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对联的起源简介【文案整理73句】

admin 2023-03-14 08:36:18 qq说说

对联的起源简介

1、于是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故事”中,开篇就写明:“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2、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无情对不在此列)(对联的起源简介)。

3、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4、卢志是什么人?卢志字子道,范阳涿(今河北涿县)人。始为(西晋)成都王(司马)颖谘议参军,后曾任卫尉卿、尚书郎。其少年好学,朝夕惟焚香读书,尝与书盟曰;“誓与此君共老。”(详見《晋书卢志传》)。

5、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6、之所以论定是唐代,是因为此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开元是唐玄宗年号,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

7、春联起源于桃符,是中国古代周朝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也有说是辛寅逊或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8、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9、唐代中期以后,形成了文学史上称为近体诗的“律诗”。律诗不仅对诗中的对偶提出了严格要求,而且形成了固定的位置,它使对偶在诗歌中更加艺术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至此,对联也就随着应运而生。对联是律诗的演变。对联与律诗中对仗的中间两联相比,除了在字数的要求上不同(律诗中只有五言或七言),其余对仗的形式、要求,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10、在家乡,春联叫对子,贴春联叫贴对子,写春联叫写对子。以前的对子,都是手写的,五言或七言的上下联和横批,写在红红的纸上,对仗工整,内容有对来年美好的憧憬和祝福,寓意颇深。现在的对子,都是印制的,一到过年满大街的都是卖对子的,各种字体,以楷书为主,有墨汁印在红纸上,也有金粉印在红纸上,金光闪闪的,非常漂亮。

11、另据《世说新语(下卷)•排调(第二十五》所载:“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张华)坐。张令其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世说新语》是记载从东汉到南朝●宋时有关的人物轶事的杂史。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南朝●梁●刘峻(字孝标)作注。看其初衷,“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则既不是作诗,更不是作联。可看作是清谈大话。

12、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故事”中,开篇就写明:“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13、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14、人们为了去除厉鬼,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而到了明代,随着对对子的习俗开始盛行,对联一词便出现。

15、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16、记载对联的文献具有可靠性。这要通过几个方面来考察:

17、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领袖人物的诗词被直接引作春联的较多,常见的有:

18、由于各种论点、相关论据及其所举文献,种种不一。因此,若要论定一副对联是最早的对联,或者说是对联的起源,就必须经过综合分析。要分析就要有比较科学的规则:

19、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20、    春节,家家户户都有张贴春联的习俗,红红火火的春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那么春联的起源发展你又了解多少呢?1月21日晚,由乐清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乐清市文化馆承办的《春联的起源发展及历代名家春联书法欣赏》分享会,在乐清市文化馆一楼中厅举行。

21、刘教授也在文章中提到《宋史卷4西蜀孟氏世家》载云:“每岁除,命学士为词,……末年,……,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这就是说春联己写了一些时候了,并由此称赞梁章钜“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的观点是谨慎的。

22、有人认为谭说或源于《诚斋杂记》。据《四庫全書總目》所载:《誠齋雜記》二卷,内府藏本,舊本題元林坤撰。前有永嘉周達觀序,稱坤字載卿,會稽人。曾官翰林,所著書凡十二種,此乃其一。誠齋,坤所自號也。四庫全書对它的评价不高:“……中皆剽掇各家小說,餖飣割裂,而不著出典。……其弇陋可知也。”

23、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4、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25、诚然,先生确实考据了很多材料,很费功夫,但这么简单逻辑就把其他起源说给予驳倒,恐怕有些不足信服。有没有什么问题呢?我也产生了以下思考:

26、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27、门对贴反和你要几“年”与春联有关的方言俗语

28、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29、以上文字写在第0610卷背面,前后均无题记。其正面为《启颜录》的抄本,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了,刘丘子投二舅。”

30、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31、糊涂居士写诗联的故事‍(对联故事妙趣横生)

32、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33、为客户送上一份诚意满满的祝福也是本次行动的重中之重,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春联贺词资料,让员工及领导们共同参与春联措辞内容的讨论。最终敲定了藏头形式、大众喜闻乐见、最能接地气的对联内容,用以确保我们独一无二的特有特征。

34、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35、我们认为:对楹联的这种认定是沒有说服力的。也从三点来辨析。

36、“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37、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38、第祈福禳灾的文字并不就是楹联,还有玉以及在玉上的刻辞,其中有不少四言的。试看《红楼梦》宝玉的刻辞:“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金锁上的刻辞“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都是祈福的。这可能是由早期的禳灾的刻辞演进而来。

39、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40、《晋书》计130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其作者是唐初名相房玄龄和褚遂良等,当然是信史。

41、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的道理一样,对联的单位叫“副”,古人用“幅”。

42、九重城接天花界,三五秋生一夜風。(廣宣)行聽漏聲雲散後,遙聞天語月明中。(廣宣)

43、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44、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温州百姓形象地称之为“门对”。“门对”遵循联语格律要求,如平仄协调,对仗工整,音节和谐等。它的艺术形式,大致是从律诗中的颌联、颈联脱胎而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腊灯红”“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等春联及楹联,都出自格律诗。不过,律诗为五言、七言,对联却不受字数限制。如温州江心屿浩然楼和圆通殿的对联分别是:

45、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46、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47、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48、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49、从诗中摘出符合对仗的句子,就是所谓的摘句联。摘句联并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对联,而只是诗的一部分。近年有一些人不细加审读,经常将一些从唐诗名句摘下来的摘句联作为通常意义的对联,并认定是对联的起源,那是很不严粛的。

50、《时事打油》:你见过如此高大上的打油诗吗?

51、《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52、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3、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

54、作为江东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陆机、陆云兄弟很为自己祖辈、父辈感到骄傲,然而现实是如此的不堪,内心痛苦可想而知。居然还出现了卢志当众羞辱陆氏兄弟之事。据《世说新语●方正》载:“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君于卢毓、卢廷。’……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耳。”

55、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刻于桃木板上,从此让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被认为是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过年时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非常普遍,王安石有诗云: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时也已开始将桃木板改为纸张,称为春贴纸。春联一词出现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当时要求家家户户在除夕时都要用红纸写春联贴于门框上,以此来迎接新春。明代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有云: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从此,之前桃符所承载的避灾、祈福和祝愿等使命,逐渐被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贴春联、贴福字、贴年画、贴门神等红色喜庆春节元素所替代。

56、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回回故往,逐吉新来。年年多庆,月月无灾。鸡回辟恶,燕复宜财。门神护卫,厉鬼藏埋。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57、对联的对偶要求,虽然大体上与律诗的对仗相同,但有些方面,却又突破了律诗对仗的严格限制,更显自由和灵活性。这是受到词的影响。最明显的有两个方面:

58、回复"16":首届“思齐书院杯”少儿书法大赛、考级公布

59、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60、关于“对”的形式至少在《诗经》中就已有体现了,尽管没有这个概念产生,但是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对”的意识的萌发过程,其后和诗歌一样继续得到发展。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把这样的对句或者说联语,挂在楹柱上形成了“楹联”这种新的形式,但是“楹联”本质还是“对”或者说“对子”。因此,不妨作一个大胆设想,即对联和楹联有别,更准确说是对联应该包含楹联,楹联只属于对联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楹联这种功用性使其得到广泛地普及,而将两者混到一起,武断的认为楹联应该从“对”中单独剔出来,作为单独体裁,割裂了二者的本质联系。显然,我们现在把孟昶的桃符称之为史料下可考证的第一幅楹联或者说春联,问题不大,但称之为对联的起源,这就成了一种谬误。

61、今天,河北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楹联协会常务理事、邯郸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甄艳芳为您带来有关春联的起源与发展的知识。

62、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

6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种悬挂桃符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写二神名字或者描画图象,到后来有人在桃木板上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到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诗句”,即“楹贴”。这种题桃符的楹贴,便是对联的雏形。

64、明清以后的对联,如谐趣对、叠字对、复字对、以及口语、俚语、成语等用到对联之中的情形日渐增多,说明它受到元曲的影响是明显的。例如:倾国倾城越西子梨梨枣枣;行云行雨楚巫娥暮暮朝朝(张可久(双调 折桂令)《赠歌者秀英》)。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抗州中山公园对联)。由此可以说,对联是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的。

65、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是“对仗”和“骈偶”两个词的演化综合。对仗是诗词曲联中语句的一种对偶形式。“对仗”缘于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仪仗队。这种仪仗队是两两相对地排列的,其队形、人数、服饰、旗号等都整齐对称排列,所以叫“对仗”;骈偶的“骈”是指两匹马并驾齐驱,“偶”指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合成“骈偶”,也是成双成对的意思。对偶和对仗二者疏密有间,宽严有别,对仗忌重字,对偶不忌。

66、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67、水華迎暮雨,松吹引疏鐘。(皎然)出谷隨初月,尋僧說五峰。(潘述)

68、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69、我本人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虽然目前学了点皮毛,但是马克思的一些理论,不妨用到这里供大家参考。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中这么一段:

70、北宋时,对联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在桃符上书写郁垒,另一则是书写其它祝福语。宋代后,新年悬挂春联的习俗在民间已经很普遍了。如王安石诗中的“千门万户障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到明代,桃木板被红纸代替,成为“春贴”,开始贴近现在的春联。

71、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72、吃完晚饭,开始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到零点钟声敲响时,爸爸和弟弟到院子里放炮,发火笼,检查对子有没有被风刮跑。如果对子不见了,爸爸现场再写一个。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