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说说 > 个性说说 > 正文
脍炙人口还是烩炙人口【文案整理92句】
admin 2023-04-27 08:34:51 个性说说 ℃脍炙人口还是烩炙人口
1、(辨析)音同致误。明信片是一种专供写信用的硬纸片,因为在付邮时不用另加信封。故称“明信片”。“明”是公开的意思。也指用这种硬纸片写成的信,如鲁迅在致日本友人增田涉的信中说:“明信片早已收到。”“名”的本义是名字,引申指名声、名誉,如“名闻遐迩”“文不虚传”;又可指有名的、出名的,如“名师出高徒”“名山大川”:还可用作动同、量词,但都不能和“信”组合。
2、(释义)肉菜味道鲜美,使人爱吃。比喻好的事物或文艺作品为人人赞美或传诵。
3、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一篇一咏,脍炙人口。——林嵩《周朴诗集》详细解释美味人人喜爱。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所称。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日振》:“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贺方回、柳耆卿为文甚多,皆不传於世,独以乐章脍炙人口。”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三》:“集中诗如此者尚多,今姑采其脍炙人口者録之。”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五:“邹容以无比的热情歌颂了革命,他那犀利沉痛的文章,一时脍炙人口,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秦牧《花城》:“一年一度的广州年宵花市,素来脍炙人口。”亦用作反语,讽刺坏事传于众口,深受斥责。《“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青岛问题之由来》:“日本驻北京公使于一九一五年一月十八日向中国大总统提出二十一款之要求,颇令中国寒心。此项要求,现已脍炙人口。”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三》:“清朝有灭族,有凌迟,却没有剥皮之刑,这是汉人应该惭愧的,但后来脍炙人口的虐政是文字狱。”
4、(辨形)脍;不能写作“烩”;炙;不能写作“灸”。
5、中华饮食回归,食材正常化并开发到尽善尽美是唐的“烧尾宴”。名字来源也跟食材有关:唐朝士子升迁要请皇上和同僚吃饭,士子升迁是鱼跃龙门,天火烧掉鱼尾,鱼即化为龙……唐朝韦巨源官拜尚书令,请了一桌。
6、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脍炙人口还是烩炙人口)。
8、(辨析)~和“喜闻乐见”;都有(文艺作品)被人喜爱;受到人们称赞的意思。不同在于~含义广;除了含有人们普遍传诵意思外;还可指受人喜爱的肉菜;“喜闻乐见”只表示“受人喜爱”;语义比~窄。
9、(辨析)形似音同致误。“峻”从山,形容山势高而陡,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名句。“竣”从立,立者不动也,“竣”的本义即停止。这个“立”和事情做完有关。张衡《东京赋》:“千品万官。已事而竣。”“已事”就是完事。“竣”是因为“已事”的缘故。由此,“竣”又引申出完成、结束的义项。竣工就是完工,和山势高低无关,当然不能写成“峻工”。
10、释义: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
11、(辨析)音近致误。即,音jí,“即使”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常和“也”“还”等副词搭配使用。既,音jì。“既”也可作连词,表示推论因果关系。如“既生瑜,何生亮”;或者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如“既美观又实用”,“既没有迟到,更没有旷课”;但既、使二字不能成词。比如,在“既使国家获利,又使群众得益”这一句子中“使”是一个独立的动词,和“既”没有意义上的关联。
12、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李白《草书歌行》
13、20脍炙人口的意思: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烤熟的肉。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
14、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白居易《李白墓》
15、人rén,声母是r,韵母是én,声调是二声。
16、22我要好好学习写作文,好让我的作品也像李白、杜甫的诗那样脍炙人口。
17、《酌中志》文献价值很大,我在其中发现了这句话:“内臣最好吃牛驴不典之物,曰‘挽口’者,则牝具也,曰‘挽手’者,则牡具也。”“不典之物”就是生殖器。牛鞭叫“挽手”,牛13叫挽口……终于找到13这个词的古典说法了。然后,就想到Beyond乐队,他们曾深情地唱过“挽手说梦话,像昨天,你共我……”
18、脍kuài,声母是k,韵母是ài,介母是u,声调是四声。
19、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亭。——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
20、爱不释手,亦作“爱不忍释”。谓喜欢得舍不得放手。
21、清朝吃得最奢华的当然是慈禧,菜盘一个挨一个摆得满满当当,下围棋似的。但慈禧阿姨有怪癖,只吃河鲜,海鲜不碰,一辈子不知道带鱼长什么样。河鲜还必须是松花江出产的。另外疯狂喜欢吃鸭子,满世界杀鸭子,迪斯尼动画片被迫改名《米老鼠和米老鼠》。
22、(示例):虽是不合他的路数,可奈文有定评,他看了也知道爱不释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
23、(辨析)形似致误。“第”本指“以韦束物”。因为“束之不一”,便分出了次第。这是“第”的本义。第、笫均从竹,但下半部分写法有别。笫,音zǐ。和“姊妹”的“姊”同一声符。“笫”本义为床上竹编的席子,所以又可作床的代称。“床”和“笫”联合构成“床笫”一词,常用来指闺房之内或夫妻之间的隐秘,这便是“床第之私”。自古以来,没有“床第”一词。
24、1 在这美不胜收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25、具体吃啥?天子饮食《周礼》说主食六种,“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黍、稷、菽、粟、粱、麻。”这其中最难吃的是麻,文雅叫法是“黂”,苎麻的种子。吃下去又扎又疼还有点毒,嘴肿也就算了,眼睛也肿。肉食的膳则用六牲:牛、羊、豕、犬、雁、鱼。主要是猪牛羊,做法不外乎煮和烤,那时代没辣椒和孜然,调味品就是酱。
26、(辨析)简化不当致误。“迭”原是‘叠”的简化字,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作了调整,明确“叠”字恢复使用。迭、叠的分工是:“迭”为时间上的前后关系,如前后交替为“更迭”,前后相连为“迭起”;‘叠”为空间上的上下关系,如上下相加为“重叠”,上下折连为“折叠”。“重叠”写作“重迭”是违背现行汉字规范标准的。
2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8、10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早已脍炙人口。
29、2 一年一度的阿里山樱花季,素来脍炙人口。
30、(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日振》。
31、(辨析)形似义混致误。“妨”为女旁,本义是伤害、损害,形符表示男女之私不加节制容易伤身。后引申有阻义、即影响事情的顺利讲行。“碍”就是“妨”,两者为同义语素。“防”为阜旁,《说文》的解释是:“防,堤也。”本义指堤坝,后由堤坝的挡水功能.引申出防备、戒备义。妨、防作为动词,它们最大的区别是:“妨”阻碍他人,“防”提防他人,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3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3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5、(辨析)误解词义致误。“径”义为小路《老子》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此处的径便是荒山野道。“胫”则指下肢从膝盖到脚跟的部位,即通常说的小腿。成语“不胫而走”是固定结构,不宜随意改变,何况“不胫”要比“不径”更有力度。世间没有路可以走出路来,只要迈动双腿,路便在你的脚下。而没有腿却能飞速奔跑,才是令人惊讶的奇。“不胫而走”正是以此来形容消息传布的迅速和影响的巨大的。
36、(辨析)形似致误。“芋”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下茎富含淀粉,即日常食用的芋头,故其字从“艹”。“竽”为一种古乐器,类似于现在的笙,多用竹管制成,故其字从“竹”。成语“滥竽充数”见于《韩非子》,说的是一位南郭先生,本不擅长吹竽,也装模作样成了皇家乐队里的演奏员,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南郭先生吹的是“竽”而不是“芋”,芋头是只能食用而不能吹奏的。
37、先秦时代的宴会没什么东西可吃,厨师就开发新菜。齐桓公的御厨易牙最狠,从原材料下工夫,丫把儿子炖成肉酱给恒公吃。故事很残忍,“虎毒不食子”之类的跟帖一大堆,但我怀疑杀掉的并非是易牙亲儿子。上古时代性解放,妇女经常被强奸,所以生下的第一个儿子一般杀掉或扔了,这风俗叫“弃子”。“弃”的甲骨文就是双手把容器里的孩子往外扔,“孟”更狠,画面是锅煮孩子。易牙很可能煮的是别人孩子。
38、(辨析)误读致误。窠,音kē,不读chao。“窠”是象形字,下面是树木,上面是鸟窝。“窠”其实也是巢,但《说文解字》认为两者有位置的不同:“穴中曰窠,树上曰巢。”即洞中做窝是“窠”,树上做窝是“巢”。“累臼”一词是比喻用法字面意思为动物的窝和舂米的臼,比喻一成不变的老套路、老格式。“不落窠臼”便是能自成一格。窠、巢虽然意思接近,但历来只有“窠臼”,未见“巢臼”。
39、脍炙人口,意指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众人所称赞。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日振》:“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贺方回、柳耆卿为文甚多,皆不传於世,独以乐章脍炙人口。”
40、18著名的唐代诗圣李白先生,他创作的诗总是脍炙人口。
41、(bemuchrelished;enjoygreatpopularity)
42、引证解释:吴晗《卧薪尝胆的故事》:“他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两千多年来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对就是这样。
4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4、这吃食有点无奈,更无奈是他家的溥仪,1945年日本战败“满洲国”倒闭,8月11号逃亡途中的溥仪突然想吃煮面片!面粉有,但找不到擀面杖。厨师灵机一动用酒瓶子擀面。不趁手,擀成了球状,于是陷入深深沉思:皇上这次真的要“滚蛋”了!
45、欢迎阅读编辑工作常遇错别字辨析,以下正文在输入时可能有误,请指正。
46、(辨析)音同形似致误。宵,肖声。《说文》的解释是:“夜也。”如成语“通宵达旦”。宝盖头,表深屋,有晦暗义,突出夜色浓重。“肖”亦表意,象征白日消尽.夜幕降临。霄,从雨,肖声。《说文》的解释是:“雨霰为霄。”“霄”即霰(xiàn),一种落地即化的小冰粒。这是“霄”的本义。又引申指云,指天,如云霄、重霄。“九霄”即九天,极言天高处,所谓九霄云外。写作“九宵”,成了九个晚上。
4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48、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
49、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沉沉。——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
50、“八珍”说法很多,有说是食材有说是做法,但淳熬、淳母说法没啥争议,“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母”。醢是肉酱,黍是黄米,膏是油脂。淳母就是黄米加酱拌油的盖浇饭。剩下就是烤猪、炖羊、烧里脊和腊肉这类玩意。量管够,八珍吃完,刘家人裤腰带都撑爆了。
51、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晏殊《踏莎行》
52、1 在这美不胜收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53、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那堪酒醒。——刘过《四字令》
54、宋朝皇帝吃啥有啥,东北皇帝有啥吃啥,金兀术他爹阿骨打的御膳菜单惨不忍睹:稗子饭一碗,腌韭菜花、野蒜、长瓜,木盘盛猪、羊、鸡、鹿、兔、狼、鹿、獐、狐、狸、牛、驴、狗、马、鹅、雁、鱼、鸭……烤熟了自己切片蘸蒜泥。对了,他还吃青蛙。这让宋徽宗很紧张,因为民间传说赵先生在东北被囚禁在井里“坐井观天”。
55、在学校举行的“经典诵读”会上,看着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读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台下很多同学都跟着读了起来,真令人陶醉!
56、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57、近义词: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妇孺皆知、人人皆知。
58、网络释义(属于误用):意思就差不多是,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最早出现在李毅吧。
59、14这部电影必定有其特色,否则为何能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60、(辨析)音同形似致误。两字形符不同:“幅”从巾,本义和布帛有关,指布帛此端到彼端的宽度;“辐”从车,本义和车辆有关,指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直条状物。车毂是车轮中心可以插轴的部分。所谓“辐射”,即像车辐一样,由中心沿着直线向四周伸展出去。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想象一下车轮的结构特点,也许便不会误“辐射”为“幅射”。
61、出处: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五:“邹容以无比的热情歌颂了革命,他那犀利沉痛的文章,一时脍炙人口,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
62、(辨析)误读致误。“俩”是个多音字,通常读liǎng,义为“巧也”,如伎俩;在表示数字时读liǎ,指两个或不多的几个,如姊妹俩、仁瓜俩枣。作为数字用字,“俩”已包含着量词,故后面不能再接“个”字或其他量词,对此,《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都有专门提示。或许因为这种用法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人不太熟悉,往往该“俩”为liǎng,并按习惯加上量词,从而导致俩、两不分。
63、(正音)脍;不能读作“huì”;炙;不能读作“jiǔ”。
64、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65、“坐井观天”主角就是青蛙,阿骨打瞅着井里的宋徽宗垂涎欲滴。不过很快金国就遭到了报复。
66、(辨析)形似致误。痉挛,多为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反应,其特征是肌肉紧张,并不自然地收缩。痉,《说文》的解释是:“强急也”。身体突然收缩以致强直难伸。挛,《集韵》的解释是:“手足曲病”。义为手足蜷曲,故其字从手。痉、挛这两个语素分别对“痉挛”作出了形象的描绘。“孪”义为双生,即一胎生两个。故以“子”为形符。它和“挛”完全是两码事。
67、(辨析)音同形似致误。缅,《说文》的解释是:“微丝也。”即最细的丝。由丝的细长引申出遥远义,“缅怀”的意思便是“遥远地思念”。“湎”从水,《说文》的解释是:“沉于酒也。”即通常说的贪杯。由酒引申开去,可泛指一切失去理智的迷恋。“缅”隐约有褒义,“湎”明显有贬义。沉、湎为同义语系,皆含溺于其中的意思。
68、明清饮食大致相同,菜单不赘言。说下清朝开国老大的吃。
69、释义:喜闻:喜欢听。乐见:乐意看。喜欢听,喜欢看。形容很受大众欢迎。含褒义。
70、唐中宗的死让唐朝开始修订食品安全法,《唐律疏议》关于御膳的惩罚令让宫里做饭的悲催死了。“拣择不净,徒一年;进御不时,徒一年;秽恶之物在食饮中,徒二年;不品尝者,杖一百;误犯食禁,绞。”菜择得不干净,上菜慢,劳动教养一年!菜里发现头发,劳教两年!不替皇上试菜,揍一百板子。皇上吃坏肚子,直接绞死。
71、3 他秒笔生花,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72、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73、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李白《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74、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元好问《摸鱼儿》
75、(辨析)音同致误。鱼为象形字,在甲骨文中便为游鱼的形状。《说文》的解释是:“鱼,水虫也。鱼尾与燕尾相似。”此义古今相同。渔为会意字,从水从鱼,即捕鱼的意思。鱼和渔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成语“蝎泽而渔”,即排尽湖泊或池塘中的水捕鱼,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眼光。此处的“渔”是一种行为,理应用“渔”而不用“鱼”。
76、(辨析)音同致误。额,眉毛以上、头发以下的部位,俗称“脑门子”。“额手”,是指以手加额,即把手放在脑门子上,这是人们在表示庆幸时的一种常见动作。首,本义为头.引申指最上面的、最前面的。“额首”,“首”如指头,额、首形成了包容关系,在逻辑上说不通;如果指最上面的,额之首称庆,同样让人莫名其妙。
77、作文是我的弱项。但我真想写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
78、1在这美不胜收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79、(辨析)误解词义致误。成语“川流不息”,从《论语·子罕》演化而来。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川”即河流。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如这河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以“川流不息”感叹时光的飞速流逝,后多用来比喻连续不断。然而,无论是古义还是今义,都以“川”为喻体。把“川”误解为穿来穿去的“穿”,整个词义便失去了依托,变得含糊不清。
80、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81、3 他秒笔生花,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82、(辨析)音同义混致误。“迫不及待”是一个常用成语。“迫”义为急迫、紧迫;待,义为等待,此处可指耽搁。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事情紧迫得来不及等待,即不能再有片刻耽搁。也许因为成语强调的是一个“急”字,而“急”义和“及”同音,因此“及”字容易误为“急”字。但“迫不急待”在字面上是说不通的。
83、(辨析)误解字义致误。“下风”即风向的下方。“上风”和“下风”常用来比喻有利和不利,优势和劣势。“甘拜下风”即自愿迎风站在不利地位、劣势地位,向对方行礼参拜,表示心悦诚服的认输。这里的“拜”是一种礼节,通过“拜”表明自己的态度。因为这一成语只用于失败者、技不如人者,在这一意义的暗示下,有人把“拜”误写成了同音的“败”了。
8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85、近义词:流脍人口,交口称誉,爱不释手,口碑载道
86、(例句)她(谢冰心)的《超人》、《繁星》、《春水》,当时早已脍炙人口。
87、(辨析)误读致误。犷,音guǎng,不读kuàng(旷)。犷从犬,本指兽类的凶猛不驯。《说文》的解释是:“犷,犬犷犷不可附也。”“犷犷”就是凶狠、狰狞的样子。“粗犷”’,义为粗野而蛮横,原是一个贬义词,后逐渐演变为褒义词。形容一种狂放不羁的个性。旷从“日”,本义指光明、开阔,如“空旷”“开旷”,也可用于精神层面,如“心旷神怡”。
88、(辨析)形近误读致误。菅音jiān,不读guǎn。从草,义为野草。所谓草菅人命,就是把人命看得如同野草一样,任意残杀。语本《大戴礼记保傅》:“其视杀人若芟草菅然。岂胡亥之性恶哉?”管从竹,义为竹管或竹管制成的物品,也可泛指管状物。“管窥”“管见”是常用的谦词。管、菅二字字形十分相似,但音、义迥然有别。
89、12桌上摆满了脍炙人口的佳肴,令人垂涎欲滴。
90、乱波分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风。——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
91、(辨析)音同致误。“美轮美奂”语出《札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新屋落成,一批人前往祝贺,其中有位张老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郑玄作注时认为是“心讥其奢也”。轮,指轮囷,一种圆形的仓库建筑,其特点是高;奂,本义为大。“美轮美奂”的意思便是:“美哉,高啊!美哉,大啊!”后多用来形容建筑物的壮观和美丽。误“轮”为“仑”,在字面上无法和建筑物联系起来。
- 上一篇:一看就笑的笑话【文案整理60句】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