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陶渊明的诗受到高度重视是在【文案整理85句】

admin 2023-03-13 09:07:42 文案短句

陶渊明的诗受到高度重视是在

1、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中揭示陶诗的艺术特色时说:“在骈俪盛行的时代,陶渊明独能创作那样质朴优美的诗歌和那些优秀的散文,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余冠英先生在他的《汉魏六朝诗选》的前言中说:“他(指陶潜)的诗是当时形式主义风气的对立面。他不讲对仗,不琢字句,‘结体散文’,只重白描,一一和当时正统派文人相反。”谭丕模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说:“在陶渊明的时代,一般诗人的风尚,不是‘文章殆同书钞’(钟嵘《诗品序》),便是‘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只有陶渊明不随波逐流,傲然独往,高度地发挥他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这些意见的共同点是肯定陶诗的语言特色和当时诗歌崇尚骈俪和辞藻的风气相对立,表现出独创性。

2、何孟春《陶靖节集跋》:陶公自三代而下为第一风流人物,其诗文自两汉以还为第一等作家。惟其胸次高,故其言语妙,而后世慕彼风流。

3、在其他古籍如《列子》中,也有些关于夸父的记载,陶渊明综合而歌咏之,表达了对神话英雄的歌颂。曾有学者认为,他写夸父实际上是影射结束东晋的刘裕,或反对刘裕的东晋宗室成员司马休之,并联系晋、宋之际的政局大发议论,似乎陶渊明是明里读《山海经》,暗中却在干预政治。牵强无据,徒然败人读陶诗之兴耳,置之不理可也。

4、陶渊明的诗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写意化影响深远。如苏州拙政园的“见山楼”取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扬州的“寄啸山庄”取自《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泰州的“日涉园”和常州的“东皋草堂”则分别取自《归去来兮辞》中的“园日涉以成趣”和“登东皋以舒啸”。

5、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汙隆,孰能如此乎。(陶渊明的诗受到高度重视是在)。

6、对这一段时期诗歌历史发展作这样的评述,并不是钟嵘一人之见,当时人们大抵都有这种看法。例如:

7、史载桓温早怀异志,多次试图夺取中央政权,都没有能够实现,到最后则要挟晋简文帝“临终禅位于己,不尔便为周公居摄事。既不副所望,故甚愤怨……寝疾不起,讽朝廷加己九锡,累相催促。谢安、王坦之闻其病笃,密缓其事,锡文未及成而薨”(《晋书•桓温传》)。桓玄做到了他老子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而就在桓玄一度代晋自立的前后,陶渊明忽然为孟嘉立传,大谈自己的家族与桓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亲密关系,这显然绝不是偶然的无意的。

8、孟嘉字万年……后为征西(将军)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9、但从正文所描写的内容来看,明显是春天的景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可见作者所描写的归隐生活只是一种想象,并非实写,所以钱锺书把它称作是“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

10、今按,陶渊明同那些口不言钱的伪名士不同,他经常谈到经济收入问题。《宋书·隐逸传·陶渊明传》载:

11、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12、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13、就是说,陶渊明在诗中往往将他对现实人生的看法寄托于酒中。陶渊明非常喜欢饮酒,醉酒的状态可以使他超然物外,形神相亲,变得更加清醒。他的二十首《饮酒》诗,以吟咏古人、追忆往昔、感慨时事为主,借以表现他的孤高不群,如“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其三)(6)“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其九)(6)“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其十四)(6)等等。

14、关于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他当时诗歌风气的关系问题,近来在不少古典文学著作中常常发生一种误会,本文打算提出来商榷一下。

15、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歷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16、小小的园林成为大自然的缩影,既可居又可游(有些园林是从庄园转变而来,还有生产经营的功能),这与计成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2)的造园理念有相通之处。中国园林的写意化最早也是从魏晋开始出现的,尽管从园林的典雅精致的程度上看,六朝的私家园林还显得非常粗糙原始(如庾信笔下的《小园赋》),远不及宋元明清,但从写意化的倾向上看,六朝园林已开先河。

17、《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18、译文: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19、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徵 日常生活的诗化 情景事理的浑融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綺丽 陶诗的艺术渊源

20、这首诗本来是写他本人的,说自己如何坚持君子固穷的节操,而到最后忽然提到世界上没有一位孟公(即刘龚)能理解自己,却就匆匆结束了。此诗余味丰富。笔者在一篇旧作中说:“饥寒交迫长夜难眠固然痛苦,无人理解孤独寂寞则更加痛苦。《饮酒》其十六最深刻的悲哀在此,其动人之处也正在这里。”陶渊明痛感自己的命运远不如张仲蔚,心中多有荒芜苍凉之悲。

21、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 酒与菊

22、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欣赏陶渊明的饮酒。陶渊明生活在公元365年到公元427年,他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又名潜,号五柳先生,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他生活在东晋,陶渊明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诗歌和散文。这首《饮酒》是他写的一组诗,有20首,是他酒后所写。所以我们今天去读《饮酒》呢,一定要用心体会。他是酒后之作,这种酒文化,和他们这种诗结合起来的,体现的企业文化的特点呢,就十分的突出了。在这20首诗当中,其中的第五首是影响最大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23、苏东坡在研究陶诗、推动陶渊明更广泛地被人们接受方面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他才气太大,有时喜欢越位帮古人改诗(参见顾农《陶诗发微(三题)》,《书品》2004年第5辑),这在抄本时代这是常常会发生的事情,对此我们应保持足够的警惕。

24、晁说之《晁氏客语》:渊明如:“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深得固穷节”,不与物竞,不强所不能,自然守节。

25、吴瞻泰《陶诗汇注序》:古诗自汉而下,定以靖节为宗,其词旨冲澹,弥朴弥巧,真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者也。

26、《嬾真子》一书旧有《儒学警悟》本、《稗海》本、夏敬观校理劳权整理本,流传都不算广。我以前是从《陶渊明资料汇编》一书中读到过摘引来的一段文字(即《靖节公田之利》),觉得其人其说还是值得注意的,应取《嬾真子》原书来读,看他还有些什么高论。但正如陶渊明的诗句所说,“世短意恒多”(《九日闲居》),许多想读的书因为事繁人懒,都因循过去,不了了之了。近日中华书局新出了一种崔文印先生的《嬾真子录》校释本,整理得非常好,“释”的部分尤其精彩,大为兴奋,因得以通读一过,获益甚多。马永卿关于陶渊明的议论只有这么寥寥数则,诚所谓少而精者矣。因略加评述,请文印先生和同道批评指正。

27、诗里有欢聚的回顾,有离别的伤感,也有殷勤的叮嚀,语重而情深。

28、山阳指山阳公刘协,也就是东汉末年那个献帝刘协。先前他在曹操挟持下当了多年傀儡,曹操死后曹丕不想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要自己当皇帝,于是让刘协正式下台。刘协相当配合,很痛快地交出皇权,签字画押,行礼如仪,然后就跑到安排给他的山阳国(今河南修武)去,过他的退休生活,从此安享晚年,并且得以善终。他死后,当朝皇帝魏明帝曹叡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在这件事情上,三曹(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叡)和汉献帝/山阳公刘协都获得了正面的名声。

29、虞集《跋子昂所画渊明像》:田园归来,凉风吹衣。窈窕崎岖,遐踪远微。帝乡莫期,乘化以归。哲人之思,千载不违。(19)

30、《文史知识》(月刊)邮发代号2-271每月1日出版,定价00元全国邮局均可订阅国内统一刊号CN11-3153/K 

31、这一组十三首诗中多有奇思妙想,足供欣赏玩味,又多有疑义,值得探索研究。昔尝从事于此,有札记一束,顷以幽居多暇,遂取出整理删定之,请同好者批评指正。

32、在六朝士人中,陶渊明是园林游赏和写意化的代表人物。陶渊明笔下有很多跟园林有关的描写:如“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答庞参军》)(6)“阶除旷游迹,园林独余情”(《悲从弟仲德》)(6)“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6)“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6)

33、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6)161表面看起来好像与世隔绝,但他在“策扶老以流憩”(6)161的同时,又在“时矫首而遐观”(6)1看到的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6)161的黄昏景象,在“景翳翳以将入”(6)161的时候,“抚孤松而盘桓”(6)1人的活动与自然的变化总是息息相关。可见,庭院不是封闭的空间,而是回归自然的起点。

34、李东阳《怀麓堂诗话》:陶诗质厚近古,愈读而愈见其妙。

35、陆时雍《诗镜总论》:素而绚、卑而未始不高者,渊明也。

36、在南朝,陶渊明在文坛上的地位开始显现,逐渐被文人所认可,完成了隐士身份向诗人角色的转变。

37、庄子在齐物论里面有这样的话“大辩不言“。说真的很善于辩论的人,并不是以多说话来显示自己,这又是一种境界,自在不言中,含蓄而蕴籍,回味无穷。所以,魏晋之际的这种玄学的风格,在这首诗的结尾之处也就显现出来了。以上是我们对这首诗词里面的意思及其深层的意蕴,我们做的一个初步的分析。

38、清人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说《文选》“杂拟”所录六十首“惟陶公‘日暮天无云’一首得自然之趣,然亦浑言拟古,故能自尽所怀”可见,无论是“拟古”还是“饮酒”,实际上都是咏怀的一种体现。

39、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衹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衹好求救于人性的復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陶渊明的思想与性格具有復杂性,对此前人多有论述,已如上引。此外,朱光潜在《陶渊明》一文中说:“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衝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於达到了调和静穆。”鲁迅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衞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歷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40、陈祚明《采菽堂诗选》:千秋之诗,谓惟陶与杜可也。……陶靖节诗,如巫峡高秋,白云舒卷,木落水清,日寒山皎之中,长空曳练,萦郁纾回。

41、这一首先写读书的时间和环境。这是一个初夏(南方最美好的季节),耕种已毕,外面是和风细雨,没有客人来干扰,闲下来自己喝喝酒,读读书,而读的又是插图本《山海经》以及《穆天子传》这样好看好玩的书,实在舒服得很。

42、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43、陶渊明对刘裕上台当皇帝可能不是太赞成,但也没有表示过反对,至于用残忍的手段害死前晋恭帝司马德文一事,他肯定是绝对不赞成的,但也只是在一首题为《述酒》的诗中借用典故顺便提到了一下,说是:

44、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鶏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愜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鶏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45、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46、现在,尽管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占据独特地位,但其并非一开始就受到文坛的重视,而是经历了一个从逐步认识到最后确立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的诗坛,玄风独帜,称霸诗坛的开始是许询,孙绰等人“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继而是谢灵运“富艳难踪”的山水诗,而陶渊明平淡自然的田园诗却未能跻身大雅之堂,引起时人足够的重视。颜延之是陶渊明生前的好友,他写的《陶征士诔》只是对陶渊明的人品颇多赞许“南岳之幽居者”,“高蹈独善”,对陶渊明的作品只用“文取旨达”四个字来表达,即是说,陶渊明是作为隐逸诗人受到时人的重视。刘、宋时期,陶渊明的文学造诣,在其时人心目中不值一提。颜延之不提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不是他个人的疏忽,而是文学界,批评界对陶渊明的共同态度。颜延之作为“文章之美,冠绝当时”(《宋书·颜延之传》)的文坛领袖,其诗就是“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陶渊明“田家”味颇浓的诗文,自然不在他的眼里的佳品。时称“文学泰斗”的沈约,在编撰《宋书》时,仅列陶渊明事迹入《隐逸传》并且极力宣传他的“嗜酒”、他的退隐,而对其平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文学创作,却只字未提。当然,陶潜在南朝并不是一概遭到所有人的轻视乃至忽略,他死后不到四十年,刘、宋著名诗人鲍照就开始模仿陶诗。《鲍照集》卷四有《学陶彭泽体》一首。梁代著名诗人江淹的《杂体三十首·陶征君田居》酷似陶诗,置于陶集中几可以乱真。陶渊明这时尚未被当时文坛所重视。这种情况到了梁有明显的好转。随着五言诗的发展,梁代文学批评蔚然繁荣。这时,陶渊明才真正作为一名诗人受到期时人的重视。齐梁时期的钟嵘是历史上第一个企图摆脱传统偏见、正式评论陶诗的人,指出:“宋徵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诗人隐逸之宗也。”(《诗品》)总算比前人进了一步,但是评价并不高,只是陶诗置于中品。对此后人多诟病钟记室列渊明入“中品”,以为他有眼无珠,识见低下。沈德潜《说诗睟语》也说:

47、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幷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一文认为,屈原代表了载道文化,陶渊明代表了闲情文化。陶渊明所代表的这种文化模式深刻地契合了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封建士大夫独特的文化心理。宋元以来成为他们的认同对象,备受推崇。

48、“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情新,得名未盛。颜、谢并起,乃各擅奇。……”

49、正因为诗的第一句不会讲到自己的年纪,所以不仅以辛酉为陶渊明五十岁是不可信的,先前的“辛丑五十”、陶渊明享年76岁之说同样不能成立。

50、桓温与孟嘉固然是上下级的关系,但更像是不拘形迹的亲密老友。他们之间的问答都无关于政务公事,只是风雅得紧。

51、诗中说的“玉台”就是《西山经》之所谓“玉山”,亦即《大荒西经》所说昆仑之丘(或称昆仑山、昆仑之墟)的一个部分。昆仑山乃“百神之所在”(《山海经•海内西经》),西王母“馆宇非一山”,有时也会住在别的什么地方。大神总是自由自在。

52、本文原载于2017年3月22日《中华读书报》

53、赵文哲《媕雅堂诗话》:陶公之诗,元气淋漓,天机潇洒,纯任自然。然细玩其体物抒情,傅色结响,并非率易出之者,世人以白话为陶诗,真堪一哂。学者须从此着神,然亦不宜多学。

54、特别是最后一首,诗人有感于“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6)99的现实,称赞孔子为拯救礼崩乐坏的现实所作的努力,“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6)又对其生不逢时而感到惋惜。而现实的情况更是到了“六籍无一亲”(6)99的地步,以致“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6)唯有饮酒才能排遣心中的忧愤,“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6)

55、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等都着重于关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56、在以上五类题材之外,陶渊明还有一些以发挥哲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拟挽歌辞》也可以归入这一类。这类诗可以视为玄言诗,但与东晋流行的玄言诗有所不同,幷非“柱下之旨归,漆园之义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而是将生活中的体验提炼到哲学的高度。魏晋人注重门阀,陶诗中有的写到宗族关係或对儿子加以训诫,如《命子》、《责子》、《赠长沙公》等,可见陶渊明也还是重视家族的荣誉和门第的《命子》诗,《册府元龟》作《训子》,歷数自陶唐以来陶家祖先的业绩,于陶侃尤详。

57、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这样来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意思是说陶渊明的诗句看上去很质朴,但是在它质朴的背后,它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我们说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的。明代的文学家钟惺这样评价”心远二字,千古名士高人之根。“这个评价也是非常高的。可见“心远”这两个字是深受后人的喜爱的。

58、王夫之《古诗评选》:钟嵘以陶诗“出于应璩”,“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论者为以为然。然自非沉酣六义,岂不知此语之确也。平淡之于诗,自为一体。平者取势不杂,淡者遣意不烦之谓也。陶诗于此,固多得之,然亦岂独陶诗为尔哉?若以近俚为平,无味为淡,唐之元、白,宋之欧、梅,据此以为胜场。而一行欲了,引之使长;精意欲来,去之若鹜,乃以取适于老妪,见称蛮夷,自相张大,则亦不知曝背之非暖而欲献之也。且如《关雎》一篇,实为风始,自其不杂不烦者言之,题以平淡,夫岂不可?乃夫子称其“不淫不伤”,“为王化之基”。今试思其不淫不伤者何在?正自古人莫喻其际。彼所称平淡者,淫而不返,伤而无节者也。陶诗恒有率意一往,或篇多数句,句多数字,正唯恐愚蒙者不知其意,故以乐以哀,如闻其哭笑,斯惟隐者弗获。已而与田舍翁妪相酬答,故习与性成;因之放不知归尔。夫乃知钟嵘之品陶为得陶真也。

59、如果将《游斜川》诗的第一句确认为“开岁倏五十”,诗序的第一句确认为“辛丑正月五日”,陶渊明的生年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宋人张縯在《吴谱辨证》中写道:

60、这首诗并没有完全沿袭《古诗十九首》中离别相思的传统主题,而是设想在两人离别之后,有一方却违背了当初的誓言。诗人认为,真正意气相投的知己,是可以生死相许的,不会因为离别而改变,最后两句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61、陶诗语言具有很大的创造性,那是没有疑问的;但说陶诗的语言特色和当时诗歌崇尚骈俪和辞藻的风气相对立,就须要商榷了。诚然,整个魏晋南北朝是骈俪文风盛行的时代,但这段时期很长,其中也有曲折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与陶渊明同时代的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年的确崇尚骈俪,堆砌词藻;但他们两人毕竟是陶渊明的后辈,创作活动主要在刘宋初年元嘉时期。陶渊明的创作活动主要在东晋末年,入宋以后,他活得并不长久,其创作活动已是尾声了。显然,陶渊明诗歌的风格在晋代已经形成,他在创作上是不可能有意识地和颜、谢相对立的。谭丕模先生引《诗品序》、《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的诗风,原书也是指颜、谢以后的现象,与东晋末期无关。

62、该书对这个问题通过引证西方人的论述,做了较为令人信服的解说。一部真正富于原创性的作品,如果它挫败或斥责了读者的期待并向他们的审美感觉提出挑战,该作品的价值就可能需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承认和欣赏。因此也就可能发生这样的事——该作品的真正价值将长期得不到承认,直到“文学的进化”终于以新形式的现实化而进入视野,这才会破天荒第一次使人能够发现那被误解了的旧形式的途径。在这一点上,陶渊明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接受,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由此,张隆溪认为陶渊明诗歌的价值在传统批评中的戏剧性变化很有意义,其关键在于,它不仅仅因为让我们知道了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的反复无常,同时也因为它向我们表明(当陶渊明的诗歌终于被视为经典时):在中国诗歌的读解中,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被接受为具有最高价值的和最有意义的,什么样的风格特征成了人们熟悉的期待视野的一个组成部分。陶渊明的诗歌实际上在当时以其质朴平易的语言向读者也向批评家提出了难题,因为它的质朴平易所造成的透明很容易模糊它的价值和意义,人们也正因此而难以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它不在当时人们的“期待视野”之中,当时人们的“期待视野”是精致的典饰和修辞的招摇,而陶渊明的作品在当时人的眼中,是如此的粗糙、缺乏色彩、缄默少语、质朴无华,以至他的同时代人中无一人将他视为诗人,更不会给他高度评价

63、陶渊明打算通过三青鸟秘书向西王母提出两点要求:一要有酒喝,二要能长寿。饮酒是陶渊明的最爱,当他官任彭泽县令之时,决定将三顷“公田”(代替官俸的田地)全都种上可以酿酒的秫(黏高粱),并且高兴地说:“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后来不得已向夫人让步,同意拿出六分之一(五十亩)种水稻,以供全家人吃饭,六分之五还是种酿酒的原料。

64、陶渊明熟諳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朱自清《陶诗的深度》根据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统计,“陶诗用事,《庄子》最多,共四十九次,《论语》第共叁十七次,《列子》第叁,共二十一次”。梁啟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说陶渊明是“儒家出身”,“一生得力处用力处都在儒学”。对陶渊明的品格,他在肯定陶渊明冲远高洁之外,又强调陶渊明是“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缠绵悱惻最多情的人”,“极严正——道德责任心极重的人”。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朱自清《陶诗的深度》曰:“‘真’和‘淳’都是道家的观念,而渊明却将‘復真’‘还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谓孔子学说的道家化,正是当时的趋势。”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但他幷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係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幷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关於陶渊明对佛教的态度,陈寅恪说:“盖其生平保持陶氏世传之天师道信仰,虽服膺儒术,而不归命释迦矣。“逯钦立《〈形影神〉诗与东晋之佛道思想》一文就《形影神》诗论曰:此诗乃反对慧远的报应说和形尽神不灭说。见其《汉魏六朝文学论集》。朱光潜说:“渊明是一位绝顶聪明底人,却不是一个拘守系统底思想家或宗教信徒。……在这整个心灵中我们可以发见儒家的成分,也可以发见道家的成分,不见得有所谓内外之分,……此外渊明的诗里不但提到‘冥报’而且谈到‘空无’(‘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我并不敢因此断定渊明有意地援引佛说,我衹是说明他的意识或下意识中可能有一点佛家学说的种子。”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狠大的差异。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待死亡,与佛教之嚮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歷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歷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65、陶诗显然接受了玄言诗的影响。玄言诗虽然抄袭老庄,落了套头,但用的似乎正是“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因为只有“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才能比较的尽意而入玄;骈俪的词句是不能如此直截了当的。那时固然是骈俪时代,然而未尝不重“接近说话的语言”。《世说新语》那部名著便是这种语言的记录。这样看,渊明用这种语言来作诗,也就不是奇迹了。他之所以能够超过玄言诗,却在能摆脱那些老庄的套头,而将自己日常生活体验化入诗里。

66、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67、在陶渊明的笔下,园林不仅与喧嚣的官场隔绝,使他获得了一种清幽宁静的独立空间,而且在赏玩大自然的同时,也使他融入到宇宙自然中去,成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因此,陶渊明笔下的园林景物,往往突破了有限的时空限制,呈现出一种无限开放的格局。即使置身于小小的庭院,也能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68、苏轼: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69、但萧统也不可能不受时代文风的影响。刘、宋时期的颜、谢、鲍三大家写诗,都以追求形似而著称,具有“争奇”和“追新”的特点。首先是颜、谢繁富、细致的审美风格成为时尚,继而有沈约、谢眺倡导的永明体,讲求声韵调协之美,再后来又有崇尚华靡的宫体诗流传朝野。而陶潜以朴素平淡见长,纯朴真挚的胸怀,自然不合时人的审判员标准,时人不能正确认识陶诗,不能在文坛上给予陶诗以应有的地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萧统虽对陶潜评价很高,其《文选》在选陶潜作品时也只是录了八篇,上比陆机、潘岳,下比谢灵运、颜延之,诗文总数还是瞠乎其后。这间或反映了一种共识。由此可见,对陶渊明的审美评价,萧统比钟嵘有高明之处,但又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70、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71、方东树《昭昧詹言》:惟陶公则全是胸臆自流出,不学人而自成,无意为诗而已至。

72、马星翼引来作为例子的另外一句陶诗也是文本有误,那里是把“瞻夕欲良䜩(宴)”(《于王抚军座送客》)错成“瞻夕欲良谦”了,原句只是说准备在一个美好的晚上举行宴会,同卦名完全无关;而“䜩”误作“谦”就麻烦了——六十四卦中是有“谦”这么一卦的,艮下坤上,《易传•谦》之《象》云:“君子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这样一来就引起很大的困惑,这句诗也变得“不甚可解”了。

73、书中所述北宋轶闻遗事、艺文掌故,生动有趣,可供研究,亦可资赏读。

74、高人总是孤独的,而天下得一知己足矣。陶渊明又有《饮酒》其十六诗云:

75、此诗为考先生年岁最主要之资料。因序中明言“各疏年纪日时”,而序之发端明记“辛酉正月五日”,诗之发端云“开岁倏五十”,故辛酉年先生之齿丝毫无疑议之余地也。后人所以多不察者,则以俗本“辛酉”皆作“辛丑”,而诗句之“倏五十”又或作“五日”。先生卒于丁卯,即以《宋(书·隐逸)传》年六十三之说推算,则辛丑亦仅三十七岁,与“开岁五十”语不相容。俗子强作解事,见序有“正月五日”语,因奋臆改“五十”为“五日”。殊不知“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此二语如何能相连成意?慨叹于岁月掷人者岂以日计耶?况序中明言“各疏年纪”,若作“开岁五日”,所疏年纪何在耶?于是复有据“辛丑五十”之说,谓先生实得年七十六者(李《笺》引张縯语)……以辛酉五十推算他篇他岁,皆无不合。一切疑团,迎刃解矣。(《陶渊明》,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89~90页)

76、王世贞《艺苑卮言》: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入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后人苦一切深沉,取其形似,谓为自然,谬以千里。

77、朱光潜《诗论》: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

78、吴菘《论陶》:渊明非隐逸也,其忠君爱国,忧愁感愤,不能自已,间发于诗,而词句温厚和平,不激不随,深得《三百篇》遗意。

79、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大荒西经》)

80、私家园林(士人园林)是从魏晋以后兴起的。兴起的原因,一般来说,当然离不开山水审美意识的出现、魏晋玄学的影响和隐逸之风的盛行。除了这些基本的原因外,自然山水的园林化则是最直接的原因。《宋书•戴颙传》记载:“(戴颙)乃出居吴下,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1) 

81、综合以上引文,可见整个东晋时代是玄言诗的时代,它的内容专谈哲理,语言枯燥,“遒丽之辞,无闻焉耳”。直至东晋末年的谢混,风气始有改变,但只是一个开头,“得名未盛”。直至谢灵运出来,玄言诗在诗坛的长期统治地位才被打倒。所以《文心雕龙·明诗》篇又说:“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陶渊明既然是谢灵运的前辈,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东晋末期,那时还是玄言诗的时代,那时玄言诗的基础虽然已经开始动摇,但还没有失去统治力量,还没有让位于后出的山水诗。陶诗的语言风格,还是在玄言诗流行的环境中形成的。玄言诗既然并不崇尚骈俪辞藻(玄言诗的风格,看现存孙绰的诗和当时兰亭集会时诸人的诗作即可明白),因此上面所举的著作以为陶诗语言特色与当时形式主义诗风对立之说,就无法成立了。

82、按照《诗品》的说法,自西晋末年以来,以迄东晋,玄言诗流行,它的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恰恰和崇尚骈俪辞藻的风气相反。在这段时期中,虽有郭璞、刘琨以至东晋末期安帝义熙年间(即陶渊明的主要活动时代)谢混等人的创作特出流俗,但只是少数人的现象,未能形成风气;直至谢灵运出来,风气才大变,钟嵘认为他的成就可以上接陆机、曹植(刘琨、郭璞的诗,我们现在看来并不很华美,但比当时流行的玄言诗已算是很有文采的了)。

83、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84、此外,《杂诗》其七中的“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6)119也与《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5)329意思相近。但总的来看,所模拟的对象大都难以确指。因此,这九首《拟古》诗实际上是借古诗的意象和情调来表现他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某种感触。如第一首: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