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精选145句终南山禅七文案

admin 2024-04-11 09:03:29 文案短句

一、终南山禅诗

1、生烟漠漠中有树,树外田家几家住。重峦复坞随不断,茅舍时时如菌附。两人并向渔梁涉,一鸟遥从翠微度。行云澹映荒水陂,似有斜阳带微昫。傍篠白沙明,青林滃成雾。乍明乍晦景万变,想当夏尽秋初处。石墙短缘隈,隈水浅萦回。宽平一亩敞层屋,板扉犬卧无人开。书堂树深昼寂寂,主人应是王摩诘。(明祝允明《王右丞山水真迹歌》)

2、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3、一般大家说的终南山基本上指的就是秦岭陕西段,这里有72个裕口,我们本地人都认为各有特色,都很好玩。外地人来秦岭,从东向西,好玩的有东汤浴温泉游。翠华山秀美,且看到第四季冰川产生的山崩奇观。环山路长安段农家乐。西段周至道家圣地楼观台,财神庙。西段太白山及西汤浴温泉。太白县黄柏源。五丈原诸葛亮庙等,我只说了大概,总之整个秦岭就到处是风景。

4、yùtóurénchǔxiǔ,ɡéshuǐwènqiáofū。

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6、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②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8、白云深处有神仙,与常明书院一起深入中国最神秘、最美丽的终南山。寻佛问道,与隐士们一起品茗问道,与云鹤为伴,感悟终南山的厚重、博大、包容和神秘!终南山那一页页岩石就是一纸纸经书,等待有缘分的人阅读……

9、林宽:(唐)(约公元八七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侯官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末前后在世。与许棠李频同时,生平事迹亦均不详。宽著有诗集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10、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11、山水画与道家神仙思想

12、作者相关经历: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又迁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此后半官半隐居。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

13、这首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自然,富有禅趣。

14、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小孩看见山的前面有一片闲着的田地,就叉着手(古代一种礼节)问他的祖父说:“这块田是谁的?为什么没有人耕种呢?”祖父回答说:“这块地不断地被人买来卖去,所以就荒废啦。要等到真正怜惜这片好田地的人来,这块田地才会有人耕种啊。”

15、“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16、(宋)贺铸《题毗陵僧舍二首之二》原文选段:古寺不挂寰瀛图,终南山翁何处bai至。释义:古老的寺庙没有悬挂着全国的地图,终南山的那个老翁哪儿来的呢?du(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文选段: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释义: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唐)吴筠zhi《翰林院望终南山》原文选段:幸见终南山,岧峣凌太虚。释义:有幸能dao够见到终南山,山高的快要逼近天空了。(宋)王中立《杂诗四首》原文选段:贪看终南山色好,不知红日下前峰版。释义:我贪恋这终南山的风光,不知不觉太阳就要落山了。(唐)齐己《题终南山隐者室》原文选段:终南山北面,直下是长安。释义:终南山的向北方向,直接权下去就是长安城。

17、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18、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19、值:遇到。叟(su):老翁。

20、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二、终南山禅七

1、乾坤多变态,江海生暮愁。白鸥飞不去,千载空悠悠。(元贡师泰《题王维辋川图》)

2、相见当年丈六身,一弹三界群魔伏。

3、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三彩假山,置放于陶制庭院,陕西省博物馆藏。

4、③兴:兴趣。胜事:快意之事。

5、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6、法演禅师最初参礼白云禅师的时候,也是不明白这如意珠到底藏哪儿了,所以就举出这段公案向他请益。哪里知道刚一举完这则公案,就遭到白云禅师的大声地呵叱。这一呵叱,当下法演禅师就开悟了,随即写下诗偈,呈送给白云禅师,内容如下:

7、赏析:风雨也好,晴朗也好,与我而言,有何分别?一个人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有了舍弃名利的觉悟,此生无论是怎样的境遇都不那么重要了。无论是回首往事还是展望未来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8、人生如梦,转眼即逝。凡事皆会过去,再努力回忆也无济于事。常人亦会过去,从暂时的分离到永久的诀别,谁都无法避免。坏好迷悟都会过去,你什么也留不住,明白了这一点,便是觉悟的开始。

9、商朝伯夷、叔齐隐居终南山脉的首阳山,是为了忠于商朝。姜太公隐于磻溪,是为了帮助周文王消灭商朝。老子隐于终南山楼观台,是为了告别周朝宫廷。秦代商山四皓最终隐居终南山,是为了不在汉朝当官。张良功成身退,曾隐居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是忌惮刘邦得了天下会杀功臣。后周孙思邈隐居太白山,是因为天下混乱。唐代吕洞宾隐居终南山鹤岭,是为了修道。王维隐居辋川,是因为被迫当过安禄山的高官,心灰意冷而礼佛,成为不用剃度的居士。王维在辋川写山水诗与画山水画,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启迪了后世题诗画的新样式。五代道人谭峭隐居终南山,写下了颇有见地的《化书》。

10、⑥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11、赏析: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苏轼连用三典,告诉我们人生短促,为了蝇头微利,费尽精神,在这如梦一般短暂的人生里,实在是可笑。

12、其为状也,攒怪石而岑崟。其东则峰崖刻划,洞穴萦回;其西则翠屏崭岩,山路诘曲。现蓬莱图万重于积石。(唐宋之问《太平公主山池赋》)

13、最后,我用一组隐士高僧所写的禅诗来表达我在终南寻佛过程中的感触!

14、荆关以后世有人,几人能写山水真。(元鲜于枢《范宽雪山图》)

15、有幸能够见到终南山,山高的快要逼近天空了。

16、(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道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17、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

18、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长开智慧花。

19、已知最早的假山实体,出土于洛阳唐朝上阳宫遗址。上阳宫建于唐高宗上元年间,武则天晚年移居此宫。宫内假山叠垒在人造的水池岸边,呈高低错落之势。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曾指派人建造园林,用奇形怪状的石头堆砌假山。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更加张扬,营造定昆池,假山水从长安城郊一直修到终南山。

20、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三、终南山禅修班2020

1、有主还须更有宾,不如无境自无尘。

2、山水画中的山水如同园林中的假山水,这在顾恺之《洛神赋图》的摹本中已有所表现。出生于长安的李昭道、关仝等山水画家的作品尤为明显,其画面的山峰造型如同园林中的假山怪石。唐代宫廷和贵族庭院有营造假山水的风尚。唐太宗为高祖李渊建大明宫,凿太液池像大海,堆假山像海上仙山。面对一铺沙盘式的假山水,唐太宗特地撰写了一篇《小山赋》,意犹未尽,指示才女徐贤妃也写了一篇,名叫《奉和御制小山赋》。两篇文章都将人造假山同终南山类比,摘录如下:

3、古寺不挂寰瀛图,终南山翁何处至。

4、净果熏修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闲看。

5、唐代高僧玄觉大和尚《证道歌》

6、造化有功力,平分归笔端。溪如水后听,山似烧来看。立意雪髯出,支颐烟汗干。世间从尔后,应觉致名难。(《陈式水墨山水》。陈式,唐文宗时人)

7、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8、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9、第六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不知不觉间,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可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观看云彩变幻。

10、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④。

11、这两句还体现了禅宗的时空观。第一句用“处”字把行到水源的时间过程空间化了,第二句用“时”字把诗人与云之间的空间关系时间化了。这就是禅宗说的“所谓有时,时已是有,有皆是时也”(道元禅师语),即时间就是空间的存在(“有”),空间的存在都是时间。这样,瞬间变成了永恒。由于这首诗意味深长的禅趣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不离感性又超越感性,因而格外空灵蕴藉,令人涵泳不尽。

12、(隋)展子虔《游春图》右边局部

13、为问红尘里,谁同驻马看。

14、赏析:相传这是苏东坡的“开悟”诗。就像禅宗六祖慧能佛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样。人类认识事物,总是有主有客,有物我之别。苏轼在禅悟中,从“有主有宾”到“无境无尘”,物我相遇,物我消融,如天心圆月,寂然长照,如如不动。

15、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16、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实则是深有禅意的。在佛家眼里,云象征“无常心”“无住心”,坐看云起时,分明就蕴藏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通俗的说法就是一个“空”字。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做到像云那样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以大自在了。

17、净土宗香积寺,创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位于长安城西南神禾原,面对终南山。

18、第四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就像是美好的事在前面,独自到那里去享受。胜利顺心值得庆贺的事,空为自已个人知道。因为之前已经开悟懂得称性起修了,因此高兴而好要之心去起修,但心是独自而不黏上修行之事。如能随着修之缘,但心是无有变化,而能独自往来,随缘而不变。虽然在修行过程中有胜善美好的境界,但内心深知一切法都是缘起幻有的,不变而随缘。能在兴来时,及胜事时都能保持清醒和净心,也就是说,能在顺境中而保持不生起一切妄念,忍辱圆满了。在菩萨地上是第三地菩萨果位,发光地菩萨。所以这一句,主要是描述他的修行成就。

19、相思把笔题招隐,千尺长松独鹤鸣。(元陈基《题赵千里临李思训金碧山水》)

20、凝视莹莹润有光,不同凡质千年藏。

四、终南山禅宗寺院有哪些

1、闲云不系东西影,野鹤宁知去住心。

2、“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3、在浮华的世界里,什么都不是我们的。房屋田产买来卖去、终将变坏。身体百般呵护,终将腐朽。然而在万般的变灭中,终究有不变的真心本性在,它无生无死、不生不灭。若能悟到这个境界,方知眼前境界,不过是一个幻梦罢了。

4、然而,王维自称摩诘,维摩诘居士是印度大乘佛学的代表人物之东方金粟如来转世,而这首诗中作者意欲表达的正是这种领悟大乘境界时的怡然自乐。从佛法角度来看,主要透露出他自从精进学佛,一直到见了本来面目的心路历程。

5、此诗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6、门前瀑布悬空落,屋后山峦起浪堆。

7、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8、殊华岳之削成,异罗浮之移所。含仁自下,带崄非崇,分上林之卉木,点重峦之翠红。纤尘集兮朝岭峻,宵露晞兮夕涧空。影促圆峰三寸日,声低叠嶂一寻风。蝶留粉于岩端,蜂寻香于岭际。虽蓬瀛之蕴奇,故未留于神睇。(徐贤妃《奉和御制小山赋》)

9、(宋)王中立《杂诗四首》

10、祖咏,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进士。与王维友善,其诗多借状景绘物宣扬隐逸生活。明人辑有《祖咏集》。

11、无还期:忘记了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12、傍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13、乾坤增壮观,江海待深期。精微谁与并,顾陆颇相宜。(元吴镇《王右丞雪溪图》)

14、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15、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初参礼南泉普院和尚的时候,就问和尚:“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藏?”南泉和尚道:“与汝往来是。”师祖禅师道:“不往来者如何?”南泉和尚道:“亦是。”师祖禅师又问:“如何是珠?”南泉和尚召师祖,师祖应诺。南泉和尚道:“去!汝不会我语。”师祖从此信入。

16、《寻佛问道终南山》——寻佛篇之四:净土宗祖庭香积寺!

17、五言律诗四个基本句式

18、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19、这是一首世所公认的描写雪景的佳作,也是应试诗。根据《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没有被录取。

20、这首诗写了游香积寺的全过程。诗人曾闻香积寺之名,却不知究竟在山中何处,唯见峰峦入云,渺不可测。及至身行在古木葱茏的深山里,方惊讶这人迹罕至之处,竟传出杳杳钟声。流泉为高险的山石所阻,鸣声幽咽;日光因苍郁的松林所衬,色调清冷。深潭本为毒龙的窟宅,现已空无所有,想必是毒龙已被坐禅的高僧所制服。

五、终南山那个禅者之一

1、炼金百火精神透,藏之千载英彩完。

2、裴说:桂州(今广西桂林)人。唐哀帝天佑三年(906)丙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五人。考官:吏部侍郎薛廷珪。少逢唐末乱世,奔走江西、湖南等地,自叹"避乱一身多",识者悲之。屡行卷,久不第。至哀帝天佑三年,方以状元及第。与曹松、王贞白、诗僧贯休、处默为友。后梁时,累迁补阙,终礼部员外郎。与弟裴谐皆有诗名,诗风近贾岛,苦吟有奇思。

3、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4、董其昌及其追随他的清初“四王”,自诩南宗正派传人。署名王维的《江山雪霁卷》,史无记载,真伪难辨,却被明代画坛视为“墨王”,即水墨画的帝王。董其昌从友人那里借到被视为真迹的一本,反复观摩,长跽不起,事先还要斋戒三天,每天吃素,以免身上的酒肉味熏臭作品;还要连续三天沐浴和熏香,形同朝拜帝王和祖宗。后来友人索还,董其昌感觉自己如同误入桃花源又出了洞的渔夫,忘记了路径,惆怅迷惘了很长时间。

5、署名展子虔的《游春图》,被视为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比照山水画史,这幅画写实逼真,程式味不浓,不可能虚构,笔者认定画的是真山水。展子虔曾在北齐都城当官,不过《游春图》不可能画于北齐,因为贵族春游在京郊,而北齐都城邺城周边是平原。展子虔的主要经历在隋朝都城长安,曾任帐内都督,京城元帅的下属,管辖范围包括京城周边的皇家园林。按我的考察,《游春图》来自实地观察。其地望在长安城东南,蓝田山和白鹿原以及两者之间的湖泊。这里靠近秦汉和隋朝皇家园林上林苑东端的鼎湖。鼎湖是黄帝升天之处,本来位于河南灵宝。古代地名随朝代变迁而迁徙,鼎湖在西汉移至蓝田县焦岱镇。西汉鼎湖现已干涸,出土有汉代鼎湖延寿宫的瓦当。

6、何事山中闻弈棋,颜如丹渥鬓如丝。不将白眼看浮世,且向山中歌紫芝。歌紫芝,心荡荡,嬴秦残忍知不知。若无张子房,安肯出彤墀。(明张志宗《四皓弈棋图》)

7、岳顶禅房枕石台,白云飞去又飞来。

8、骚咏禅谈意未央,欹湖烟月堕微茫。(元王恽《王右丞辋川图》)

9、“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10、贪看终南山色好,不知红日下前峰。

11、潞国文公尝谓,(范)宽于山水为写生手。(北宋董逌《广川画跋》卷六)

12、báiyúnhuíwànɡhé,qīnɡǎirùkànwú。

13、顺便指出,诗中的“桂花”因在春景中出现,历来使人们感到困惑,有人认为这是诗人的败笔,有人考证有一种桂树春季开花。其实,如果站在禅学的立场来看,这不过是诗人的“妙观逸想”而已,和他的“雪中芭蕉”一样,借春天的桂花来表明超时空的万法平等的禅理。沈括《梦溪笔谈》指出:“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李、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如神,迥得天意。”

14、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15、说起法演禅师的开悟,得先从南泉摩尼珠公案说起。

16、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17、自从半夜安心后,失却当年觉痛人。

18、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19、祖咏(699—7467),洛阳人。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晚年隐居汝水边,以渔樵自终。与王维友善,属诗唱和。诗歌多写景状物,描绘隐居生活的闲适,亦有少量写立功壮志之作。《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

20、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六、终南山禅诗

1、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2、晚家南山陲(chuí)。

3、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4、楼上的虽然简洁,也有一定道理。汉唐之治,百姓生活好了,精神文明也很发达,文化人关注的就送世俗转到了精神层面。佛教作为与俗世烟火最接近,最深入浅出的宗教,也就成为文人雅士关注的主题。

5、终南山北面,直下是长安。

6、(隋)展子虔《游春图》,绢本设色,43×5cm,故宫博物院藏

7、“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8、尝闻雪满秦山图,天机貌画终南真。(元王恽《秦山图》)

9、《寻佛问道终南山》——寻佛篇之五:律宗祖庭净业寺!

10、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11、右丞今已没,遗画世间稀。(唐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

12、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13、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14、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15、仙翁归卧翠微岑,一夜西风月峡深。

16、“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水源之处,这地方再往上就没有水了,讲作者领悟禅宗向上至理的情境,清净寂然,不着不染,任从世事纷纭,英雄西烟而不著不动。

17、继《空谷幽兰》之后,有大批国人及老外来终南山寻访隐士。没有门路,自然失望而归。真正的修行人有些你看起来就是山野村夫,有些隐居在极高极险人迹罕至的地方,当然还有一些你随时可以见得到的,但是你无法判断他们道行如何。终南山脉太大,艰险的地方平常人根本上不去。终南草堂对面山上有个高高的悬崖,这里的道长就说,曾在对面悬崖上看见一个修行人在打坐。

18、玉棺启见佛指骨,曾使唐皇泪盈目。

19、每笑盛名传坎壈,岂陈虚语说零丁?

20、(隋)展子虔《游春图》左下角局部

1、这桃红柳绿,自然消息,

2、隐居终南山的王维与范宽,尤其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

3、唐代以后,从事山水画写真的作品代不乏人,如赵孟頫画《鹊华秋色图》、王蒙在泰山对景写生、王履画《华山图》等。涉及山水画描绘真山水的篇章也不少:

4、所以修行,要停止水流般的妄想,看破了,妄想之流就穷尽了,停止了。此时此处就是清净心。因为能证得清净心之后,心不迷,不着相,心永远是离相,面对他、看透他、处理他、放下他,心就如旁观者看着一切法随着一切缘而生起,幻有如梦之法如天空中的云彩。

5、诗人选用“响”和“景(影)”二字大有深意,《大品般若经》中著名的“大乘十喻”就有诸法“如响”“如影”二喻,这恐怕不是偶合。清人徐增《而庵诗话》称“摩诘精大雄氏(即佛陀)之学,篇章词句,皆合圣教”,指出王维诗暗含佛学思想的特征。因此可以这样说,这首诗的用意不只是为了显示晚山的空灵景致,而且着力于暗示这些声响光影,不过都是不可扪摸、转瞬即逝的幻觉,这与禅宗尊奉的《金刚般若经》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空”合若符契。当人语的回响沉寂于空山之后,当返影的光彩消融于青苔之上,一切又归于静止和寂灭,这才是永恒。

6、“竞利奔名何足夸,清闲独步野僧家。

7、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8、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9、徒自倚天生气色,尘中谁为举头看。

10、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和佛子,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机佛意,所以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此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历来吟诵的人很多。一般认为主要描述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他本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历来解析往往谈王维的淡泊宁静怡然自乐的情调,而实际不达至理。刘辰翁评:"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可以说深契王维之意。

11、《画刊》∣彭德:玉宝奇闻记

12、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13、每看辋川画,起予商可言。(北宋文彦博《题辋川图后》)

14、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5、赏析:在禅的世界里,物我是一体,外在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内心的世界,物我之间已无分别,而是完全调合为一。

16、唐代朝野热衷营造假山以及道教升格为国教,同神仙思想有关。道家推崇的是黄老之学,即黄帝和老子的学问。相传黄帝能管治百神,接受百神的朝拜并加以使用。《太平广记》罗列神仙传记,一共55卷。其中,排名第一的男神是隐居终南山的老子,然后有在终南山称王称帝的周穆王和汉武帝,还有唐朝画家韩滉;排名第一位的女仙是西王母,然后有骊山姥,别名骊山老母、黎山姥姥,或以为是女娲、西王母,此外还有华山的明星玉女。按《汉武帝内传》的记录,西王母驾祥云飞越终南山,向汉武帝传授《五岳真形图》。《五岳真形图》描绘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它们以图符的形态,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名山。

17、《游终南山》(唐)孟郊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8、总之,此诗描述从人生境遇,到生命的感悟;表现出一种化机之妙的精神境界。从悟后起修,展现出对人生“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从容态度。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间的流水是因云雨而有的,有云起了就表示水就快来了。所以,人们常用此诗来自勉或勉励他人,遇到逆境绝境时,不要看不开,要把得失放得下,很快就会有另一番新的局面产生。

19、《游春图》的画法,同文献记载相合。它描绘的地方,视野开阔,湖光山色俱佳,特别适合表现“咫尺千里”的画风。《历代名画记》录隋朝五大名家,展子虔篇幅最少。明代毛晋品评五家,孙尚子和郑法士为上品中,杨契丹为中品上,董伯仁为中品中,展子虔为中品下。展子虔在明朝人眼中地位最低,在于他的画风注重形似,与宋、元、明画坛论画以神似相左。展子虔画山水,采用咫尺千里的方法写实,注重形似。他勾线细致,然后以颜色晕染开来。这种画法既不是没骨法,也不是张僧繇的凹凸法,更不是顾骏之“赋彩制形”的方法,与宋元山水画的趣味也不协。后人评价他的画,称其为唐代绘画之祖。唐代山水画也倾向写真,比如王维《辋川图》所绘景点,都能一一找到其对应的山体。

20、草堂寺是鸠摩罗什法师的道场。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经74部384卷,为汉传佛教引入了印度大乘空宗佛学理论,系中国佛教文化思想形成第一人:翻译的《百论》、《中论》、《十二门论》为创立三论宗奠定了基础,使草堂寺成为了三论宗的祖庭。《妙法莲华经》融大小乘佛教为一体。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经13年,弟子3000人译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当朝宰相裴休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的门生弟子。

1、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2、时光易逝催人老,不如远离贪欲,退隐还乡,对着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做个凡人。

3、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4、寂寂的释义:形容寂静。《空山寂寂》是一部将禅画诗曲集于一体的佛曲专辑,禅意十足。由巫娜、侯长青、曹杨等一些年轻有为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改编或创作的作品,以古琴和箫为主。请出两位山野高人的脱俗之作为这些禅曲增色。两位高人其一是以禅诗著称、隐于厦门五老峰下南普陀寺的戒贤法师;其二是以禅画闻名、隐于终南山下佛家庄的法清法师。此二人同出当代高僧妙湛上人门下。

5、《画刊》∣彭德:五色神异录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