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88句登高古诗解析(精选登高的诗意是什么?)
admin 2024-02-17 11:56:03 文案短句 ℃一、登高古诗词的意思和赏析
1、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3、“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公元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4、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5、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6、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7、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8、官方微博:新浪微博@夔州博物馆
9、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10、杜甫之前,五律已经成熟,七律也已粗具规模,但作者尚稀,沈佺期、高适、崔颢、李白等著名诗人都有少量的七律佳作,但在格律方面还没有谨遵严守的意识,因而留下一些艺术上的缺憾。而这些缺憾可能恰好激发了杜甫为七律诗艺打造标杆的近乎“审美游戏”的“形式化冲动”。
11、B.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对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烘托作用。
12、ill fortune has laid a bitter frost on my temples,
13、《登高》这首诗的全诗意思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4、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15、古诗词鉴赏:《沁园春·雪》—毛泽东
16、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17、杜甫的《登高》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推崇,评价之高,较《黄鹤楼》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18、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19、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20、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二、登高的诗意是什么?
1、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
2、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4、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5、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6、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7、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8、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9、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10、不正确的一项是()
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12、B.诗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感情都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13、B.“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14、A.“乱石穿空”三句,运用比拟手法,展现出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15、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的诗风相近。
16、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17、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18、在小学考试的众多考试题型中,古诗词鉴赏一直都是众多小学生的失分重灾区。其实,想要在此类题型中少扣分,甚至是不扣分,就需要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19、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三、登高古诗解析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既指嫦娥而代月,又暗喻美好之全。为了不让佳节的离愁来窒息人,诗人于是把揪心的寂寞寄托在愿望上。愿望是美好而热烈的。但人真能长久吗?千里他乡的明月真能光辉灿烂吗?希望这样,但愿如此。而真诚热烈的希望,往往是战胜不行,走向光明的第一个起点。“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2、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称赞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3、A.第一句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4、C.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
5、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6、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7、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9、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饮酒的风俗。典出南朝梁.吴均《续齐丨皆记.九日登高》:相传东汉时的桓景,向仙人费长房学道多年。有一次,费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全家人只有都用绛色袋子盛了茱萸挂在臂上,登上高处去喝菊花酒,这才可以免灾。”桓景依他所说的去做了。费长房知道后高兴地说:“这下灾祸全消除了。”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11、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12、你想啊蜗牛那么一个小小的东西走的慢还要背着大大的壳子所以他往高处爬是很困难的!蜗牛登高应该是指一个人去努力做意见不容易的事情!
13、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14、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15、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16、胡应麟云:杜“风急天高”一章56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诗薮》) 胡以梅云:对起对结,浑厚悲壮,大家数。此在夔州所作。江山境界,能助诗神。“风急天高”,极得登高之神情。(《唐诗贯珠》)
17、此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全诗原文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18、B.“珠”、“玉”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
19、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20、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四、登高古诗的诗意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4、leaves are dropping down like the spray of a waterfall,
5、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
6、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7、溅,是液体向四下迸开来。如瀑布飞溅。溅内,没听说过。可能是说向内“溅”吧?但是是哪首古诗词里有“溅内”呢?杜甫倒是有“剑外忽传收蓟北”这一句诗。但你想知道的是“溅内”。真的没法帮你。这样,你再想想,是不是字打错了?还有,到底是不是出现在“古诗词”中?
8、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9、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0、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
12、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13、况且秋高万里,落木无边,伤时忧世,困病缠身,凡此种种,诗人慨以当慷,挥洒义气,志出八荒之表,神游六合之外,昂然举首顶天立地,吞吐天地的气魄胸襟,去日无多,尤不忘国难之伤,几近乎超人,突然转而为一杯酒感叹,平实亲切,自然真挚,既没有堂堂大言的矜夸,也没有飘飘高世的自许,而是一个平常的多病老人。这婉转跌宕的收笔,不更显得六句奔雷之势一句黍离之情的难能可贵吗?不更显得伟大的诗心生自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的惊心动魄与一往情深吗?这一句想要喝酒不可得的慨叹,宛如劫火度尽后的山青水碧,轮回出落后的鼻直眼横一般,每读一次都让我深深地感动,每读一次都让我重新品味太白固不可及,至如少陵又何尝可及的绝望慨叹。
14、这首诗是大历二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此诗。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15、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尾联两句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抒发的感情。
16、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17、“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8、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19、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诗圣杜甫时年55岁,他流落江湖,于酒醉之时登高望远,无边落木,滚滚长江,大自然已是深秋。杜甫此时漂泊万里,孤穷多病,一生潦倒,杜甫自己也走到了深秋。
20、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五、登高古诗及诗意
1、夔州人当时可能没有想到,一位以诗为生命最重要的追求的作家,一旦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生活,会做出多少美丽的事情。杜甫在夔州虽然只住了不到两年,他的诗歌人生却出现了又一个创作高潮。据统计,他在夔州创作了四百三十余首诗歌,约占其全部传世作品一千四百余首的三分之一。而且杜甫夔州诗不仅数量多,艺术上也达到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最高峰。作为“诗圣”,杜甫的这些作品无疑已成为夔州诗乡奉节诗城的重要支柱。闻一多曾赞美杜诗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那么其中有一缕非常美丽的丝霞就是在夔州织成的。这一缕丝霞不能不首推写于767年秋天的《登高》——这首被后世推举为天下第一七律的不朽诗篇。
2、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3、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4、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5、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6、阅读王创造性提出“爱阅读、深阅读、强理解、善表达、能力强”的教育理念。
7、《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8、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 上一篇:86句登高杜甫改编散文(精选改写杜甫登高记叙文400字)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