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qq说说 > 正文
王阳明的诗【文案整理16句】
admin 2023-02-25 14:12:34 qq说说 ℃王阳明的诗
1、万物共生共存,天地本没有善恶之心。就像庄稼和杂草,本是一般无二的生物,天地没有偏袒谁,也没有厌恶谁。人心本来也是如此,无善无恶。
2、此刻,我的心就像宇宙一样无垠,就像夜空一般晶莹。体现了王阳明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
3、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4、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5、王阳明的心学,不仅仅指的是人类的伦理学,还指向了世界的终极。他的心即理的理,其实指的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或者是终极规律。王阳明在中秋的时候,想到月圆月缺,乃无法改变的自然的规律,但是有一点可以改变的是,人的心。只要你的心光明了,世界就会一片大光明。所以王阳明在临终前说,此心光明,夫复何求!这首诗是他的心即理的学说的通俗阐发。
6、诗人认为自己的良知学说是传承孔子儒学的正脉,“我此‘良知’两字,实千古圣贤相传一点滴骨血也。”他用极其通俗的语言和比拟道出了心学的真谛,肯定了人的自主意识、个性独立和自由精神,思想价值无与伦比,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7、夜深时、猿啼鹤唳,露寒烟重。家在神霄归未得,十二玉楼无梦。
8、王阳明的心学前承儒家,以政治教化目的为基旨,强调"本心",要求保有一颗远离情欲、只存天理之心,"此心纯是天理"。但这"天理"又是什么?又是如何规定的?又有谁能够定下人这个浩大种族的"理"的规范?这只是将表现于外在权威的"天理"拉入人心,其实质仍是遵循封建纲常的的规定,只是为其裹上一层名为"良知"的外纱,使得人自己约束自己,禅宗"率性之谓道,率情之谓倒"之类的言辞现今观之实在是难以让人认同,子曰"食、色,性也。"饮食与男女之情是天性使然,妨害人性自然生长,汤显祖提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情理对立,将"天理"对立,显示了情的解放是需要冲破理的束缚的。李贽"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就实为中肯,只有保有自己的个性与理想才能见到真心所向。
9、后来,王阳明确实找到了人生的法器,也确实凭此法器飞越了世间的沧桑,这就是他的“阳明心学”。写完这首《泛海》后,王阳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贬谪的龙场之路。
10、学禅超后有,观妙造虚无。髻里传僧宝,环中得道枢。
11、王阳明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他的"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是在宋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心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王阳明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物,无事,无理,无义,无善。"心就是整个世界,对存在着的个体来说,没有了心,整个世界也就不复存在了,以此观之此论显然是落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认为除了人的思想本身具不存在客观物质,"物随心动"的论述固然能够激励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但却忽视了更为长远的未来。心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明朝时期世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刮起了一股强烈的"狂禅"之风,然而当其发展到了极端就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了自我意识,过于张扬个性的潮流趋势使得人对自然、对他人、对其他种族逐渐失去了敬畏与尊重之心,这并非前秦时心学之初生时的企望,"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过犹不及,是可见之。
12、不过,在心学宗师王阳明看来,“月”却别有内涵。
13、暄和生野菜,卑湿长街芜。女浣纱相伴,儿烹鲤一呼。
14、浩然发长啸,忽起双白鸥。夜雨山翁家偶书山空秋夜静,月明松桧凉。
15、送觥歌宛转,嘲妓笑卢胡。佐饮时炮鳖,蠲酲数鲙鲈。
- 上一篇:鬼谷子励志经典语录【文案整理63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