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萨特存在主义基本原则【文案整理80句】
admin 2023-04-06 02:50:37 个性说说 ℃萨特存在主义基本原则
1、笛卡尔从“我思”出发,论证心灵和物质是两种不同的实体(它们的本质分别是思维和广延),开创了近代哲学的实体二元论。萨特继承了胡塞尔以意识的意向性分析为基础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以此在的生存结构分析为基础的存在论的哲学路线,用“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两种存在形态的区分取代笛卡尔那里心灵与物质两种实体的区分。
2、但避免不安,把偶然性转变为必然性,这就意味着自为存在转向自在存在,抛弃自由把自己等同于物的存在。这同上述萨特的伦理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即:
3、对于我们最基本的攻击,当然是说我们过份强调了人生的罪恶面。最近有人告诉我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太太,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她神经过敏地说了一句粗俗的话,就自我解嘲地叫道:“我想我要变成一个存在主义者了。”由此可以看出,丑恶被视为存在主义的同义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说我们是“自然主义的”,假使我们是的话,这倒奇怪了,因为今天我们却比名符其实的自然主义者更使他们感到震惊和畏惧。那些可以安然读完一本象左拉的《大地》那样的小说的人,却无法忍受存在主义者的小说。那些诉诸于大众智慧的人——那是一种悲哀的智慧——发现我们的更为悲哀。然而,又有什么话比说“仁爱始于家庭”或者“升擢歹徒,他会反咬;将他击倒,他则崇拜”更会使人感到嗒然若丧呢?我们都很熟习许多可以这样引用的老话,它们的意义大抵相同—— 你不可反抗现存努力,你不可违反权威,你不可逾越本份,干涉他人。或者说,任何不依从一些传统的行为都只是浪漫主义;或者说不根据过去经验的行为,都注定要失败的;并且由于经验显示出人总是不变地倾向于罪恶,所以必须有严厉的规则来约束,否则我们就要陷入无政府状态了。然而,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咀嚼着这些丧气的老话,每当他们听到一些讨厌的行为时,就会说:“多么象人性呀!”——就是这些重弹写实主义老调的人,在抱怨存在主义对事物的看法太过于阴郁。的确,他们那些过度的抗议倒使我怀疑触怒他们的不是我们的悲观,而是我们的乐观。因为追根究底,在我正要向你们解释的学说之中有警告作用的是——人有选择的可能性。——难道不是吗?为证实这点,我们必须在纯哲学的水准上,把它重新研究一番。那就是我们称为存在主义的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
4、另一方面萨特承认基本处境的限制性,但它具有主观和客观因素。个人自由地决定他的目的。但是人类的共通性使得一个人可以设法超出某种处境而趋向相同的限制,因此每一个目的都有其共通性,任何一个目的都可以为任何人所了解。只要有足够的资料甚至可以了解白痴、原始人。(萨特十分乐观,但问题是如何得知别人真的了解了你的目的?而你自己也真的了解吗?这又是一种信心。)萨特在书中举例:以《黍须上的磨坊》为例。一位年轻的女人,美姬,她是热情之价值的化身,并且她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她爱上了一个年轻人叫做史蒂芬,但这个青年已和另外一个不出色的女孩订了婚。于是美姬不贸然追求她的幸福,反而为了人类团结的缘故选择了牺牲自己而放弃了她所爱的人。另一故事,在斯丹达尔《卡尔特修道院》中的桑索芙莉娜则相信热情使人具有真正的价值,那么她就会宣称伟大的热情使为了它的牺牲成为正当的,而必须选择阻止史蒂芬与丑小鸭未婚妻的婚姻之爱。萨特用此例来说明主观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可是有时主客观因素是很难剥离的,假若此时二人互换位置,是否会做与原来相同的选择,还是说可以理解彼此的选择??
5、萨特出生于1905年,加缪出生于1913年,他们都不只是经历了“二战”,还都对“一战”留有印象。“一战”彻底改变了欧洲,彻底摧毁了欧洲原本的乐观与自信。当萨特、加缪进入青年、壮年时期,竟然就又来了另外一场战争,比“一战”更可怕的“二战”。
6、从基督教这一面,我们则被指责为否定了人事的真实和严肃。因为我们忽视了上帝的诫言和他规定的所有的永恒价值,那就除了自由意愿之外,别无所有了。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从这一个观点来看,就不能谴责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了。
7、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8、无神论存在主义——我也是其代表人之一——则比较能自圆其说;它宣称如果上帝并不存在,那么至少总有一个东西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了;先要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然后才能用什么概念来说明它。这个东西就是人。
9、“自为与自在被一种综合的联系重新统一起来,这种综合的联系就是自为本身(尼采)。事实上,自为本身就是对于自在的纯粹虚无化(nihilation)。自为就像处于自在存在中心的一个空洞……它就像从存在的中心发出的一个微小虚无化,这个虚无化足以引起自在的整体动荡。这个动荡就是世界。自为的实在性不过是把自在存在虚无化的那个存在的实在性(realityofbeingthenihilationofbeing)。它的唯一特质来自这样的事实,即它是对于个别和特殊自在的虚无化,而不是对于一般存在的虚无化。自为并不是一般的无(nothingnessingeneral),而是一种特殊的缺失(aparticularprivation)。它把自身建构为‘缺少这个存在’。因此,我们无须追问自为怎么能够与自在统一起来,因为自为根本就不是一个自主的实体(anautonomoussubstance)。”(萨特《存在与虚无》,p(中)7p(英)618)
10、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并到勒阿弗尔一所高级中学任教。
11、萨特更进一步指出,作家和所有其他艺术家一样,其作品成功的标志是使他的读者产生审美愉悦。创作者因为他的创作而喜悦,这种喜悦是与欣赏者的审美意识融为一体的。
12、最大的问题在:不读萨特哲学,不弄清楚萨特的哲学系统,那么存在主义的反叛就来得太容易了。存在主义不是空想出来的,不是先有了一个推翻旧哲学的虚荣冲动,就很气魄地提出自己一套不一样的想法。不管是萨特或加缪,或他们溯源纳入存在主义系谱中的前代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叔本华、齐克果、胡赛尔、柏格森(法国哲学家)……都是经历过存在上的痛苦,乞灵于既有的神学或哲学的解脱而不可得,才不得不离开旧道路,在荒辟没有人的地方,独自辛苦地披荆斩棘。
13、萨特是菁英中的菁英,他考的是法国最顶尖的大学——高等师范学校,他是他们那届的榜首,意味着,他拥有最强悍又最敏锐的哲学思辨心灵。
14、1968年,法国又发生了史称“五月风暴”的抗议活动。萨特和波伏娃发表声明支持这场运动,并且还走上街头散发传单,直接参与抗议活动,结果被警察逮捕了。但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迅速介入干预,要求警方放人。戴高乐说,“我们能把伏尔泰关进监狱吗?不能,所以赶快把萨特放了吧”。可以看出,萨特当时在法国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和启蒙时代的伏尔泰相比。萨特在政治立场上宣传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但在政治上却常常被人看作社会主义者,他支持过苏联,还曾经受邀到中国参加1955年的国庆观礼活动。
15、于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问自己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他这样做时会如何?如果他不这样问他自己,那就是在掩饰自己的焦虑。萨特的理论更像是一种心理学。他不像其他哲学家对心理学如此反感,不认为基于经验的关于“绝望、决心、恐惧、自欺”的心理分析是低于哲学的,甚至可以说他是个心理学家。萨特对待焦虑的态度是积极的,认为焦虑是行动本身的一个条件。人是处于焦虑之中的,当一个人有所行动时,他充分地自觉他不只是选择他所意愿的,同时也是一个为全人类裁决的立法者(我不太确定自己是否有这样充分的自觉。)在这时刻,一个人就不能从一种整体与沉重的责任感中逃脱开来。萨特断言很多人没有这种焦虑是因为他们仅仅在掩饰他们的苦闷或由其中逃避开来。自我宽恕的人常说“不会每一个人都这么做”,但他良心上一定会感到不安。突然跳出来“良心”一词,何为“良心”?相当于又承认了“人性”的先天存在,似乎与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出发点矛盾。但萨特否定人类的“共通性”是先天赋予的,而是“陆续不断地塑造出来的,我因选择自己而造成了这个共通性”。(无法理解)
16、《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17、19岁的萨特考入了当时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别看是一个“师范学院”,这是类似北大清华的一样的一流高等学府,被誉为当时“法兰西思想家的摇篮”,这里每年只招收100名学生,而从这里也培养出了很多科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其实有13位就获得了诺贝尔奖,当然萨特也是其中之萨特在这里学习哲学。
18、1960年,萨特出版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这标志着他思想的第二次转变。这个期间,他读了不少马克思的著作,感觉深受启发,于是试图把个人的存在与社会历史及实践联系在一起考察。后来,一是忙于社会活动,二是身体状况逐渐不佳,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就未及写成。
19、在这里,我的目的是要对存在主义所受到的一些指责,提出答辩。
20、第三条反对理由如下:“你从这个口袋内驱除一件东西,而又将其放入另一个口袋当中。这意思是说从根本上讲来,价值是不严格的,因为都是你自己选择的。”对此,我的回答是:我很遗憾,实际过程就是如此。假如我们除掉了上帝、天父,那么,总得有一个人来发明价值。你不得不实事求是。而且说我们发明价值,其意义无非是:生活没有先天的意义。在你出生之前,是不存在生活的,生活的意义是由你来赋予的。价值无非是你选择的意义。这样,你会看到创造——人类共同体是可能的。
21、因此在自由本身所蕴涵的追求自由的意志之名下,我们可以对那些企图掩盖他们的存在的绝对任意性和绝对自由做出判断:对于那些假装正经或借决定论的措辞来向自己隐藏他的绝对自由的人,我将称之为懦夫;那些企图表明他们的存在是必要的(其实这是人出现于地球上的偶然现象)人,我将称之为小人。但不论懦夫还是小人,都只能以严格的而无偏见的观点加以评判。
22、到这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显示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区别。
23、一个事物的存在方式、存在形态,是由事物的本质去决定的。例如说一棵树的种子,它最后终究会成长为一棵树,而不会成为一棵草。即便是可能会因为土壤、光照、降水等原因有所差异,但是品种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而人也是如此,可能会因为营养差异,成长环境差异而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但是终究不会长成一条狗。这些都是动植物体内的基因库决定的,这个就是其本质。
24、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25、当我们把上帝视为造物者时,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把他当作超级的工匠。无论我们研究哪一种学说,不管是笛卡儿的,或者莱布尼兹的,我们多少总认为理念先于创作,或者至少是伴随而来,所以上帝造物的时候,他是确切地知道他正在创造什么。因此,上帝心中人的概念亦如工匠心中切纸刀的概念。上帝根据一种程序和概念造人,恰好工匠依照一个方式和定则造切纸刀。所以,每一个个别的人都是上帝睿智中某一个概念的实现。在十八世纪的无神论哲学中,曾抛弃过上帝这个观念,但是并没有抛弃本质先于存在的想法。
26、所以,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说要先有人的存在,然后人给世间万物赋予了意义和目的。所以,人的本性是没有的,因为上帝不存在了,没有一个在人存在之前就存在的先天的本质,人就是人,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之外,什么都不是,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也就是:存在先于本质。
27、对于整个作家群体来说也是这样。作家在社会中的状况是只消费而不生产,在这种意义上作家是无用的。因为:“有用的定义是在一个业已建成的社会的框架内,相对于各种制度,价值和业已规定的目标而确立的。”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已从物质烦恼中解脱出来并渴望对自身进行反思,因此需要艺术家向他们展示自身的形象,他们给艺术家颁发年金以养活艺术家。但是,揭示就是改变,艺术家的揭示活动引起对既定价值和制度的争议,他们向社会展示它的形象从而使社会承担这一形象,这就与养活他们的那些人的利益背道而弛。
28、作者在想象中不断地否定世界,超越世界,变革世界,在此过程中同时把握世界。这就是说,世界只对那些立志变革和设计世界的艺术家才暴露出自己的秘密。
29、另一方面,如果存在先于本质,如果我们承认我们存在和我们构成我们的形象是同时的,那么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以及我们的整个时代都是适用的。这样,我们所负的责任要比我们想像的可能要大得多,因为这一责任涉及全人类。假如我是一名工人,选择加入基督教商业工会而不愿成为一名共产d员,并且成为了该组织的一员,那么,我会想表明人生最好的事情是顺从,并想表明人的王国并非在这个世界上。这一件事情就不仅关涉到我个人,我同时想要一切人都顺从。因而我们的行动就涉及了全人类。再举一个更为个人化的例子。假如我想结婚生子,即使这一婚姻仅仅依据于我个人的情况、情感或愿望,我也是在一夫一妻制度下关涉到全人类而非仅仅我自己。因此,我既对自己负责也对其他人负责。我在创造一个我自己选择的人的形象。我在选择自己的形象时也选择了人类的形象。
30、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31、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32、所谓“存在是自在的”是指,首先,它不像意识那样可以通过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返回自身,它就是它自身(itisthisself)。它是自身充实的(itisfilledwithitself)、坚固的(itissolid)和对自己不透明的(itisopaquetoitself)。其次,自在存在是孤立的(beingisisolatedinitsbeing),不与其他的东西发生任何关系。
33、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34、不过这种社会在萨特看来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而且,萨特在这部论述文艺问题的著作中多次提及他的政治观点。
35、从此以往,循环往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是永恒的斗争与潜在的威胁。
36、尼采的思想极具批判性,他批判西方几千年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伦理道德,他说“要重估一切价值”,他提出了“超人哲学”等等,而这一切思想的背后,尼采哲学思想的本质是:探寻生命的意义。尼采的思想也极具煽动性,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比如,他说,那些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等等。他用呐喊的方式,唤起人们的自我意识,让每个人去追寻自我存在的意义。
37、对于我们最基本的攻击,当然是说我们过份强调了人生的罪恶面。最近有人告诉我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太太,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她神经过敏地说了一句粗俗的话,就自我解嘲地叫道:“我想我要变成一个存在主义者了。”由此可以看出,丑恶被视为存在主义的同义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说我们是“自然主义的”,假使我们是的话,这倒奇怪了,因为今天我们却比名符其实的自然主义者更使他们感到震惊和畏惧。那些可以安然读完一本象左拉的《大地》那样的小说的人,却无法忍受存在主义者的小说。那些诉诸于大众智慧的人——那是一种悲哀的智慧——发现我们的更为悲哀。然而,又有什么话比说“仁爱始于家庭”或者“升擢歹徒,他会反咬;将他击倒,他则崇拜”更会使人感到嗒然若丧呢?我们都很熟习许多可以这样引用的老话,它们的意义大抵相同——你不可反抗现存努力,你不可违反权威,你不可逾越本份,干涉他人。或者说,任何不依从一些传统的行为都只是浪漫主义;或者说不根据过去经验的行为,都注定要失败的;并且由于经验显示出人总是不变地倾向于罪恶,所以必须有严厉的规则来约束,否则我们就要陷入无政府状态了。然而,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咀嚼着这些丧气的老话,每当他们听到一些讨厌的行为时,就会说:“多么象人性呀!”——就是这些重弹写实主义老调的人,在抱怨存在主义对事物的看法太过于阴郁。的确,他们那些过度的抗议倒使我怀疑触怒他们的不是我们的悲观,而是我们的乐观。因为追根究底,在我正要向你们解释的学说之中有警告作用的是——人有选择的可能性。——难道不是吗?为证实这点,我们必须在纯哲学的水准上,把它重新研究一番。那就是我们称为存在主义的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
38、但是看戏之前,该补的课还是得补!看存在主义话剧《禁闭》怎么可以不懂存在主义呢?
39、1933-1935年,他进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师从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此间,他研读了可称存在主义首创人海德格尔的学说,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4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蒙娜·德·波伏娃
41、这问题之所以复杂,乃是因为存在主义者有两派所致。一派是基督教,其中我将举出雅斯培与马色尔,这两人都自称为天主教徒。另一派则是存在的无神论者,其中我们必须举出海德格和法国的存在主义者以及我自己。他们的共同点则是他们都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或者,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以说是:主体必须作为一切的起点。我们所意指的确切意义是什么呢?
42、价值是对人的自由的要求和召唤,并且是自由的本来目的,所以萨特宣称:
43、“说意识是对某物的意识,就是说意识必须把它自己作为对于某个它所不是的东西的展现产生出来,这个东西在意识展现它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44、好了,再回到萨特,父亲去世之后,后来随母亲到德国生活,萨特受到父亲的遗传,身处很矮小,据说不到1米所以,在人高马大的德国,他更显得矮小,所以从小萨特就有点自卑,性格也很叛逆,追求独立自由的个性,这可能跟他外祖母有关,他外祖母是一个很不好相处的人,对什么事情、任何东西都一定持否定的态度,大概就类似我们现在说的“杠精”吧。据说外祖母70岁的时候还在抱怨说,她跟外祖父当年在蜜月旅行的时候在车上吃沙拉,外祖父把好吃的部分都拿走了。到了70岁还念念不忘这件事。而后来萨特的存在主义基本思想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由的具体表现就是说“不”,对一切说不,不知道这种思想,是否有他外祖母的影响。
45、萨特后来回忆说:“让我们结合的因素很多,让我们分开的因素很少,但是那样的很少也已经是太多了。”
46、所有的计划随时可能被死亡打断,死亡无所不在,逼迫萨特、加缪他们看穿了传统哲学的无能为力。传统哲学都是以人的继续存活,探索剥离了时空限制之后的抽象真理为依归的。没有一种哲学是以人被取消了对于未来的信心为条件进行推论的。如果没有死后的灵魂作为安慰,我们怎么活下去?如果连下一刻的存在都是问号,我们又该如何活着?
47、他本身是没有存在的意义的,但是需要人们自己去认知,去追求他的意义,每个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都不一样。有的人想要改变世界,并为此努力,这个是他生命的意义;有的人想要老婆孩子热炕头,平平淡淡过一生,这个是他生命的意义;有的人想要照亮别人,成为一名志愿者为人民服务,这是他生命的意义;有的人想要保家卫国,守卫自己的家庭和祖国,成为一名军人驻守边疆,这是他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本无高下,只要你认为是这条路是正确的,有价值的,并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
48、1954年5月,萨特应苏联作家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发表了后来自己也承认是“撒谎”的讲话。1955年9月,萨特和波伏瓦应邀到中国访问。对他来说中国是一个陌生的国度,而在中国,除几个法国文学专家外,人们对萨特也几乎一无所知。11月2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了萨特的文章《我对新中国的感受》,萨特在法国《观察家》上也发表了《我所看到的中国》一文,谈到他对中国的感受。
49、比如,一个小偷在大街上正在偷钱包,我们要阻止他,首先就会喊到:不准你偷东西或类似揭露他“偷东西”这一行为的话语,如此,他就会意识到人们都会知道他在“偷东西”而不得不终止这一行为。
50、既然他人通过注视来使我成为他的对象,那么我也只有通过同样的办法来使他成为我的对象而恢复我的主体地位。
51、在不受任何规定的意义上说,人是完全自由的。人除了是自我创造出来的以外什么也不是。他只能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实现其本质。如果一个人现在的风貌与过去的风貌相一致的话,那么他就被他自己的过去所规定而失去了自由:
52、是萨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探索和走向时代真理、进行新的“自我选择”、进行具体的“介入”的一个预告和“宣言”。它通过主人公格茨经历的三个过程,揭示出一个哲理:只以抽象的善恶观念为内容,并不能解决正确的自我选择问题。因而最后他让格茨作了具体的“介入”,选择了正在进行具体的社会斗争的具体的人群。这表明萨特的“自我选择”已经增加了新的内容,达到了新的高度。
53、和萨特名字密切连接在一起的“存在主义”,其起源第一义,实则是法国哲学菁英青年对既有哲学传统的反击。“存在主义”始于尖锐地点出传统哲学最严重的问题——努力解释生命,寻索生命背后的抽象原理原则,却对于解决人活着的实质困扰无能为力。
54、“自为作为一种虚无化,是通过自在而被存在的(asanihilationthefor-itselfismade-to-bebythein-itself);作为一种内在的否定,自为通过自在使得它自己知道它不是什么以及它必须是什么。”(萨特《存在与虚无》,p(中)7p(英)618)
55、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56、一度看来,他们好像是对的。真正改变世界的,不是萨特的哲学系统,刚好相反,是那些不读萨特哲学著作,用行动来实践存在主义信条的人。不过时间拉长一点,当二十世纪都过完了,回头看,唉,他们似乎也没有那么对。
57、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原则。也就是人们称它为主体性(subjectivity)并用这个字来谴责我们的。但是我们这样说的意思,还不是指人比一块石头或者一张桌子更为尊严?因为我们的意思是说,人是首先就自己存在了的——人在一切之前某种自行向未来推进并自觉正在这样推进的东西。人确实是一种具有主体生命的设计者,而不是青苔,兰花,或是花椰菜。在这个自我设计之先,无物存在。即使在睿智的上天也没有。
58、他在努力弄清自身处境的同时也使他们弄清了他们的处境,并从眼前的直接事实上升到对自我状况的反思;白人读者则不同,他们既没有那些相同的经历和心理,赖特也不完全了解他们,所以他在白纸上写下的黑字对干两类读者有着不同的意义。
59、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943年萨特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这本书也成为存在主义的代表著作。
60、这句话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首先我们要了解“存在”的意思是什么?
61、“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62、我提出存在主义是否是人道主义这一问题,曾受到别人的谴责。那些人谴责道:“你曾经在《恶心》(Nausea)中说过人道主义者都是错误的,你曾嘲弄过人道主义,而现在为什么又回到了人道主义问题上来了呢?”实际上,“存在主义”一词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人道主义是一种学说,它主张人是目的并具有更高的价值。这种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在考科托的小说《环绕世界八十小时》(AroundtheworldinEightyHours)里体现出来。小说中一个人物在驾驶飞机飞过群山时喊道:“人真是了不起。”这意思是说,我个人虽然没有制造飞机,但我将从这一特殊发明中获得个人好处。而且我作为人而言,认为自己应对某些特殊人的成就负责,并以这些成就为荣。这就意味着,我们根据一些人的伟大成就来赋予人类以价值。这种人道主义是荒谬的,因为只有狗或马才能够有资格对人类做出这一总体评价。而且它们也是谨慎地而未曾做出这样的总体评价——至少以我所知,它们没有做过。
63、萨特强调,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64、因此,尽管道德规范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其中有一种形式却是普遍的。康德说,自由要求自身以及他人都自由,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认为形式性和普遍性足以构成一种道德规范。与之相反,我们认为,过于抽象的原理不能够用以决定行动。让我们再以那个学生为例。试想在什么名义下,在什么伟大道德教条名义下,能使得他心安理得地决定抛弃他的母亲或决定同她待在一起呢?这是无法决定的。内容是具体的,因而也是无法预料的。但是总有一些可以发现的因素。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弄清楚已经得到的发现是否是在自由的名义下进行的。
65、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并到勒阿弗尔一所高级中学任教。
66、和用理性去追求终极的真理不一样,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的存在,所谓的真理、本质、真相、目的和意义等等,都是建立在“人存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相反,如果没有人的存在,一切都将变得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先有人的存在,才有世间万物的本质,所以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存在先于本质又意味着什么呢?
67、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部书中,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来解答人们的疑问。其实,这部书一共就三部分。
68、人,不外乎是他自己造成的那个样子。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这第一原则也就是人们所称做它的主观性之所在,那些反对我们的人用主观性这一字眼是为了责难我们。但是,我们所讲的主观性的含义,不过是指人类比石头或桌子更高贵而已。因为我们认为“人首先是存在着”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人首先是一种将自己推向未来的存在物,并且他意识到自己将自己想像为未来的存在物。人一开始就是一种设计,一种自我意识到的设计,而非一片苔藓、一片垃圾或一朵菜花。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于这一设计之前,天堂亦不存在此类事情。人是他设计所成的东西,而不是他随意想成的东西。因为就“意志”这一词的意义而言,我们通常认为是一种有意识的决定。而这种决定,总是在我们将自己创造成为现在这样之后。我可以想加入一个政d、写一部书或结婚,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一种较早的、较自发的选择的表现。而这种选择就称为“意志”。如果说存在确实先于本质的话,那么,人就应当对自己是怎样的人负责。因而存在主义的第一步,就是使每一个人明白自己的本性,并对自己的存在负完全的责任。而且,当我们说一个人应当对自己负责时,我们的意思是他不仅要对自己的个体负责,而且要对所有的人负责。
69、萨特在文学上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的剧本奠定的。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解说,他的剧本比小说影响更大。他一共创作和改编了十一个剧本,几乎无一不具有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色彩,其中《苍蝇》(1943)、《禁闭》(1945)、《魔鬼与上帝》(1951)是他的代表作。
70、此外,萨特的重要著作还有剧本《死无葬身之地》(1946)、《毕恭毕敬的青楼女子》(1946)、《肮脏的手》(1948),文艺理论专著(1947),文集《境况种种》,自传体作品《词语》(1963)等。
71、人只有在他计划成为什么时才能获得存在,只是希望,还不够。因为“希望”或者“意愿”一词,通常是指一种在我们已塑造出我们自己之后所作的一种自觉决定。我们可以希望加入一个政d,写一本书,或是结婚——但是在这些情形下,通常所谓“我的意愿”可能是一种先验的表现以及更自发的决定。然而,假如存在先于本质是真实的话,人就要对他自己负责。因此,存在主义的第一个作用是它使每一个人主宰他自己,把他存在的责任全然放在他自己的肩膀上。由是,当我们说人对他的本质负责时,我们并不只是说他对他个人负责而已,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主体论”具有两种意义,而我们的反对者只是接触到其中的一个而已。主体论一方面是指个人主体的自由,另方面则指人是无法超越人类的主体性。后者才是存在主义比较深层的意义。
72、简单来说,萨特所谓“自为存在”就是意识的存在,“自在存在”则是独立于意识或者说处于与意识的关系之外的存在。
73、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74、萨特感到写作的自由包含在政治的自由之中:“散文艺术与民主制度休戚相关,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散文艺术才保有一个意义。”当民主受到威胁时,散文艺术同样也受到威胁。写作也是一种要求自由的方式。因此,作家一旦选择了写作:“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作家无可逃避,他就是处境中自由的人,对自由选择的行为负有道德的责任,他的言语和沉默都有一种份量。萨特认为:这就是文学的社会功能。
75、那么,谁能证明我是借我的决择把我对于人的概念来加诸全人类的适当人选呢?我无论如何都找不出任何证明的;也没有迹象会使我相信它。如果有一种声音在叫唤我,我仍得自己去决定这声音是否来自天使。如果我认为这样的一种行为是好的,那也只是我自己的选择,说它是好的而不是坏的。
76、但无论如何,还是需要一个基准。“在获得任何真理之前,必须有一个绝对的真理,同时又得有一个简单易行并为每一个人可能获致的真理。这个真理乃包含于人们对于自我的当下的自觉中。”由此我们在思维中不仅发现了自己,也发现了别人。“我无法获得任何关于我的事实,除非通过了别人的媒介”。“因此我们可以立即发现我们乃是处于一个“相互主观”的世界中”。可以说萨特选择了与笛卡尔相反的路线。
77、而人的存在,被称为是“自为”,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也就是人的意识的存在。人不同于物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其拥有主观能动性,人不是由别人或者上帝来确定自己的本质的,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造就自己的本质。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职业,成为老师,成为程序员,成为诗人,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热爱,音乐、旅游、绘画、游戏。会被周遭的事物影响而拥有无限的变化,所以不像物体的必然性,人拥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78、当我说人是被逼的自由时,我想表达的观点就是那样。说是被逼的,因为人并没有创造自己,然而在其他方面又是自由的;因为一旦他被投入这个世界,他就要对他所做的一切负责。存在主义者并不相信情感的力量,他不相信这样的说法:荡涤一切的情感是一种破坏性洪流,人因之而注定会做出某种举动,正因如此其行为是可恕的。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是要对自己的情感负责的。
79、在不受任何规定的意义上说,人是完全自由的。人除了是自我创造出来的以外什么也不是。他只能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实现其本质。如果一个人现在的风貌与过去的风貌相一致的话,那么他就被他自己的过去所规定而失去了自由:
- 上一篇:现代名人的读书方法【文案整理58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