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的伤感说说大全-qq说说控网

热搜词:伤感的说说 很现实的人生感悟说说 说说心情短语人生感悟人生感悟说说

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文案整理61句】

admin 2023-04-23 09:06:59 个性说说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影响。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道”是最高的存在,是至上的法则,但却不是“神”。

2、学道入门太上第一玅法十指梳头 好处大到你想不到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出现一股译介中国古典哲学的热潮,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卫礼贤。他对中国经典特别是老庄道家哲学的译介成就卓著,主要有《道德经》(1911)、《庄子》(1912)、《中国人的生活智慧》(1922)、《老子与道家》(1925)等。其译著一版再版,并被译为多种文字流传欧洲,为战后的西方人注入有益营养,并为西方盛极一时的“道家热”奠定了基础。

4、道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显著贡献主要在于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无为”方法论。所谓辩证的思维模式体现在对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有深刻把握。这种所谓模式可以使人在看问题时不太容易走向形而上学的绝对化,避免固执、僵化和教条主义。

5、冯志强. 太极拳全书(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

6、道家的这种思想在现代解决人生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要满足欲望,是为了寻求幸福快乐。但是他们力求满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结果。此观点直到当今社会还是很受用。

7、道家学木思想的形成,把它简单地归纳分类,约有四个来源所组成:(1)黄(黄帝轩辕)、老子学术;(2)老、庄思想;(3)隐士思想;(4)方士学术。(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8、杜飞虎. 论太极拳(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

9、大约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二三十年间,西方对中国道家思想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认为社会虚华的事物都违背着“道”,违背着“大朴”,违背“自然”,他提倡“复归于婴”,“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素”是“绚”的反面,是洗净铅华,不施彩饰。“朴”是但求浑沌,而不事雕凿。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拙”“朴”为大巧,见素抱朴,复归自然的“拙朴”,是国画家视为用笔、用墨的典范。古往今来凡以用笔流畅、油滑为追求的画家皆在“俗品”之列。道家的“见素抱朴”、澹泊质朴为尚的人生哲学,融进中国画里,形成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的独特的绘画风格。荆浩讲:“笔墨精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宋黄休复所谓:“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中国画是抒情的、写意的,直显心性,拙于一枝一叶规矩的如实描摹。由于“素”“朴”的需要,而对精研工巧的彩绘有所鄙弃。这也是水墨画成为我国正宗主流画种的原因之一。

11、庞明. 气功与人类文化(M). 北京: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

12、综上,对于20世纪初的西方而言,中国道家思想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一缕东方之光,为之呈示可以克服西方文化危机的一种文化精神。西方知识界掉头东顾,在古老的中国哲学智慧中寻觅抚慰心灵创伤之甘泉,其本质在于借东方之道,浇自身块垒。

13、所以儒学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儒学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奴隶社会某些诸侯国在某些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又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史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4、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

15、如果从艺术方面去寻根探源,古人无不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阴阳相间,有无相对,一黑一白的哲理述诸意境,并从中体悟“大朴不雕”、“大巧若拙”、“大象无形”,更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中参玄机、悟妙道。

16、儒家思想告诉人们,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7、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18、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

19、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不少“积善之家有余庆”和“好人命不长,坏人活千年”的现象,这不奇怪,这是圣贤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得出总结,为后人揭示的自然规律:“承负”。前人行善,今人也得福;今人行恶,后人也有祸。前人的善恶行为报应,在自己没有享受或抵消完时,对后世之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产生的或遗泽或遗毒,用科学的解释就是能量守恒,能量转换,不管是福还是祸,现在消费不完的留给后辈。现在是过去的总结,未来是现在的投射,这就是事物源头与后来的事物要对产生的后果承担负责。因此,有人积德行善而眼前无福,并不是永远都无福;有人作恶多端却今天无祸,并不是永远都无灾祸。这就是:为善必昌,若为善不昌,其自身或祖上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若为恶不殃,其自身或祖上必有余昌,昌尽乃殃。

20、其次,道家提倡“无为”和“自然”,认为民间有自发形成自我约束规范的能力,并且认为这种以民情和天道为基础形成的自然规范,远比统治者煞费苦心设计的法律要明智得多。所以提倡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则。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吸纳,成为一项中国重要的法律原则。

21、“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想被广泛用于太极拳竞技中。如太极拳技法的明显特征就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借力打力、后发制人,是一种非常规的思维方式。人体运动时,重心移动越快,维持平衡越难,所以太极拳法讲究“松柔圆缓匀”。就是在技击时不留破绽,虚实兼到, 收放自如,既不主动进攻,但也蓄势待发,紧密防守,使对方没有可乘之机。弱者道之用在太极拳技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与对手的交锋中,往往先以逸待劳,示弱在前,当对方乘弱紧逼进攻时,其出招时重心移动必然带来身体的平衡处于动态之中,这时,寻找和利用对手重心移动过程中的有利时机,采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基本八法,破坏对方的平衡,“后发制人”。在与对方交手时,运用八法粘、连、粘、随,在感知对手用力方向和大小的基础上,“借力打力”,顺对方移动之势施以微力,破坏对方的平衡使之跌倒,“舍己从人”。尤其强调避开对方进攻的锋芒,“避实就虚”,随时感知对方的意图,借对方之势“随屈而伸”,使对手顺进攻之势失去平衡,“引进落空”。太极拳的技击原理是破坏对方的平衡,是利用对方运动中身体重心的移动变化,施以巧力,导致对手自身平衡被破坏,是用对手自己的力量打败他自己,“四两拨千斤”。因此,与太极拳练习者过招的人有这样的体会:出手越快,输得越快;出手越狠,输得越惨,简直就是自己打自己,而这一技能的取得绝非日浅而能得,而这正是太极拳技击的真谛。此外,王宗岳的“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极柔软而后极坚强”,也是道家“反者道之动”理论在太极拳实践中的运用。

22、从太极拳的身型要求体会“天人合一”,纵观太极拳的身型要求,不论是“虚灵顶劲”、“尾闾中正”、“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还是“松腰敛臀”、“圆档松垮”太极拳身型整体上要求中正自然,舒适有度,尖节对应,表现为左右对称,上下对拉,前后对撑,身型符合人体的自然放松状态下的规律,全身无一处可用拙力努气之力,将自身各处调理与自然相融合的最佳状态,即使在行拳走架中,也要求不偏不倚,不枉使拙力,达到“自然而为”、要求人们返璞归真,恬淡虚无,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23、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24、  “法天贵真”是庄子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被看作是庄子美学思想之滥觞。它告诉人们只有真诚才能打动别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实现“大美”“至美”,必须以“贵真”为前提条件,真实性决定了自然美,书法之美就在于写出真性情,在于真实情感的流露。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所以被奉为天下第二行书,就是他在这幅作品中书写的每一个点画,都是真情实感的释放,是他血与泪的真诚倾诉,从这幅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对叛贼暴行的怒吼和对侄儿怜惜的柔情。这幅佳作可谓天下大美之绝品。

2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

26、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同时,老庄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7、(导读)如果将中国绘画史与哲学史相联系,就可看出道家文化影响了中国绘画的体系与特点,并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8、“无为”既是一种思想主张,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维模式。“无为”的方法教会人们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善于顺其自然,不要蛮干、硬干,要学会换个角度想问题,退一步想问题,要善于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种所谓方式构成了中国文化之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29、“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二十一章》)老子从“惟恍惟惚”出发,论说了时间和空间艺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希声是静,无形是虚,通过虚、静却可以观照或反映“道”,体现“道”的全美境界,以取得艺术的最高造诣。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老子以博大的胸怀、宁静致远的思索,去了悟宇宙万物的运作,从扑朔迷离、纷纷扰扰的物质世界去追本溯源,回归宇宙的本体。在中国,是老子首先提出虚、静的审美观的。庄子也从虚、静来谈“道”;“虚者,心斋也。”心斋即心境或精神境界的空灵。他又说:“静而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以虚静合一获取人生的自由或逍遥,这样的人生态度叫“循道以趋。”道家这种哲学恩想,对中国山水画影响是内在而深刻的,道家希望世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以修养空灵的心怀去静摄宇宙的变幻,以岑寂而宁静(虚静)的心胸去体物感物,以澄怀而观道。因此中国绘画着重空灵与澹泊。东坡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静。”作诗如此,作画也不例外,如果一味地写实,只能是质感有余,而空灵不足。这方面,宋代的米氏“云山”很有代表性,它摆脱了北宋前期山水画写实风格,而以空灵、写意、意象取胜。米友仁说他平时“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游荡”。以虚静之心体悟万物,精神才能获得自由,才能重新领略并融会自然,丰富意象,增强想象,进而统一物我,创造“独我”之作品来。

30、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之魂。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可见,“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云“道法自然”,“道”“自然”是同一的。“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自然”就是天然、自成、自然而然。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

31、道教的养生术还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经络学等方面内容。 此外,许多道教徒研习医术,对于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如葛洪、陶弘景等人,于中医药皆有所建树。

32、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与道家思想在“贵无”方面不谋而合。德国学者赖因哈德·梅依曾在《来自东方之光:处于东亚思想影响下的海德格尔著作》一书中列出海德格尔文字与道家文本大量相似之处,通过将其著述的部分行文与老庄的德文版对照比较,他发现海德格尔有时几乎是逐字逐句挪用了道家的主要观念。海德格尔对老庄思想的确十分推崇,他曾认真阅读过《道德经》《庄子》,并与中国学者萧师毅合作翻译《道德经》,其工作间所挂中文书法作品就出自《道德经·十五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

33、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其认为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法思想是一种逆向思维方式,其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也就是说刚能克柔,柔也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反者道之动”的方法构成了太极拳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也贯穿了太极拳技击发展的始终。老子所谓“柔弱”并非软弱无力,而是指深沉,含蓄,外柔内刚

34、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35、庄子发挥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最高实体,是事物本源、本质和规律的总称。“道”是无限的、永恒的、必然的和稳定的。在“道”的关照下,一切可感知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暂时的、偶然的和流变的。但是,形而上的“道”又是借助形而下的“器”得以显示的。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悟道”,但这个“悟道”的过程却要通过“味象”即通过对具体的事物的观察与思考,才能涉向精神的彼岸。自然景观就是“道”的映像,山水的存在意义是“以形媚道”,因此山水画的审美意义同样体现在对“道”的传达上,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一时一地的自然景观的简单再现,创作必须体现出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即创造过程不单是技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以神法道”的精神升华过程,正是基于这种创作宗旨,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在形神关系上的特有观念。画家认识到“情无景不发,景不情不活”的道理,将画中渗透纯真的情感,才能获得神韵。

36、傅山作为明清时期的道学大家和书法大家,有其特立独行、率性而为的极端性格,他的草书和王铎一样取法二王,但他的格局更大,笔下千变万化,不可端倪,乱头粗服,比王铎自由得多。他的用笔雄强奇崛,如龙蛇飞舞,苍鹰翱翔,极其自由超拔。他的书法在感情和法度的天平上时常向感情方面倾斜,有时情绪激切,常出法度之外,表现出傅山书法的自由和创新精神,这也是他道学精神的集中表现。

37、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受道教影响很深,他曾经游历各地,求仙访道,甚至炼过丹、受过道箓,可以说是位虔诚的道教徒。

38、  中国人的“活法”,或者说中国文化最大的优势是比别人多了几千年的历史,从这些历史中产生的经验,让中国人可以从中选择哪种活法更适合自己,在数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中,中国人总结出来的文化核心无外乎:自强,勤奋,节俭,与人为善等。这些中国式的核心价值一直就在竹简里,书本里,口口相传里,融合在中国人的血脉里,数千年来一直在警醒我们,这是漫长的历史沧桑赋予中国和中国人的最珍贵的回馈。

39、道家美学追求“自然”“朴拙”,它不同于儒家美学是建立在礼教规范之上的审美。道家以在“无为”中追求“有为”为审美特征。就艺术本质而言,道家为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自由思维空间,为人们营造了平静自然的审美心态。道家认为“道法自然”,“道”是“先天地生”的宇宙本体,“道”的运行要遵循自然规律,以“道”为本原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道家认为自然中无为地存在着最高的美,从自然的本原来审视美,是道家审美的追求。

40、其他影响。道家对中医、传统养生学、中华武术、茶道等也有巨大影响。

41、先秦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重神轻形。人有神与形之分,神绝对地高于形,是形的主宰,魏晋玄学真正将道家的形神观引入诗词艺术领域。唐代,在诗歌写景状物达到炉火纯青的基础上,诗论中重神轻形的思想开始发展。魏晋玄学的兴起。玄学家们积极追求诗歌的“言外之意",通过对“言”“意"关系的论辩,成就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之美。

42、道家的飲食有很多流派,早期張道陵創五斗米道,並不忌葷腥,直到內丹派的興起才能提到對飲食的影響,因為丹道修煉對人體攝入的能量非常敏感,污穢雜亂的能量是不喜的。動物死時會產生怨氣,這股怨氣會留在體內和肉體混合,平常人吃了倒是沒什麼,因為不修煉不會影響到什麼。但修煉的人會敏感,因此內丹派茹素的道人比較多

43、  对于先人行恶遗留下来的“承负”之祸,要想完全解除,后人只有行善积德“能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虽有余殃,不能及此人也。”只要后人能努力行善积德、建树大的功德万倍于先人,即便有剩余的灾殃遗留下来,也不能对他产生丝毫影响。因为先人的恶债已被他用善德完全抵消并有剩余,哪还会有祸殃临身呢?这也是道教里常说的:我命在我不在天。

44、“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为万物之终,宇宙本源,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道不可捉摸,甚至可以说这种宇宙大“道”正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关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他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对于老子的“道”,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足以表现道的神韵。老子又曰“常德不楚,复归于无极”,《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亦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分阴分阳,两仪立,太极本无极”。无论是太极也好,道也好,都被认为是世界的初始状态,因此,两者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只不过不同的思想家用不同的语言表述。太极拳运动融太极于无极,注重松与沉、动与静、开与合、起与落、虚与实、收与放、起与落之阴阳变化之理,强调人应“道法自然”。始终离不开一个“道”,是一种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的载道方式和运动。

45、儒家思想告诫人们要对知识形成尊重,要保持坚毅的精神。“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君子远庖厨”等。

46、谢辉. 道家本体论与中国武术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5(9): 78–

47、从太极拳的“圆”与“空”体会“天人合一”。《天地桩合诀》说:“象天法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这几句话充分揭示了太极功法的哲学思想本源是“天人合一”。古人“象天法地”中国也有“天圆地方”之说,古人很早就体会到圆和空的妙用,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转灵无滞。太极拳以“圆”、“空”作为主要拳法理念,每一架式的开合虚实,起落旋转,都是由一个圆圈构成。以四肢各大关节及身体的中轴线为圆心,通过腰带动四肢做弧形运动,同时又以每个局部的中轴为转动轴自身旋转,形成源于腰,悬腕转膀,旋踝转腿的一系列螺旋缠丝运动。正如太极名家陈鑫所言“妙手一着一太极,至于手足运动,无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越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指的就是一有动作,就以圆圈为主,绵绵不断的划圈,大圈小圈的变化,圆与弧的连绵,圆与空的融合,这些都渗透着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48、而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哲学、科技、艺术、养生、宗教、法治等方面。

49、  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的意识中都没有“个人”只有“家人”的意识,所以《周易》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不是说:积善之人,积不善之人。其实中国人心中自我的成分比较少,换句话说每个成熟主流的中国人都是在为别人活着。想想家里的父母妻子孩子,这世界上也就没有苦是忍受不了的,而做坏事之前也得想想家人,想想子孙后代,坏事做了,承受后果的除了自己还有家人和子孙。

50、唐朝初年的唐太宗和唐玄宗分别以道家思想治国,道家思想在唐代也得以广泛传播,崇尚自然真趣的书法审美观也成为唐代文士的时尚追求,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是唐代“自然”审美的真实写照。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继魏晋之后的又一座高峰。唐代的草书更加奔放自由,狂放不羁,浑然天成,道家的自由精神成就了唐代草书在中国草书史上的丰碑地位。

51、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52、  中国有句老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可是,从古到今,在生活中,经常见过或听过有的人积德行善却眼前无福,有人作恶多端却得享天年?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好的好心得好报呢?

53、   “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欺人莫欺心”;“夫安危起于人腹中,神灵见于远方,上下旁行,洞达亿万里,可不慎乎?”人心通天道,心中产生的善恶念头天道一清二楚并会记入个人的善恶帐册,时间到了就清算,不会清零,有人尚有余额,有人透支过度。无论是余额还是透支,都由各自子孙承受。《黄帝经经法道法》曰“道虚无形,其督冥冥,万物之所从生”,谁都不能逃避,一个都不能少。

54、  孙过庭的《书谱》中对书法做了如下的描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作了形象的比喻,“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体的间架结构,必须要赋予它多种的形态,有的犹如端坐行走,飞翔舞动,往来回转,俯卧腾起,愁苦喜笑,有的犹如虫子啃食木叶,有的如同利剑长矛,有的如同强弓硬箭,有的如同水火,有的仿佛云烟迷雾,有的好比太阳月亮。总之,纵横分布的字体结构一定要广泛汲取自然现象的美妙风姿,方可成就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书法从自然万象中获取灵感,物化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都成为书法的取法对象。

55、道家并不完全反对人有私利,但主张要适可而止。

56、总之,道家哲学教导人们忘却世俗的功名利禄,利害得失,超越现实的庸俗计较,更多地注意陶冶、培育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57、按方向则有北方道家与南方道家。从战国末至秦汉是一大阶段,当时人称“刑(形)名法术之学”或“黄老道德之术”。到魏晋又是一大阶段,史称“玄风”、“玄学”。各阶段之道家虽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但又都带有自己的特点。道家思想,“皆仰取诸象于天,俯查诸度于地。”

58、春秋时期,老子 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59、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均对中国人产生了在文化、政治、外交、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但是影响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60、儒家经典著作当中,到现在只有《论语》被翻译成瑞典文。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搜索
说说分类
说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