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句【文案整理67句】
admin 2023-03-27 02:48:28 qq说说 ℃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句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学生的《孟子·尽心下》
2、No.31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句)。
3、译文:我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全部用来思考,但没好处,不如学习啊。
4、No.5读者的好恶能决定书的命运。——莫鲁斯
5、语出春秋·孔丘《论语·阳货》。君子勇武无义便会去作乱。小人勇武无义就会做偷盗的事情。
6、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7、 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宋)朱熹
10、语出春秋·孔丘《论语·子罕》。等到了冬天,然后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凋亡的。
11、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英国)谚语
12、此语出于《论语·卫灵公篇》。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13、孔门之学与教,都围绕“仁”来生发,“求仁”是儒家实践的基本方式与途径:一方面由近及远,下学上达,学以成人,学以致道,求仁得仁,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内圣外王,修己安人,成己成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实现理想社会。孔子的“仁”不是纯粹哲学思辨构建出来的,而是在自己生命成长、人格提升过程中,在性与天道融合,天人合一中完成的,形成了具有中国思想特质的“圣学”,即以仁为终极境界的成圣之学。
14、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志存高远,乐在其中,即便身居陋巷,衣食简朴,又有何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格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15、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16、除了野蛮国家,整个世界都被书统治着。——福尔特尔
17、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8、白话译文: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19、 译文:腐朽的木头不可用以雕刻,腐土一样的墙壁是不可以被粉刷的。
20、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1、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冈察洛夫
22、翻译:读书只有读透书,博览群书,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23、《论语》第一章讲“学”与“习”,值得思考。“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开头就讲“学习”并且学了还要不断练习,还有很多的乐趣。
24、语出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信,这里指小信。君子坚守正道,但不拘泥于小的信义。
2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6、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对联集锦》
27、 译文: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定下来。
28、白话译文:发奋认识天下所有的字,立志读完人间全部的书。
29、语出春秋·孔丘《论语·宪问》。看到利益就想到义,遇到危险的事情,就要勇于献身。
30、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32、君子按照天地的规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适安宁。小人则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忧虑算计。
3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3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缺点。
35、白话译文: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读书,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教导子女。
36、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3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8、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39、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0、出自《论语·颜渊》。内心中没有愧疚,那还有什么好担忧与害怕的呢?
41、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先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工作,自然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42、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改变别人难,改变自己易,既然这样,倒不如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包容宽厚的心态待人,自然更容易被人接受,大家其乐融融岂不更好?
43、✎2013年金鼎古籍线装书工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4、日出照亮大地,读书清醒头脑。——(蒙古)谚语
4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语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46、谬误百出的书可能是本有趣的书;而一点谬误都没有的书也许是本十分乏味的书。——哥尔斯密
47、书籍使我们成为以往各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继承者。——钦宁格
48、No.2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49、 译文: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50、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书。——(宋)陆游
51、名著阅读|《傅雷家书》中的50条金句,每一条都值得细细品味
52、翻译: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53、中国古代学童入私塾,学完《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之后,接着便是读《论语》,因为它容易上手,适于启蒙。现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读得最多、最易入手的也是《论语》。钱穆说:“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他概括出读《论语》的四条原则:其当注意于书中之人物、时代、行事,使书本有活气。其当注意于书中之分类、组织、系统,使书本有条理。其当注意于本书与同时及前后各时有关系之书籍,使书本有联络。其当注意于本书与当代切身切世有关系之事项,使书本有应用。他还说:“我劝人读《论语》,可以分散读,即一章一章地读;又可以跳着读,即先读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旁。我们读《论语》,能读一章懂一章之义理,已很不差了。全部《论语》五百章,我们真懂得五十章,已足够受用。其实照我办法,只要真懂得五十章,其余四百五十章,也就迎刃而解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读《论语》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养成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唐文治说:“《论语》的精蕴在君子教育……包括君子教育之纲领,后世读《论语》者,其皆躬行实践,勉为君子,慎勿堕落品行,流为小人。”
54、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55、No.20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才。——华罗庚
56、语出春秋·孔丘《论语·述而》。君子心胸坦荡,小人则是时常忧虑不安。
57、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58、 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5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0、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61、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把是否对社会有用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而不是钱多钱少,虽然这样有时候难免陷入困顿,但只要不断提升自己,自我价值总有一天会得以实现。所以具有君子品性的人,只忧心自己的修为问题,而不在意是否贫穷。
62、“吾日三省吾身”。业无诚不兴、人无信不立。为人诚实,查找哪里还有欠缺,哪里还有不足,反省自己。修己、对人,诚信光明。不欺骗,不自欺欺人。在其位者,谋人谋事要尽心,不敷衍、不苟且。
63、从内圣外王的角度看,“仁”与“礼”对应,构成《论语》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一是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二是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而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中和论”把这两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完整体系。“仁”是人的内在品性,人生价值的源头和根本,属于内圣;“礼”是以内在的“仁”为依据发用于人生修养的礼节、生活实践礼仪的和社会制度的礼制,属于外王。逻辑上仁与礼、内圣与外王分言,实质上则不能割裂、不能并列,二者的基本关系是仁主内而礼主外,仁为本而礼为用,仁为本而礼为末。本于“仁”,才可以“内圣”,才会有“外王”。“内圣”是“仁”所培育的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外王”则是“仁”在社会生活中现实发用的最高境界。二者皆以“仁”为原则和根基,即“仁”贯通于内圣与外王。
64、✎2016年建立中国第一家线装书博物馆——河北古籍印刷博物馆
65、“仁”在春秋时代只不过是“德”之一目,到了孔子手里获得了大大提升,成为统摄诸多德目的总德,孝、悌、忠、信、知、勇、诚、敬、恕、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宽、惠等等都以“仁”为核心推衍和发展。冯友兰认为:“《论语》所讲的仁,有些是‘四德’(仁、义、礼、智)或‘五常’(仁、义、礼、智、信)之而居其首;有些是全德之名,包括诸德。”“作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是“最高的境界——天地境界”。这就是说,“仁”是众德之首,也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66、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梭罗
- 上一篇:最文雅侮辱别人的句子【文案整理18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