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王阳明心学100句【文案整理46句】

admin 2023-02-25 14:14:28 文案短句

王阳明心学100句

1、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王阳明心学100句)。

2、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3、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现处用功。

4、原句: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5、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6、释文:没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人,知道而不去做的人,那是因为不知道。

7、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

8、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9、译:凡是处理事情,总会有好的时候和不好的时候,同时还有困顿失序的一些弊端,这全都是因为被毁誉得失的内心牵累,不能实际地使他获得良知。

10、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11、人若著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12、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13、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14、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5、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

16、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17、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18、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

19、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20、缘天地之间,原只有此性,只有此理,只有此良知,只有此一件事耳。

21、原句: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22、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23、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24、 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25、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26、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27、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十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智慧。

28、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

29、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30、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31、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32、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33、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34、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

35、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36、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37、释文: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来磨练自己,只有多做事,多历练,有意识的进行磨练,吸取经验,从而做到安静时情绪稳定,遇事时情绪也能保持稳定,既“静亦定,动亦定”,方能成事。

38、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39、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40、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41、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42、大意: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是可以了。

43、王阳明: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44、有善有恶意之动。句意: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45、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