不因搥碎世谁知。

14、草地·手记|湘鄂边界小城寂静的春天

15、2018年1月27日,雪中黄鹤楼。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16、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17、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⑵。

18、其实,黄鹤楼门票价格高昂,已多年不曾去过。自小因父母同学皆外来户,不曾把自己当武汉人,甚至不大会说武汉话,北上求学工作之后,对珠链般荷塘已被高楼取代的今日江城,处处感到陌生。

19、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相传是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题诗后大为感慨而写下的诗句,并且自愧不如,表示决不再写黄鹤楼的题诗。至于李白关于黄鹤楼的诗,大概就只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0、意思《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这首诗也是假的。

1、原来,这主要是杨慎的功劳。他在《升庵诗话》中写道: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摘自百度百科。

3、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4、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5、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6、两年后,李白来到湖北安陆,与当朝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相识并入赘许家,开元十六年(728年),李白听说孟浩然要取道江夏去扬州,于是相约在江夏见面,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这是李白第一次登黄鹤楼,之后他写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题搁笔亭四首诗其内容如下:

8、李白登黄鹤楼的三首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黄鹤楼》、《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登黄鹤楼的三首诗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黄鹤楼》、《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题主的崔颢的《登黄鹤楼》为什么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更胜一筹的提问,自古至今都存在不同的看法。

9、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李白第二次登上黄鹤楼,这一次陪他登楼的友人没有留下姓名,李白也写了一首《江夏送友人》:

10、距今约1300年前,唐开元天宝年间,崔颢(约704—约754年)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载:“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11、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

1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3、黄鹤楼在黄鹤矶头,其名虽久,实显于崔司勋之诗。李太白惊见崔诗,搥碎黄鹤楼,不能出一语,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搁笔而去。是以崔之诗名,又显于太白。后世盛传白云、黄鹤之句。而指昔人为吕仙事,已误矣;至于太白遗迹,竟未有及之者,更一缺事!闻旧有太白堂,一廊直通楼下,规模甚壮,今改为亭,且与涌月台、白云楼三层连排,皆去其额。游者历阶而过,不知此为何迹也。予徘徊亭下,遍读近人之诗,因口占四绝,书之粉版,并拟亭名于诗前,特为此地补此缺事,且以知天下名山胜境,皆显于落拓之文人,而太白旷世逸才,乃能虚怀善服,其谦德尤为可传云。

14、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15、晚清《点石斋画报》刊载的《古迹云亡图》,描绘了“清同治黄鹤楼”被大火焚烧的场景

16、落梅花,即古曲《梅花落》,笛声随风散落,如梅花落满江城。

17、李白当时在庐山那儿隐居着,竟然也跑到永王李璘的幕府里去了。尽管他后来写诗自辩:“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但这种自辩是洗脱不了自己的罪名的。李白在流放的途中,遇皇帝大赦天下,李白回到江夏,有位姓史的郎中陪伴他。乾元二年(759年)某天,他们听到黄鹤楼上有人吹笛,引起李白伤感,遂写下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18、《黄鹤楼》是崔颢中年漫游鄂州时所作:

19、武昌的梅花曾经散落房前巷尾,路角街头,是幼时寻常风景。记忆中人皆惜花,并不折枝。那时常停电,家家备有蜡烛。

20、在景物描写,借景抒情,比兴方面,通过本文对于两首诗的比较也会得出:崔诗胜于李诗的结论。

1、草地·专栏|那些曾在历史上肆虐过的病毒,人们是如何应对的?

2、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3、(原创)非也。不知题主听谓"崔颗的《豋黄鹤楼》没有多高水平”从何说起。

4、“诗仙”就是“诗仙”,李白的这两首诗虽是模仿之作,也写得非常出色,得到了后人的一致赞扬。

5、李白登黄鹤楼,远眺近览,诗兴大发。正待提笔,忽见已有人作。细读之,大叹服,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遂不作而去。

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李白每次登临黄鹤楼,总有佳作,尤其是第一次和第三次。

8、(②)张步云《唐代诗歌》,第300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

9、大约是在武汉封城进入第二个14天时,有人把这首诗改编成苦中作乐的段子:“烟花三月下扬州,我愿三月能下楼。”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